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國正從經濟大恐慌中復蘇,全國仍有九百萬人失業。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由民主黨員羅斯福與***和黨員蘭登進行角逐。
他們根據當時的電話號碼簿及該雜誌訂戶俱樂部會員名單,郵寄壹千萬份問卷調查表,回收約240萬份。工作人員獲得了大量的樣本,對此進行了精確的計算,根據數據的整理分析結果,他們斷言:在總統選舉中,蘭登將以370:161的優勢,即以57%:43%,領先14個百分點擊敗羅斯福。與之相反,壹個名叫喬治·蓋洛普的人,對《文學文摘》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提出質疑。他也組織了抽樣調查,進行民意測試。他的預測與《文學文摘》截然相反,認為羅斯福必勝無疑。結果,羅斯福贏得了2770萬張民眾選票,蘭登得到1600萬張選票;羅斯福贏得了除緬因州、佛蒙特州以外48個州的民眾選票,獲得選舉團523張選票的98%。最終,羅斯福以62%:38%壓倒性地大勝蘭登,這壹結果使《文學文摘》銷聲匿跡,而蓋洛普則名聲大噪。
《文學文摘》和喬治·蓋洛普都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在《文學文摘》的調查中,總體是全體選民的意願,樣本是回收的約240萬份問卷調查中所反映出的意願。在這個調查過程中體現了用樣本估計總體的統計思想。在1936年,能裝電話或訂閱《文學文摘》雜誌的人,在經濟上相對富裕,而《文學文摘》雜誌忽視了許多沒有電話及不屬於任何俱樂部的低收入人群。因當時政治與經濟分歧嚴重,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數選民選羅斯福,占投票總數比例較小的富人則傾向於蘭登,所以選舉結果使《文學文摘》大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