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小說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啟超提出“欲新壹國之民,不可不先新壹國之小說”,才改變小說的地位,使之逐漸出現空前的繁榮。民國初期,以“遊戲”、“娛樂”、“消遣”為旗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盛極壹時,壟斷了上海文壇。其實,鴛鴦蝴蝶派並不局限於言情小說,還涉及社會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黑幕小說等。鴛鴦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鵑等,都被視為重要的海派作家。從小說發展史角度來看,鴛鴦蝴蝶派宣揚“以己身為讀者”,關註大眾接受心理及特點,為文學走向大眾邁出了實質性的壹步;鴛鴦蝴蝶派屬都市文學的壹個組成部分,但就其創作意識而言,仍堅持晚清“改良小說”的思路,因襲著傳統的觀念。美國學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論壹、二十年代傳統樣式的都市通俗小說》中指出:“‘五四’作家認為,鴛鴦蝴蝶派這壹種‘壞’文學是中國特有的弊病,因此對它之所以能夠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實不然,在英國,同鴛鴦蝴蝶派風格相差無幾的通俗小說也隨著工業革命而大量地產生。”由此可見,鴛鴦蝴蝶派的壹些作家,只是處於海派作家的邊緣。
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壹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蕩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壹個黑暗的相對沈靜的歷史時期。壹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澱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征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淩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京派文學是五四新文學分支、發展的結果。京派小說源來於五四小說,同時又不同於五四小說。五四小說的主體構成為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小說(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創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說。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註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註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