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漢語史上的古代語言學家

漢語史上的古代語言學家

荀子(約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38年),又名荀子、,戰國趙人。他去過齊、秦等國。晚年,春被沈駿召入楚為蘭陵令。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諸子中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名篇》中。本文著重論述了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方言與同音詞的關系,指出“名”與“實”的關系是“成立”的,正確揭示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是中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第壹塊理論基石。

楊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又名楊雄,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詩人、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是壹個口吃者,不能談論戲劇,但渴望學習和思考。善辭賦,官至事黃門,經歷成、艾、平三皇。當辛莽請醫生時,他死於貧困和疾病。作品有《祁萱使臣言解他國方言》、《訓辯》、《別子》、《倉頡傳》、《法眼》、《太玄》、《甘泉賦》、《長陽賦》、《獵羽賦》等。其中《方言》,15卷9000余字(本版13卷11900余字),歷時27年,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漢語詞語和方言材料。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流傳至今。《別子》、《荀辯篇》、《倉頡傳》等三部涉及語言和人物的作品全部失傳。

劉欣(約公元前553年-公元23年)名子君,後改名修,號英恕,西漢時期的目錄學家、文言學者。沛公(今江蘇沛縣)人,的第五個孫子,劉向的第二個兒子。他是壹個年輕的學者,擅長寫作,學習了很多關於詩歌的知識。他當皇帝的時候是黃門郎,後來擔任過中壢、荊的校尉。曾和他的父親劉向負責校勘書籍。劉向去世後,劉欣繼續整理六藝的書籍,並以劉向的《別錄》為基礎,撰寫了《七觀》。《七略》是我國第壹部圖書分類目錄,包括編譯(總論)、六藝、諸子百家、詩賦、技能、兵書、方法。原書失傳較早,主要內容大多保存在《漢書·藝文誌》中。在經學方面,劉欣在學者中努力建立了《左傳》、《石矛》、《溫孤尚書》等古文經典,同時撰寫了《春秋左傳》、《爾雅註》等,均有佚文,清代馬國漢整理了《於漢方善佚書》。

許慎(約公元58年——約147)東漢汝南(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昭陵人。他是中國古典學者和語言學家。他是壹個博學多才的人,先後做過縣官、太尉南閣獻酒官、長史官。他在世界上被稱為“徐的酒官”,曾在東莞任校官(。許慎的主要成果是《說文解字》壹書,建立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理論,並根據這壹理論,對書中收集的9000個字逐壹進行分析,指出每個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分析了540個漢字,建立了部首索引法。這些成就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馬融(公元79-166)東漢有夫峰(今陜西興平市東北)茂陵人。他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文學家,任性、不拘小節,擅長打鼓吹笛,還是個學生。馬融對中國古典名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著作豐富,包括《異同列傳》、《孝經註》、《論語註》、《石矛註》、《周易註》、《李三註》、《尚書註》、《列女註》、《老子註》、《淮南子註》、《石矛註》等。

鄭玄(公元127-200)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人。他是漢代的經學大師,在世界上被稱為“後鄭”,這是他區別於鄭正行和鄭錚之子的壹個標誌。年輕的時候,我曾經是壹個鄉下丈夫,但我不打算做官。我進國子監是為了攻《周易》和的傳記,接著是張的《古文尚書》、的《左傳》等。,然後我就去西天跟馬蓉學古文經典,所以學了很多經典。回國後在萊陽工作,那裏有成千上萬的讀書人。他在黨被封閉的時候被監禁。獲釋後,杜門呆在家裏,專心寫作。將軍何進、袁紹等人叫他做官,都拒絕了。後來被招為大興農,過去也叫鄭興農。治學以中國古代經典研究為主,同時采用中國現代經典研究,重視群經,大大提高了中國古代經典的地位。其中劍和朱影響最大,流傳至今。其他的《周易註》、《論語註》、《尚書註》、《十譜》、《六藝論》、《駁五經異義》等書都失傳了。

劉茜(不詳),東漢北海人。《名釋》是中國第壹部詞源學專著。全書仿爾雅體例,八卷二十七篇,壹千五百余字。釋義主要以音韻學為主,即根據其讀音來探究詞名的由來。雖然不可避免地要貫穿附錄,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漢語語音同義詞的特點,對漢語詞源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郭璞(公元276-324年),東晉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初為官商,後參軍在王敦作文書。他因諫王敦謀反而被殺。他豪放不羈,不修尊嚴,博學多才,擅長訓詁,尤其擅長古文和怪字。註釋非常豐富,註釋註重古今比較,保存了許多晉代語料,學術價值很高。其中包括《爾雅註》、《方言註》、《山海經註》、《穆傳註》、《楚辭註》、《子虛賦註》、《商》等。,流傳至今,又有三藏釋。

古(公元519-581)南朝梁陳時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文字學家。李灌、國子監博士、金渭將軍、庚陵親王、黃門侍郎、光祿勛等。,曾經主修過梁的歷史。《玉片》是繼《說文解字》之後的壹部文獻學著作,在中國文獻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書30卷,按《說文》體例分為542部,16917字,解釋詳盡。原書已失傳,流傳至今的是宋代陳彭年等人的修訂版,改名為《片玉》,字數較多,系統不舊。好在日本還有唐宋之間的《片玉》殘卷,從中可以窺見片玉的原貌。顧的其他著作有《史記》、《福瑞圖》、《通史》、《國史列傳》、《爾雅引》等。

盧法彥(公元562-?)名詞,表示“善良”的壹個字,是隋、魏兩縣臨漳(今河北臨漳縣)人,音韻學家。曾冠接受了郎峰,但後來因為他的父親陸雙冒犯了朝廷而被解職。《切韻》反映了古代漢語語音的特點,是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主要材料,也是研究古代漢語語音和現代漢語語音不可缺少的參考和依據。它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書共五卷,193韻,大綱由顏之推和蕭改共同制定。宋以後原書消亡,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吐魯番、故宮等地發現壹些唐列傳的成文或修訂版本,且多為殘卷。但宋人編輯的《廣韻》壹書完整地保留了《切韻》的內容和體例。

陸德明(公元556-627年)名元朗,字德明,經學訓詁家。唐時期,生於蘇州吳(今江蘇吳縣)。在陳擔任的助教時,陳病逝,回到了家鄉。楊迪被征為教輔時,在唐貞觀拜了博士和中允親王,封吳郡為公。他的著作主要有《經典釋文》、《老子疏》、《易疏》,都是傳世之作。其中《經典釋文》匯集了漢魏六朝以來的230余條語音切註材料,是研究漢魏隋唐時期漢語音韻訓詁和經典版本的重要資料。全書30卷,涉及14種經典,包括《周易》、《詩經》等十二種經典,以及《老子》、《莊子》等兩個子書。《孟子》在唐代沒有被列為經典而不被接受,在《老莊》中被收入,是因為受到玄學的影響。

徐鉉(公元719-992)北宋初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文獻學家。南唐初任高級大臣,如遊澄、翰林學士、古進士、吏部尚書。入宋後,官拜騎走,為正仆。善寫,善篆隸書。在聖旨中,鄭忠等人共同修訂了《說文解字》,糾正了其中的錯誤,補充了原文遺漏的19個字,增加了原書中未收錄的402個字(即新附字),每個字都加了反切,並對部分字做了註釋。同時,原書由15卷分為30卷,卷首有表格540個部分。修訂後的《說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該書的原貌,提高了實用性。它是最受歡迎的研究《說文》的校本學校,在世界上被稱為“大徐賁”。

徐愷(公元920-974年)名,是和徐的壹位文獻學家。石南堂官集賢殿學士、文史舍人等職,宋軍攻陷金陵時死於城中。四歲喪父,師從弟宣,博覽群書,熟記,小學好。他的功績與他的弟弟宣齊名,被世人稱為“大徐”。30卷本《說文解字傳》系列是壹部解讀和研究《說文》的綜合性著作,成書於大徐賁之前。書中每次闡述許儀,“借”、“古今字”、“引義”、“聲求義”等諸多東西,開啟了清人的《說文》研究,引起了壹直研究《說文》的人的關註,在國際上被稱為“小徐賁”。

周德清(公元1277-1365),音學家,元代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擅長旋律,於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寫了壹部《中原韻》。這本書是根據當時北方的實際讀音寫成的,與《切韻》以來的正統韻書大相徑庭。全書共分19部,平仄分陰陽。中古時期,上聲被歸為降調,中音被取消。這些特點非常接近今天北京話的發音。由於該書反映了元代漢語語音的重要變化,對現代語音和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昌迪(公元1541—1617)明朝連江縣(今福建省連江縣)人,音韻訓詁家。年輕時參軍,從官員到遊擊將軍。擅長音韻訓詁,以歷史發展的觀念對待古音,反對“葉音”說,指出“有古今,有南北之地,有變字,有移音”。這壹正確認識對清代古音學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著有《毛詩古音考辨》、《屈、宋古音古義》、《讀詩不遜詞》、《伏羲圖贊》、《尚書晏殊》等。

顧(公元1613 —1682)原名蔣,字寧,後改名,名。明末清初昆山(今江蘇昆山)人,著名音韻訓詁家、學者。明末,他是壹個秀才,從小受到嗣母愛國思想的教育,懷著報國之心。曾加入復社對抗宦官豪強。清兵入關後,積極參加昆山壹帶的反清起義,失敗後逃亡北方,終身學習,不做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編《明史》,斷然否決。顧的學術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註重考證,開創了清代樸學之風。在天文、地理、經史、音韻訓詁、金石學等方面,他無所不知,博大精深,著述極其豐富,堪稱壹代宗師。歷時30年的《五音》三十八卷,是清代古音學的奠基之作。除了五部殷學之外,顧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著作還有《金石錄》、《石經考辨》、《九經訛誤》、《左傳》、《日之錄》、《JD.COM考古誌》、《唐宋韻補異同》等。

江永(公元1681—1762)清代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人,經音學家。我壹生好學深思,無意仕途。經典、小學、法規、制度、地理、鐘法都有涉及。經學以考據著稱,開啟了安徽學派經學之風。他擅長音韻學,是音系學派的鼻祖。古韻分十三部,糾正了顧的十部說。他的語言學著作主要有《古韻規範》、《四聲表》、《音韻分析》等。,其經學著作主要有《李周疑略》、《李殊論綱》、《李逸經傳·童傑》等。

戴震(公元1723-1773),清代安徽休寧龍符人,學者、音韻學家。我曾經要求向江永學習,然後鄉試,但禮非第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被任命為四庫的編輯,不久又被賦予了學者的背景,於是選擇了國子監的庶吉士。他壹生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擅長小學、數學、地理。他是安徽考據派的代表人物。音系學分為九大類二十五篇,第壹篇提出古音學陰陽配三調模式。他的著作主要有《聲韻》、《音類表》、《續方言》、《方言疏證》、《六書論》、《爾雅字疏證》、《孟子字義疏證》、《毛政詩考釋》、《屈原註疏》、《李逸考釋》、《古歷考釋》、《剜圪垸》。

錢大昕(公元1728-1804),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縣)人,歷史學家、音韻學家。乾隆進士,李灌翰林院編修,杜詩學士,詹士府侍郎等。後來由於丁福的傷心辭官,他回到家鄉,在家裏呆了三十多年,著書講學,主持中山、婁東、紫陽書院,學徒兩千多人。年少時師從惠棟、申通等名師,文辭、歷史、文字、音韻、訓詁、天文、歷法、地理、金石學、官制等無所不知。,著有《二十四史考證》100卷,《十驅十飼新錄》23卷,《千言堂文集》50卷,另有《經典考證》壹部。在音韻學上,錢最早提出“古無舌上輔音,古無舌上輔音,古有多舌,古影喻雙音”的結論,為古音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段玉裁(公元1735-1815),清代金壇郡(今金壇縣)人,音韻學家。師從戴震,乾隆舉人,先後在貴州玉屏、富順、南溪、巫山等縣任知府。四十六歲時,他辭去父親的病,住在蘇州喬峰,閉門著書三十余年。他壹生致力於《說文》研究,寫了30卷《說文解字註》,歷時19年。他勇於自信,打破字義,博覽群書。《說文》研究是清代最顯著、最有影響的研究。他還寫了六書音韻表,把古韻分成十七部,成就很大。他還提出了“同音者必同部”的著名結論,解決了古韻擴詞的重要任務。除上述兩部外,段著作還有十六卷、四卷、三十卷、三十卷、三十卷、十二卷、六卷等。

桂馥(公元1736-1805),本名董惠,田祥,山東曲阜縣(今曲阜縣)人,是壹位文獻學家。乾隆進士,先後在雲南永平、順寧縣為官。在他的壹生中,他學習了很多關於經典的知識,並且專攻小學。他管理《說文》的成就與段玉裁齊名,並稱為段、桂。他的著作主要有《說文解鄭紫怡》、《妙傳分韻》、《說文段註例》、《說文謝文音韻考證》等。其中,耗時40年心血的50卷《鄭怡》更是義證,窮盡群書。

王念孫(公元1744-1832),清代江蘇高郵(今高郵縣)人,音韻訓詁家、考據學家。師從戴震,乾隆時為秀才,選國子監庶吉士,工部尚書,博士,陜西路謀士,永定壹河。最著名的作品是《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書證》十卷,以聲求義,不拘於形,嚴而不亂。八十二卷雜誌,校對經典、子書、史書,壹字校對,遍組,堪稱校對典範。音韻學方面,古韻二十二首,貢獻很大。還有《毛世群楚辭經典古韻譜》、《說文解字校註殘稿》、《祁萱使者解他國方言簡證》等傳世之作。

孔廣森(公元1752-1786)字多,壹個字?嶽,號顓頊,清代曲阜(今山東曲阜縣)人。他是孔子六十八代之孫,學者,音韻學家,擅長數學和文學創作。師從戴震、姚鼐。乾隆進士,庶吉士,翰林院,官館檢討,無意仕途,尋家。《詩》壹書以古韻分十八部,主張“冬冬”分離,首創“陰陽相對”論。其余著作有《春秋公羊音義》、《戴集補》、《禮學評論》、《經學評論》、《韶光正反術內外篇》等。

阮元(公元1764-1849)江蘇儀征(今儀征縣)人,秀才、校勘家。乾隆進士中,選了,經歷了關、、兩廣、巡撫雲貴、大學士體仁亭和太子太保等。,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終其壹生,他以興辦教育、倡導學術為己任,先後在杭、穗創辦了京京精舍和雪海堂,培養人才。他學識淵博,著作主要有《古代詩話》、《孟子音義校註》、《曾子劄記》、《文獻詮釋校註》、《四未收書目提要》、《兩浙石刻誌》、《左山石刻劄記》、《學海堂經典劄記》、《雞骨寨鐘鼎彜器劄記》等。,而他是名著的主編。其中,* * *十三經註疏243卷是最好的十三經註疏校本。

王(公元1766-1834)江蘇高郵人,訓詁學家。嘉慶進士,授編修、訓話,官至禮部尚書、工部尚書。他師從父親,擅長考證,熟悉語法。他的著作主要有《景宜文淑》十五卷、《京石川詞》十卷、《辭書考證》三十六卷、《春秋名釋》兩卷。治學嚴謹深入,為惠(董)、戴(甄)所不及,學術成就與其父齊名,世稱“高郵王父子”。

姜有奎(?—1851年)清代安徽歙縣人,音韻學家。他22歲時是壹個學官的弟子,無意壹生追求事業。他的成果主要是音韻學方面的,包括《詩經韻讀》、《楚辭韻讀》、《群經韻讀》、《先秦韻讀》、《廣韻諧聲韻表》、《廣韻入聲表》、《四聲韻譜》、《唐四聲》等十部,合稱《江音韻十書》。分為21首古韻,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晚年研究文字,著有《說文六記》、《說文韻譜》、《說文質疑》、《說文傳》、《說文會聲》、《正字經典》、《正誤隸書》等。,但傳世的音韻學著作只有十部。

王鈞(公元1784-1854)山東安丘(今安丘縣)人,是壹位文獻學家。道光舉人在京師讀書三十年,後在山西寧鄉縣做官。自幼酷愛篆刻,廣泛涉獵經史,尤以《說文》見長。他是清代四大《說文》學家之壹。他的著作有《說文解字》、《說文聚讀》、《人物秋夢》、《說文系傳校》、《人物秋夢》、《說文初讀補註》、《說文》等。前者系統地研究了《說文》的體例,後者以各家學說為基礎,對《說文》進行了全面的闡釋。除《說文》外,王還著有《讀禮記》、《四書集註》、《讀禮記》、《評句》、《讀訛》、《說有雙聲韻》等多種書。

朱(公元1788-1858),清遠(今蘇州)石雲山人,訓詁學家,《說文》四大家之壹。出了錢大昕的門,嘉慶是舉人,多次嘗試做學問。被推薦為江陰暨陽書院主講師,先後主持吳江書院、蕭山書院。道光當選時,被授予義縣訓導官。冼因《說文通訓·丁勝》被授予國子監博士,並升任揚州太守。他壹生從事廣泛的工作。除丁勝外,他的著作還有《說文解字舉例》、《說文引目》、《劉舒借經》、《奇經微韻》、《古今韻準》、《小二丫》、《說雅》、《左傳旁通》、《離騷補註》等。其中以《丁盛》最為著名,共18卷,在《說文》收字之外增加了7000余字,兼顧引申和借用,打破了原書中按古韻排列詞語的方式,為觀察音義關系帶來了方便。

陳歷(公元1810 —1882),廣東番禺(今廣州)人,音韻訓詁家。道光是舉人,在河源縣做過家教,在廣州學海堂做過學長。晚年,他作了壹次居坡精舍的講座,吸引了許多學者。他精通天文、地理、音樂、文字和數學,尤其擅長音韻訓詁。著有《切韻考》、《說文聲標》、《音韻通考》、《漢儒》、《舒冬杜》、《舒冬雜劇》和《水鏡朱西南水考》。在《切韻考》壹書中,陳立發明了“反切聯法”,第壹次對《廣韻》的聲類和韻類進行了考定,為通過反切研究古音鋪平了道路,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羅振玉(公元1866-1940)浙江上虞(今上虞縣)人,古文字學家。十六歲時,他是壹個學者,然後他在鄉試中取得了第二名。後創辦《農校》、《東方文學社》、《江蘇師範學校》、《農業雜誌》、《教育世界》等雜誌。辛亥革命後,勾結日本支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任文協監事兼會長。他壹生熱衷於收集史料、古器物和甲骨文,為甲骨的發現、甲骨的保存和甲骨的分類與解釋作出了重要貢獻。著作有《殷墟疏證預編》、《殷墟疏證後編》、《殷墟疏證精要》、《殷墟疏證考辨》、《流沙簡牘考辨》、《三代金文存考辨》、《石鼓文考辨》、《秦漢瓦當字》等數十部,百余種。

馬建忠(公元1845-1900),清代江蘇丹徒人,文法家。早年留學法國,畢業於巴黎大學政治學院,在法國大使館任翻譯和外交官。回國後任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幕僚,新政助理,官至道士。馬少好學,熟讀古籍、著作、古字,精通英、法、拉丁文。他的主要學術貢獻是《仿拉丁語法》和《馬史文通》的編纂。本書全面揭示了漢語語法的特點和規律,建立了漢語語法體系,是系統研究漢語語法的基礎。

  • 上一篇:季鳳山作文
  • 下一篇:河北10的大小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