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蘇軾的藝術人生智慧

蘇軾的藝術人生智慧

關於蘇軾的文化成就,我們知道的是,蘇軾是宋代散文、詩歌、詞的集大成者。文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是宋代的代表。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另外,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他的畫是文人畫的代表。此外,蘇軾在思想、政治、哲學、社會倫理、博物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包容性思維

思想的寬容與蘇軾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歷史上四川有很多著名的文人。他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不僅讀儒家的書,還讀百家、小說、雜記。因此,這裏的司馬相如、楊雄、李白等人與中原的文人迥然不同。蘇軾是壹個很好奇的學者,博物學知識很淵博。他和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生前是敵對的,但死後,他們的藥方被後人合編為蘇神·梁芳。這說明文化的意義是可以超越政治派別的,他們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是被後人認可的,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文化的力量超越了政治的力量。

蘇軾和韓愈被後人稱為韓朝蘇海。韓愈是正統儒生。他曾經寫過原道,把老子和佛教都當成異端。他認為把其他壹切思想都統壹在儒家正統之下,必然會顯示出他的狹隘。蘇軾很不壹樣。他認為,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中,各派都有各自的精髓。他曾寫過《龍井論辯頌》,是蘇軾為和尚龍井的口才所作的悼詞。口才大師屬於佛教天臺宗,蘇軾喜歡天臺宗和禪宗。當時兩派有矛盾,所以蘇軾寫這篇悼詞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孔子和老子不同,儒釋道分宮,其間禪法互攻。我看到了大海,北面,南面和東面。河流雖然不同,但都是壹樣的。他反對儒佛之爭,也反對佛教內部宗派之間的攻擊。蘇軾認為,各派各有妙處,所倡導的是人類精神的普遍原理,就像每壹條流向大海的河流,無論是浩瀚的河流,還是潺潺的溪流,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超越美學

蘇軾在《包華·唐吉》中提出,君子可以暗示事物,但不能註重事物。暗含於物,雖略夠快感,雖尤物不足病。講究事,雖小物足以病,雖美物不足以樂。作為壹個君子,我們可以把精神放在某件事情上,但不要太在意。這東西對我們的生活有好處。他說如果我們把我們的精神放在事物上,雖然它是

壹個微不足道的外物,我們都能幸福;尤物是很美好的東西,所以不足以成為我們的病。但另壹方面,如果妳關註事物,如果妳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這件事情上,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足以導致妳玩物喪誌。比如年輕人整天沈迷遊戲就夠了。雖然壹個尤物並不足以讓妳快樂,但再好的東西也不會讓妳快樂,因為妳太在意它了,當妳想占有它的時候,內心有壹種害怕失去它的恐懼。因為妳得到尤物後,妳害怕失去它,成為壹塊心病,妳無法幸福。蘇軾說,雖然聖人從來不廢這四件事,但也講了弦外之音。聖人也喜歡五色五音五味,馳騁野獵。這四個都沒有問題,主要看對待他們的人的態度。然後蘇軾舉了幾個歷史上名人的故事。劉備喜歡喜結良緣,魏晉名士嵇康喜歡趁熱打鐵,另壹名士阮福喜歡蠟磚。這些愛好在普通人看來很無聊,但他們都很喜歡,並從中獲得快樂。蘇軾也說過,凡物皆悅,足以悅人而不足以動人,所以無非是書與畫。他說書畫是最好的藝術,讓人覺得快樂,但書畫還是能讓人生病。為什麽?我們說對待書畫有兩種態度,壹種是欣賞者的態度,書畫能讓我們感受到很多審美上的愉悅,但另壹種是收藏家的態度,收藏家拍賣行的態度。通常書畫都是作為壹種財富卷起來藏起來的,所以書畫成為了人們的負擔,不僅是負擔,更是災難。都是拿兒戲害國,而且很兇。這種關註的災難,就是關註事物的後果。近年來,中國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許多腐敗官員被調查。很多東西沒有被欣賞過,而是被埋在或者收藏在家裏。結果呢?如果妳危害了妳的國家,妳也會殺了妳自己去坐牢。壹個人壹生中的很多財產對妳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最有價值的是快樂。什麽能讓妳開心?還是財富,但這種財富是精神財富,並不比物質財富值錢多少。現在有些年輕人更追求物質財富,但我還是想勸妳,以詩為書,自得其樂。有時候過分關註事物,不知道人生短暫,那些東西其實對人生毫無價值。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妳不需要什麽錢,但妳仍然需要基本的生活資料。

智慧觀察

蘇軾的內在力量不僅來自範滂這樣的儒家模式,還來自老子、莊子和佛教的影響。* * * *共同形成了蘇軾觀察人生的獨特智慧。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我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但我只在這座山上。這首家喻戶曉的詩道出了人類認識的困境。之所以無法得知真面目,是因為當局者迷,而我們就在這座大山裏。蘇軾在這裏提出了這個困境,卻在另壹個地方解決了。解決這壹困境的方法是從大的立場,甚至是從宇宙的立場重新看待廬山。我們假設廬山是假山,欣賞假山時,山前山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宇宙的位置,是散點的視角,是以大見小的位置。這種以大觀小的立場出自《華嚴經》,裏面說站在世界的立場上可以看到每壹個微塵,每壹個微塵中都可以看到世界,所以蘇軾壹看就能跳出廬山。

生活中的另壹個困境是我們如何對待生命的短暫。日夜不舍,這是儒家的觀點。佛教有另壹種看法。《楞嚴經》講波斯王62歲時問佛。現在我已經62歲了,生活過得太快,皮膚壹下子全皺了。佛陀問他,妳見過恒河嗎?波斯國王說:我從三歲起就看到了恒河。佛說,現在看恒河和三歲時看有什麽區別?波斯王回答說,現在的感覺和他三歲時壹樣,恒河還是恒河。佛說,對了,雖然妳從三歲變成了老人,但妳看到的恒河是不朽的,壹點沒減少,壹點沒增加,不變。可見,如果站在佛教的立場上看待人生,人生就是壹種不生不死的狀態。《赤壁賦》道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哀。周瑜和曹操在赤壁戰場上都不存在,更何況妳我這樣的小人物,完全是滄海壹粟。但話鋒壹轉,蘇軾向客人講述了水中月:逝者如斯,卻不曾去;充滿虛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水不停流,月不停盈虧,天地不長如壹瞬間。如果我們換個立場看世界,看人生,以前的短暫和消失就完全不壹樣了。

蘇軾的思想受到東晉著名高僧趙倫的啟發。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東坡水月的比喻來源於《昭倫》,所謂“不動仁義”也是如此。趙倫說,妳不動,它就壹直安靜。從不動的角度來看,壹切在變化的時候都是靜止的。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任何靜止的東西都會發生變化,哪怕我們現在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因為地球在動,我們也在動,就像磨盤上的螞蟻,磨盤在動,螞蟻其實也在動。所以僧肇說,風是靜的,江河是競然不流的,野馬是飄而不動的,日子是過不完的。風其實是靜止的,河流也是不斷流動的,但其實不是流動的,塵埃在漂浮的時候也是不動的。太陽和月亮每天在天空升起和落下,但實際上它並不循環。可見蘇軾的思想有佛教淵源,使他的人生充滿智慧。

蘇軾在寫作時崇尚自由的寫作態度,所以他有如此豐富的思想,可以沒完沒了地寫出許多生動的比喻。他曾評論自己的文章,如無數噴泉,可隨意發表,潺潺於平地,雖難壹日行千裏,且隨山石曲折,隨物成形,卻不得而知。可知者總是做他該做的事,往往止步於他做不到的事,僅此而已。對於文人來說,寫作是壹個從必然境界到自然境界的過程。必然的境界是藝術的必然規律,自然的境界是對這壹規律的完全突破或控制。蘇軾在這段話裏提到了藝術的自由和規則。他說寫他的文章就像春天壹樣。靈感的泉源可以從任何地方冒出來,形成小溪,然後波濤汩汩,形成河流。這個水不是泛濫,像洪水壹樣,而是有它自己的規律,就是用事物塑造的。水是壹種液體,它的形狀取決於放置它的容器。水在圓罐子裏是圓的,在方盒子裏是方的。水在江河中隨河而行,所以水是以物形的,什麽東西承載了它,就會變成什麽樣子。蘇軾的文章也是隨物而形,沒有具體的規律。怎麽寫要看描寫的對象是什麽,表達的感情是什麽,原因是什麽。他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的寫作方法。所以蘇軾的文章是最自由的。他不僅能寫政治論文、哲學論文、歷史評論,還能寫很多隨筆、生活小事。他說,知者總是做他該做的事,往往停在他停不下來的地方,也就是說,該寫的時候就寫,寫完了就停,如此而已。蘇軾所提倡的文風,如行雲流水,始不確定,文理自然,筆鋒飽滿。這樣的寫作與自由的思想有關。很難想象壹個人的心靈被束縛壓抑,還能寫出這麽自由的東西。所以蘇軾最讓我們震撼的是自由人格的力量。

溝通的藝術

蘇軾各方面都是偉人,詩、文、畫無孔不入。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理解視野開闊。我們可以看到蘇軾有三句名言,對宋代乃至整個古代後期(宋代以後)的美術史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壹段講的是繪畫的相似性,可見於《孩子的鄰居》;詩壹定是這首詩,壹定不認識詩人。詩畫統壹,巧妙清新。他主張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藝術趣味和相同的藝術規律。他的畫崇尚寫意,而不是追求形式。壹個人要看壹幅畫像不像,他的看法和小孩子差不多。藝術家應該看精神而不是圖像本身。用這首詩組成壹首詩是什麽意思?就是以前寫詩,要給壹個題目,壹直圍繞題目寫。如果要從題目來判斷壹個詩人的詩好不好,這個人不懂詩。蘇軾認為詩人可以突破自己的主題來寫作。蘇軾找到了詩畫不同藝術之間的* * *規律,那就是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自然的藝術,清新是創新的天真的藝術。

第二段是魏墨的詩,裏面有畫,有畫,有詩。陌陌是唐代詩人、畫家王維。有兩派學者主張王維詩中有畫,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構成壹幅畫。另壹派認為詩和畫本來就是不同的藝術,詩中不可能有畫。但是,這些說法其實都忘記了壹個事實,王維自己的詩裏有沒有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麽觀察和欣賞王維作品的人能有這種看法。並不是說王維自己的詩畫具有詩中有畫的品質,而是蘇軾從王維的詩中聽到了畫,從王維的畫中看到了詩。我們知道詩歌和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詩歌是聽覺意識,因為詩歌是背誦,繪畫是視覺意識。蘇軾開辟了眼耳的功能,在佛教中,就是眼、耳、鼻、舌、身、心六互動。只有相互打通,才能從詩中見畫,從畫中見詩。

第三段講的是少陵書法中的無形畫,韓幹丹青的無聲詩。從杜甫的詩中可以看出繪畫因素,而從韓幹的畫中,這句話影響很大。後來又有有聲畫、無聲詩、無色畫、有形詩等各種說法,超越了媒體欣賞藝術作品的界限。

蘇軾也有壹句話:事在情理,不可不曉其意。醫學的衰落也是因為醫學的分裂。邊占色邊畫,也是粗制濫造。溫柔的醫生,不,不要老幼。曹無的畫不選擇人物。對於畫師來說,各種畫的規則都是壹樣的,但是到了後來,畫被分成了工筆畫、水墨畫和各種形式,這幅畫就變得很糟糕了。所以蘇軾認為古代名醫不分老少,而曹、吳的畫則不選人物。曹步興是三國時期的畫家,畫出的畫出不了水,衣服裹得緊緊的。而且吳道子的畫很厲害,就是吳帶風。總之,認識各種藝術,在各種藝術中尋找* * *規律,是蘇軾的壹貫思想。

  • 上一篇:耗時13年打造的豪宅,竟然不能住人?
  • 下一篇:探索蒙娜麗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