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古代,風箏也被稱為紙風箏。在竹竿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絲,拉起綁在上面的長線,就可以在風中放入天空。孩子們在端午節放風箏被稱為“讓災難過去”,意思是讓災難過去。
3.放風箏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壹種通訊工具。第壹只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在皇宮裏才有紙風箏。在閩南語裏叫風吹。風箏是壹種比空氣重,借助風力可以在空中漂浮的產品。唐朝後期,人們在紙鳶中加入了竹笛。風箏飛上天空,被風壹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像是玩風箏的聲音,於是人們把它改名為“風箏”。現代對風箏和風琴的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濰坊被稱為風箏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