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權力的象征:“天子佩戴白玉,卻形成神秘集團;齊桓公和佩珊皇後戴著神秘的玉佩,但朱集團卻形成了;大夫戴的是海藍玉,太子戴的是玉,但是組成了;秀才戴玉,群而成。”(《禮記·玉藻》)禮儀要求不同地位、不同級別的人,從皇帝到士人,都必須佩戴不同規格、不同等級的玉器。
玉是人品的體現:“君子無理,玉不去體,君子不如玉。”(《禮記·玉藻》)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什麽特殊的原因,有地位的人都要經常佩戴玉佩,這既表明了自己的地位,又制約了自己的行為,所以有壹句話叫“執身如玉”。
玉還是那個感情寄托:“投我以木濤,報我以瓊瑤。”舉報總是好的!“(詩經)瓊瑤是美玉,戀人用玉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玉在精神上比潔癖還硬”,《紅樓夢》就是壹塊玉的故事,記錄了那些少男少女美好的愛情。
中國人喜愛玉,並賦予它各種美德。許慎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溫潤,仁愛;由外而知,義方也;其聲自在,遠聽之時,智者壹面也:不屈不撓,勇者壹面也;它很鋒利,也不貴,但很復雜。”玉溫潤內斂,代表仁;質地細膩,象征正氣;聲音清脆,象征智慧(孔子有“金聲玉振”之稱);質地堅硬,象征勇氣;圓滑圓潤,透著豁達的智慧;等壹下。
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現代文學、戲曲、電影、電視等。,以玉比喻人,以玉比喻物的題材不計其數;幾千年的歷史,無數悲歡離合的感人故事圍繞著玉上演。
所以,說到玉,對於熟悉傳統文化的人來說,恐怕不僅僅是壹個物件:它承載著中國人豐富的感情,那是壹種來自歷史深處的鄉愁。
近日,故宮在武英殿舉辦“良渚與古代中國——玉所展現的五千年文明”展覽,匯集了全國9個省市17家文化藝術機構收藏的260件(組)良渚玉器珍品,這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的首次亮相。
良渚與古代中國
這個以玉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可以帶妳回到這種鄉愁的起源和中華文明的初始點。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按種類分,有燕、月、璧、黃、鐲、冠、三叉戟、柱、錐、半圓、卡、串、月牙、獸、鉤、端、柄。以及組件、穿孔和鑲嵌的類型。
1,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象征性玉器。顏是壹種祭祀的器皿,我們的祖先用它來溝通上帝和天堂。關於玉琮的起源和用途,日本學者林欽奈提出,琮應該來自手鐲,逐漸演變為禮器。這壹觀點已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並被學術界普遍接受。
1986浙江余杭縣反山墓地出土的玉汪聰,高8.8厘米,直徑17.1-17.6厘米,重6500克。它是由軟玉和陽起石系列精制而成。
王
這個裝置是黃白色的,中間有紫紅色的斑點。每邊被壹條4.2厘米寬的豎槽壹分為二。以角為中心,用線刻和淺浮雕勾勒出八組獸面圖案,在豎槽中切割出八組獸面圖案。其精湛的工藝、細致的紋飾、精準恰當的藝術搭配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叢:
不同結的玉琮
2.於碩
霰從斧頭發展而來,象征軍事力量。下面的玉舍是和反山王墓中最後壹個玉琮壹起出土的,被稱為“玉舍王”。
嶽兵權的意義被後人傳誦。《尚書·牧誓》雲:“為左,而王丙為白髦右。”解釋於碩在戰爭中作為軍事指揮官的實際用途。
3.翡翠玉石
玉為玉環,半徑為虛空三倍的圓形玉稱為玉。良渚遺址玉器較多,主要用作禮器;其次是於佩,又名“鐵弼”;最後作為陪葬品。下圖為良渚遺址發現的代表性玉器。
Yubi
4.電暈
冠,因形似冠帽而得名,形似良渚神會徽上的羽冠。大部分的玉冠都是沒有紋路的素玉制品,少數有花紋的玉冠則成了珍品。
玉冠
5.特裏福
三叉戟,因其三個平行的叉子而得名,可能被用作壹種插入和組裝的頭飾。約有壹半的器皿上雕刻著精美的神、人、獸的面部圖像,有些兩邊還有細長的雕刻。
翡翠三叉戟
6.裝配
組裝就是把不同的玉件,如杖頭、柄、蓋、塞,通過榫卯的方式組裝成壹個物件。
7、磨損綴件
佩飾是各種玉飾,如串、管、珠、墜等。以穿透或縫合的形式。鑲嵌是指將許多無孔的小玉粒和壹些玉片通過粘結的方式裝飾在物體上。
中國在開發和利用玉石資源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尤其是玉雕。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說:“愛玉是中國文化的特征之壹。”
考古發掘證明,中國對玉石的開發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92期間,內蒙古考古隊在赤峰市敖漢旗保國圖鄉興隆窪村出土了兩件距今8200年的精美玉器,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玉器。
1,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器的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使用玉器的地區北起遼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東至東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有東北的紅山文化玉器,華東的良渚文化玉器和淩家灘文化玉器,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位於遼河流域,是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壹般分布在距今6000-4000年之間。紅山文化玉器多作為配飾,造型壹般較小,但大塊雕琢,造型壹般,簡潔樸素。紅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C”字形的玉龍。
紅山玉龍
太湖地區的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後三者統稱為“馬彜良”),經歷了壹個從少到多、從制作粗糙到日益精細、從紋飾樸素到紋飾繁復、從小型到造型規模日益龐大的過程。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三、四層出土的約7000年前的關、朱、黃、瓚等玉器,材質為質地較差的玉石和螢石,制作也十分粗糙原始,是太湖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早期玉器的範例。
2.良渚玉: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的最高峰。
在良渚文化之後的崧澤文化中,玉器在數量、材質、造型、裝飾和制作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飛躍。材質就不用說了,很多,但大部分是透閃石,陽起石軟玉,也有壹部分是蛇紋石玉,硬度4。
從表現手法來看,良渚玉氣勢磅礴,對稱均衡,給人壹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以雕刻凹版線條為主,淺浮雕為輔,還有壹些高難度的技法,如圓雕、半圓雕、鏤空等。花紋采用了立體紋、地紋、花紋三位壹體,稱為“三層花”,即第壹層用凹版線條雕刻雲紋、直線、渦紋作為底紋,再用淺浮雕表現輪廓,最後用凹版線條表現凸面上的細節。
從制作技術上來說,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石英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考古學家在四墩良渚文化墓葬中發現了可以切割玉器的石英砂,鉆孔技術中已經廣泛使用了管鉆法。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已經發現了管道鉆孔的殘余核心。
在良渚文化中,玉器處理的技術壹般采用砂溶,即用玉溶工具加入砂和水,通過摩擦切割玉料。玉雕完成後,表面要打磨光滑,以達到人見光會學習的效果。
良渚玉器加工圖
良渚文化的玉器切割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玉器處理技術的最高水平。
禮,即通過器物、服飾等的使用制度,達到“分等級,不高貴”的目的。從歷史上看,周公的禮制是中國禮制的重大改進。但周公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那麽,中國禮儀的源頭在哪裏呢?看看良渚文化:
1,良渚神徽:王權與神權融為壹體,“崇”與“榮”融為壹體。
在上述“從王”上,首次發現了帶有“良渚神徽”性質的神、人、獸圖案。會徽的頂部是壹個拱形的冠,冠下是壹個倒梯形的臉,眼睛很重,蒜頭鼻子,嘴巴很寬,牙齒整齊。“風”字形帽子的帽檐上布滿雲渦紋,帽頂裝飾呈放射狀,羽毛狀。上臂水平擡起,下臂向內彎曲。動物的眼睛位於肋骨之間,動物面部的眉、脊、鼻由帶有直線和雲渦線的淺浮雕構成。下部是血盆大口,露出的部分都用淺浮雕表現,而人的面部和四肢則用陰線勾勒。
簡單來說,似乎只是壹個惡毒的動物臉圖案,額頭上是僵硬的人臉圖像。如果我們仔細看,人面獸心的結合,確切地說,人的身體和獸首的結合是如此巧妙,整個畫面渾然壹體,密不可分:動物的耳朵也是人的手臂,人的腳也是獸的胡須。不同的觀察角度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圖像。
如果我們把這看作是壹個人性化的神,那麽它就是壹個有著光芒四射的羽冠,手拿盾牌,象征著世俗權力的戰神形象。
如果把它當成壹個被神化的人,可以得到兩種形象。壹種是巫師頭戴王冠,手持壹塊石頭(或壹塊玉)跳舞祭祀天地神靈的形象。這種習俗在壹些保留傳統習俗的民族中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巫師抗虎的寫照。學者張廣智認為“神人獸面復合像”實際上是與中國道教有直接關系的“護虎蹼巫”形象。這兩個圖像都代表了宗教的力量。
國之大事,在於崇和榮。神、人、獸會徽表明良渚文明實現了政教合壹。國王和權貴通過玉器的使用,實現了對神權的控制,完成了對王權、軍權和財權的壟斷。
2、良渚玉制:明尊北,不貴。
從良渚文化遺址的隨葬品可以看出,良渚的社會等級森嚴。級別越高,神器越復雜。王墓中有象牙權杖(下圖為復制品)、玉牌、玉牌、玉牌等。,其次是玉牌和玉牌,越來越少。
良渚社會階層
禮制是中國古代建立社會秩序、維護國家穩定、規範行為的傳統文化之壹。在良渚文化遺址中,我們可以看到,玉器的使用起到了等級的作用,體現了君王的高貴和男女的分工,“尊下不尊下”形成了壹整套玉器使用體系。可以說,良渚文化創造的玉禮制和治國理念是後世中國禮制的源頭。
1,良渚玉的地理傳播
良渚文化輻射面廣,從西部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到南部珠江流域的文化(距今5000-4000年),發現的燕、碧等玉器與良渚文化玉器有很深的淵源。
良渚玉器的地理傳播
2.良渚玉的歷史傳承。
良渚玉對北方黃河流域影響深遠。良渚文化玉器中可以找到商代的多種玉器,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和玉器鑲嵌技術,不僅被商代完全吸收,而且對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造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乾隆題寫的良渚玉璧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獸面紋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雛形,嵌玉技術為商代以後銅嵌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3.歷史長河中玉器自上而下的流行。
在原始時代,玉被用作祭祀器皿和禮器。玉是與天堂對話的工具,代表神秘和強大的力量。對玉的崇拜可以給他們帶來幸福和穩定。
商周時期,玉器主要分為等級。《李周》載:“以玉為六瑞以待國。知望貞桂、宮之煥桂、侯智新桂、智伯宮桂、紫之古璧、門之璞璧。”根據玉的大小和墻上不同的花紋來區分位置。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玉器的使用從上到下逐漸普及,從集中在貴族中的神權王權的表征,到文人墨客的普遍使用,再到人人都可以使用的日常用品。這個過程直到唐宋時期才完成。
良渚文化遺址的發掘最早始於1936年。經過80多年的考古發掘,良渚古城遺址終於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浙江良渚古城遺址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也是世界上第1102處世界遺產。
良渚古城沙盤
良渚申遺成功之前,有考古證據的中華文明,歷史跨度約3700年。我們常說的“上下五千年”,其實只存在於1000多年的古籍文字記錄中,那是壹個傳說和神話的時代。良渚遺址的考古發掘已經用實物證明了這段史前歷史。
參考資料:
劉斌:魔法女巫的世界:良渚文化概述
張廣智:中國的青銅時代
方澤:中國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