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壹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
中國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世人多稱“李中堂”,又稱“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2、張之洞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壹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3、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壹艘輪船,建立了第壹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壹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壹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4、林則徐
林則徐壹生遍歷地方,治績卓著。雖在兩廣抗擊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他主持編譯的《四洲誌》及魏源編撰的《海國圖誌》,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5、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 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壹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