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兩個對立面,用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如天為陽,地為陰;太陽晴朗,月亮多雲。陰陽對立統壹是萬物發展的根本。凡是旺盛的、萌芽的、強壯的、外向的、功能性的,都屬於陽;反之,凡是靜、寒、克制、內在、物質的,都屬於陰。
陰陽理論也被運用到中醫中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體液、眼淚、鼻涕、內分泌,甚至男性精液。至於陽,指的是人體的非物質實體,即身體的功能與和諧。
陰陽和諧,身體健康;如果陰陽失衡,就會有很多疾病。
陰陽平衡:陰盛,陽虧,陽盛。
楊勝:?身體機能過度,多動,內熱,津液流失,癥狀有發熱,口渴,大便幹燥,頭痛,失眠,煩躁不安等。
陽虛:?身體機能下降,活動減弱,體寒。癥狀有乏力、乏力、畏寒、自汗、小便長、大便稀等。
陰虛:如果身體陰虛,就會感到口幹咽燥、皮膚幹燥、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
《黃帝內經·陰陽宜相》:“陽勝為陰病,陰勝為陽病。陽勝熱,陰勝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如果人體內陽氣旺盛,陰必然受損;反之,陰為主導,陽為抑制。強陽會產生熱證,極陰會產生寒證。極寒會產生內熱,極熱也會產生內冷,也就是寒證。
陰陽並不總是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比如,人體的功能活動(陽)必須由營養物質(陰)來滋養,但另壹方面,功能活動產生營養物質,成為身體維持生命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