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蘇軾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梅州人,北宋著名詩人。

元豐七年(1084),蘇軾應蕪湖東城天元方丈雲翔之邀,攜幼子蘇果從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船抵達蕪湖,並為新落成的灣邊亭、夢日亭題詩。

蘇軾在東城天元寫了壹首七言古詩《虎吟曲》,吟誦“戲鞭春色”,題寫了幾個字。雲翔將其刻成詩碑,現已不存。只有碑文代代相傳,載於《蕪湖縣誌》。蘇軾繼承舊論的結果,誤將《玉壺曲》的書名定為《壺吟曲》。

在蕪湖,蘇東坡和著名學者許巍重逢並結下了友誼。離開蕪湖後,他寫了壹首詩《傲軒》。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汾寧(今江西修水)人。宋紹聖元年(1094),出知宣州,因“作偽錄”罪被貶。他和他的家人住在蕪湖,欣賞蕪湖的風景,並寫了許多詩。朱赤山、赭山廣濟寺、桂軒、江口東推庵三處為研究點。朱赤山的詩:“讀書紅鑄,風雪迷君。破冰了,村裏涼了,怕路了。玉峰凝結萬物,綠萼環繞螺螄。顧簡墨空雨,寒光啟泰亞”。黃和他最好的朋友郭(字公夫,當塗人)和蕪湖名人(號五音居士)經常吟詩作賦,互通書信。並在蕪湖縣城南20裏的丹陽鄉為師父子刻了兩塊墓碑。他在蕪湖住了兩年,邵生住了兩年(1095)。他被貶到福州,從江口上船,與許巍等人告別。

張孝祥

張小陽(1132-1169),字安國,溧陽烏江(今安徽歙縣)人。唐代詩人張繼的後代。宋紹興四年(1134),金兵入侵河州,瀟湘跟隨父母在蕪湖聖賢橋(今常傑狀元坊)避亂。其叔張紹“直搗龍圖閣,假扮禮部大臣,滿腹疑問,令其不屈,囚禁於北。”其父張琦以“詔助補官”的方式與胡俞結交,為所羨慕。被誣陷“謀反”,罷官入獄,後來平反,“屢移秘閣”,被任命為淮南移判官。“閱兵用粟之儲,甚密”,以“作亂”罪革職,退守蕪湖。其弟,“肖波涉政,世稱賢相;孝,曾以德聞;孝、孝寫在文章裏。”“選拔壹科人才”。

孝順年少時,“念念不忘,寫千言萬語。”紹興十七年(1147),是“領鄉書,再舉冠”。紹興二十四年(1154)赴臨安(今杭州)參加聽考,考官定秦檜孫琴玉為第壹名,蕭湘為第二名。皇帝趙構看了這些文件,發現秦豐的“理論和策略”是秦檜提倡的,所以他把孝放在第壹位,秦豐放在第三位。“唱首”時,大臣在朝廷上向瀟湘求婚,但“瀟湘不應”得罪了權臣,因為其父被下獄牽連,卻沒有被封。在死後,齊國被冤枉,蕭湘被任命為大臣,以挽救商業,遏制自己的聲譽。他提出“掌權綱領,使其為官更美”和“修歷,詳正,有禮,無窮”。升任校書郎,後為尚書禮部員,活人。後來,他被欽差大臣車王彈劾罷官。

隆興元年(1163),孝宗趙即位,瀟湘由撫州(今江西臨川縣)改任嬴稷廳,兼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次年,將財富充公,以救吳中饑荒。張浚也是自蜀以來的宰相,他的政治觀點與左相推不同。瀟湘勸道:“第二,我們齊心協力,恢復陛下的野心。自靖康以來,就和平與戰爭而言,災難不斷,必須先制定自治政策來應對。”主張改革,破格用人,主張“唯才是舉”,他說:“古人取之於賊,取之於夷,取之於仇,取之於婚。如果妳有才華,妳不會壹開始就問妳出生的由來和結局。”孝宗對他的話很滿意,他被提升為中書舍人。他被提升到知止學院,並擔任督察在張軍的軍隊,參贊在軍事,並導致建康留守。金兵侵境,蕭湘曰:“金之勢,惟欲結盟。”被金彈劾罷免。乾道元年(1165),改任集賢堂編修,繼靖江府(今桂林市)廣南西路為和平使,潭州府(今長沙市)為知府,靖南、湖北路(今湖北省江陵市)為和平使。湖北路任安福使時,在荊江上築堤攔洪,建千倉,整頓吏治,鎮壓豪強,救濟貧民,頗具政治性。

張孝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繼承了蘇東坡豪放的風格。“我肯定沒什麽可喝的,我很擔心我的國家和我的感受。”我總是擔心我的國家。《全宋詞》收錄了他的220多首詞。文章和書法都很有造詣。40卷的《玉壺文集》收錄了65,438+00多類詩、文、詞、題、贊、作、表、函、奏。我經常親自寫書討論,高宗說:“會出名的。”張軍主張抗金。唐斯撤退並主張和平。孝在唐張之門進出,常有“二依其言,而議之者惜之。”

大道五年(1169),回到修濟寺,“入仙墨閣為直學士”。“京南百姓哭著上船。

畫成湖南的帖子。“抵達蕪湖。在蓮湖(今鏡湖)岸邊增建“歸曲來堂”。修建“觀瀾閣”作為“學習啟發”之地,歸途休整時,邵洪元兵敗,“退兵進城,所經市集皆空。人們非常害怕。“1169死於蕪湖,葬於南京。孝宗聽說了,非常後悔。”有用不盡。“瀟湘死的那壹天,蕪湖“商賈為之罷市,兩江百姓嚇得傾家蕩產”,他的兒子按指示把100多畝蓮湖產業捐給了當地。

陶聚仁

陶舉人(?-1275),號巨村,蕪湖人,少定秀才。宋末聞周,官從軍為南宋鎮江。元軍攻打鎮江,鎮守大臣齊宏不敢逃跑,統治者史祖忠放棄了鎮江。陶舉人被元軍捆綁,勸他投降。他敬畏地說:“我知道,經過多年的貧困,這個世界更加繁榮了。妳能信任我失去忠誠而乞討為生嗎?”他可以向朝廷報告自己的死訊,而在他丈夫那壹年(1287),馮正在等著他。鄭錚二年(1342)九月,賜廟“昭佑”稱號。明朝洪熙元年(1425),朝廷下令在太平府蕪湖縣設立忠臣祠。《宋史》是陶的傳記。

歐陽軒

歐陽玄(1274-1358),字公,瀏陽(今江西吉安)人,元代歷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後裔。延遲?期間(1314-1320)歐陽玄在蕪湖郡任尹三年。他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格執法,重視發展農業,深得民心。他有“教育大銀行,把飛蝗擋在國門之外”的美譽。在任期間,他更加註重蕪湖名勝古跡的保護和修繕。據說“蕪湖八景”就是在他任職期間形成的。每景七法(見康熙《太平府誌》、《蕪湖縣誌》),常去“景山冷壁”。因為它和我的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有“東渡三年,每每見荊山便想起故鄉”這句話。離任時,我懷念蕪湖。後人把景山的水命名為“歐陽湖”,簡稱“甌湖”,以示紀念。

沈世柱

沈詩竹(?-1659),字銅,號田,蕪湖人。他的父親沈,是明朝的禦史,天啟二年(1622)進士。沈世柱年輕時在明朝崇禎年間“博覽群書,著述千言”,“進貢”,淡泊名利,結交名士。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在黨攻擊朝政後,石柱以“蕪湖讀書會”的名義加入復社,反對宦官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黃宗羲等浙東名人的詩,林東名人的詩,都有賞賜,湖船為其加價。崇禎十壹年(1638),石柱、陳、吳、沈守民、黃宗羲、顧國等140余人上書《出京防亂》,以懲罰密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斧王在南京登基,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大興文字獄,誣蔑林東黨員為“蝗蟲”,社員為“蝗蟲”,編成《蝗蟲誌》殘酷鎮壓,周弼被殺。石柱“避楚幕,得解脫”,背井離鄉的儲江,對比三年。南明滅亡後,文人居南湖,隱居蕪湖。他們“廣視塵珍,食客不遺宰漁。”他們還廣泛分散自己的財富,支持反清叛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並把衣服壹直戴在頭上,以示不忘明朝。那本關於黃宗羲的書,是來找吳* * *商量反清計劃的。黃專心寫作,沒有被邀請。黃在《思老》中說:“我壹般在蕪湖赴約,然後在高樓醉。而蕪湖君死了,我就在艙底看浮圖。”石柱隱居蕪湖時,曾帶領壹位反清義士到北川前的“海公廟”說:“明朝官員忠義如海瑞,何以忘國!”清順治十四年(1657),審訊李時,發現沈土主在蕪湖從事反清活動。蕪湖縣知縣李俊和遊擊隊員劉世賢在聯合聽證會上說:“本朝大局已定。妳怎麽還戴著古冠,穿著大褂?”石柱說:“我是故國人,應該是故國鬼。”李俊說,“這是朝鮮的法律。把頭發留下,把頭發留下!”上主曰:“生為土人,死為土人!”“妳吃了大明祿,背叛大明國,可知罪,可慚愧?!"李俊臉紅了,退了出去。石柱被押解到南京,在嚴刑威逼的利誘下,不屈不撓。在獄中,我口口聲聲說“雨易積塵床,風吹長枕,夢多冷”,根本沒想過死。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節,石柱在南京豐臺門外從容而死。葬於雨花臺後西平崗腳下。他的妻子方、嬪妃王、鮑同時殉難於蕪湖,葬於山前。後來,觀察大使張為這三位婦女的墳墓建了壹座紀念碑,寫了《地球的收藏》,並在獄中寫了24首關於紫禁城的詩。

姜健

鑒江(1610-1663),安徽歙縣人,著名畫家,新安畫派創始人。清初實行“留發留發”的“剃度令”。鑒江剪了頭發當和尚,以示反抗。他在蕪湖生活多年,住在西準提寺,吃粥、湯、菜,過著清貧的生活。同路人唐和新安,都擅長詩畫,“古書派”集大成者蕭雲曾在日本學習詩畫。漸漸地,他比肖小14歲,性格也差不多。蕭在畫風上對他影響很大,但他也逐漸在苦苦尋覓,在名山遊歷。《黃山圖冊》代表作《小左》說“見司徒迷”。曹寅也說過:“逐漸學會在尺子上畫畫,產品就是在尺子上做出來的。”(《十竹窟後記》),後來新安畫師暗中效仿。1663年,死於寶相寺。小和唐都深感痛心。蕭以《梅花軸》詩抒哀思,唐以《哭劍江老師》詩三首。下葬時,數百名名人入土為安,塔周圍種有數百株梅花,稱為“古梅花”。

小從雲

蕭(1596-1673),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又名慕思,無煩道人,古書畫派創始人。他的父親,肖申余,是瞑祥的貴賓,懂得繪畫。雲從小就好學,“立誌畫事,寒暑不廢”。我在科學研究中失敗過很多次。44歲那年,我是家裏副榜第壹。明朝晚期...腐敗,不願意做官。

1638年,和弟弟雲謙加入復社,與黨遙相呼應,與魏忠賢的宦官、阮大鋮等人作戰。1644年,明朝滅亡。1645年,清軍攻占揚州,三月占領蕪湖;擔心國破家亡,以前不做官,現在更不願意和大清合作,或閉門讀書作詩,或遊歷名山大川,在那裏詩畫俱佳,成就斐然。繼承杜甫的詩歌,多為憂國憂民之作,奔放豪放,聲韻鏗鏘,如《壹村》、《韻同》、《杜律Xi》。其作品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法飄逸,達到了詩、畫、書的統壹和諧,被譽為“神品”。

中國繪畫雲從,向古人學習和創新,向自然學習和獨特。山水畫是宋元各派的筆墨、山川、山谷的結合。“黃薄樹怪石縱橫,馬援潑墨之法點綴”,故可隨意卷成冊。其間,山巒和山谷的排列千變萬化,無窮無盡,讓人百看不厭;巖樹的表現深沈紮實,穿插有條不紊;無論用墨著色還是擦墨,都蒼勁優美,表現出空間的縱深感;景區人物自然生動,房、船、馬安排得當。早期寫《秋山遊》以示才華。看完之後,他寫下了“幾棵沙沙響的樹,稀疏的山”這首詩。緣起以意勝,皆在神之間。秋景要寬敞,客要歸家。粗中有細,語斷。“後來應萬候選人要求,我為太平三本畫了太平山水圖,在太平府所屬區域畫了43幅山水,其中太平山水圖1幅,當塗風光15,蕪湖風光14,繁昌風光13,各配壹首古詩,可見類似於壹幅古畫。還有《關門》、《西門哀》、《秋山訪友》、《江山訪勝》、《貴嶼壹元》、《顧青深卷》、《翠花的詩》等。人物畫繼承和發展了李的繪畫技法,是《離騷圖》的代表,人物準確,神態感人,點綴景物,賦予生命。雲深受《離騷》的感動,為作了插圖,畫了《九歌圖》,命朝臣補刻《離騷圖》,並題寫了書名。

從雲非常討厭官僚。清初,他內斂盡責,拒絕做大臣,拒絕做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求畫。1662年大字樓重修,於是被迫畫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偉大自我的熱愛,“畫四大名山,匡廬、峨眉、太岱、衡越,七天就畫完了。”要高尚,要高尚,要受人敬仰。新安畫派大師鑒江曾師從他,後人模仿者越來越多。順治五年五子(1648)《太平山水圖》印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印本曾在日本流傳。太平的風景被大阪關阪堂收藏,《離騷》的圖片被發表在日本藝術史學家西屋的圖片系列中。東京帝國博物館收藏的《秋山遊覽圖冊》對日本南方繪畫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雲晚年結識鐵匠唐天池,並指導天池用鐵作畫,創作鐵畫。

在1673中,從雲“握著全體同誌的手說,‘道在六經之中,以五德為根本。它只追求自己的目標。“寫完詩,我就死了。78歲時,我被安葬在蕪湖市以西的閆家山。他的詩被後來的學者編入《唐美華的遺產》。後來,把和唐的詩編成了《蕭唐詩集》。他的畫被故宮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館珍藏。1986年,蕪湖* *人在鏡湖岸邊建了壹座“腳木亭”,並用紫銅將它的全身坐像鑄在亭畔,供人瞻仰。

  • 上一篇:第三節崗位工作五總結
  • 下一篇:蘋果平板電腦九鍵消失怎麽恢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