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壹絕,其粗獷、渾厚、動感的風格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地理特征、民俗風情等融為壹體。還有壹點挺有意思的:是人和鼓的結合,沒有壹種樂器能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達到像它這樣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樂器“表演”完全交融在壹起,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現就是人借鼓勢,鼓借他人之力,酣暢淋漓,精氣精氣暢通無阻。小品《安塞腰鼓》正好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個特點。
打腰鼓的方法:
打腰鼓壹般由多人組成的團隊進行。表演時,演員腰間斜掛小鼓,雙手持鼓槌,在鑼鼓和嗩吶的伴奏下擊鼓。它的動作,時而騰躍跳躍,熱情奔放;有時輕拍得很慢,輕柔靈巧。
它的隊形,時而壹條長龍,時而壹個正方形,變化有序,步伐整齊。尤其是年輕演員,在表演中投入度極高,充滿陽剛之氣,常常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腰鼓演奏技巧:
腰鼓舞,又稱“打腰鼓”,是民間舞蹈的形式之壹。解放前流行於陜北的民間舞蹈,多在過年時表演,有時也插入秧歌隊,與秧歌隊共舞。解放後,幾乎遍布全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這是壹種在全省流行的集體舞。
表演者有十幾個或幾十個腰鼓手,男女各半,幾個人配雙鈸和小鼓軍號。腰鼓手頭戴布條,上身穿著白色或綠色的雙排扣外套,下身穿著彩色褲子,腰系領帶,臉上化著簡單的妝,看起來像個勇者。
這個女人戴著頭巾,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使用的腰鼓長約1英尺,直徑5英寸。表演時,腰鼓綁在鼓手的腰上。鼓手手持鼓槌,左右開弓,時而打邊時而打面,同時變換各種隊形,表演跑、跳、跳、投單叉、投雙叉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