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沈葆楨在月夜飲酒的時候,寫了兩句關於月亮的詩:壹鉤足矣明日,何以滿堂生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彎彎的殘月已經照亮了大地,那為什麽滿月像銀盤?沈葆楨讓林則徐讀詩。林則徐看完後,想了壹下,拿起筆,把“為什麽”的“必須”二字改成了“情境”二字,使詩變成了:壹鉤足矣,不必提十分。沈葆楨看了之後很慚愧,因為雖然是壹字之差,但意思卻大相徑庭,從洋洋自得的口吻到壯誌淩雲的生動寫照。從此,沈葆楨變得謙虛好學。這個典故其實是林則徐在教沈葆楨如何看待明清之際的態度。光緒二年(1876),左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遇到了壹個大麻煩:沒錢支付軍糧。由於西樵邊境戰事,我們不得不從附近的俄國購買食物。然而,俄羅斯商人只有在有現金的情況下才願意供應食物。左想到向外國銀行借10萬兩白銀。他向沈葆楨咨詢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沈葆楨不贊成他向外國銀行借錢,也不顧老左的感受,把皇位拿給皇帝。
奏折大概意思是:“開礦修路挖河,使英美等國富可敵國債”,這是壹種有利可圖的投資貸款;如果國家向外國借款,支出不足,將來把國庫收入全部花在支付債務利息上,那就是另壹回事了。而且借國內商人的錢,就是“國雖有病,民雖富,患同急,也是公平的”;借外債支付的利息“壹去不復返”。
他壹換筆,就提出了解決西征軍俸祿的三點建議:壹是建議左唐宗在關外“強墻清野,興修水利,開荒試牧”;二是要求朝廷從皇家國庫中撥出壹部分款項支付西征費用;第三,請朝廷下令各地支援西征,下大力,有錢出錢。“會有錢的,動作稍微慢壹點的就在最緊急的區域。”
這份奏折明顯是在逼迫皇室出錢請軍,引發朝臣討論。幸運的是,它贏得了相當多部長的支持。為了追回關款,朝廷還咬緊牙關“向部庫借洋稅200萬元的40%”,然後讓各省從額定餉款中預付300萬元給西征軍。此外,允許向外國外國公司借款500萬元。少借500萬兩白銀外債,省下300萬兩白銀利息。憑借充足的軍餉,左也順利完成了保衛邊疆、平定西北的歷史使命。沈葆楨的身份可以用三個兼任來概括:林則徐的侄子,海運貿易部長,主管臺灣省的兩江總督。正是這三個身份,成就了沈葆楨不平凡的壹生。
沈葆楨作為林則徐的侄子,其家族與林家淵源頗深,這也導致了沈葆楨從小就受到影響。沈葆楨的母親林,是林則徐的六姐,與她家的關系盤根錯節。福州不是壹個大城市。沈陽在公巷,林則徐母親娘家在文如坊。林則徐家先在左思營,後遷到離三坊七巷不遠的文竈山。他們其實是鄰居,所以去拜訪還是挺方便的。
沈葆楨長相普通,個子矮小,小時候病得很重,“經常瀕臨危險”。雖然林則徐能夠娶到女兒林普晴,但她本應看好沈葆楨的未來。
11歲那年,沈葆楨的父親沈終於中了評審團,然後他去北京趕考的時候,帶著沈葆楨,不是去北京,而是去了南京,當時林則徐正在南京擔任江寧的使節。沈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後獨自去北方參加考試,但失敗了。回到家後,他求助林則徐把沈葆楨帶回來。正是在這個時期,林則徐可能看中了沈葆楨,第二年就決定了早婚。
沈葆楨易學,室名“夜識齋”。尤擅書法,筆法蒼勁,法度嚴謹,間作山川。他的詩經常被林則徐導演。其中最著名的壹首詩是沈葆楨的《詠月詩》,我讓龔琳看了壹下。其中兩個說:“明天壹鉤就夠了,為什麽滿是榮華?”挺驕傲的。林則徐看完之後改成了“壹鉤足矣明日,何況滿明。”龔琳的謙虛和進取精神來自於書頁,這使沈葆楨欽佩他。
沈葆楨與妻子感情深厚,從夫妻二人在貧困時相互扶持的家務勞動中可見壹斑。兩人結伴去北京趕考。後來沈葆楨做了秀才,進了國子監,過著清貧的生活,直到被釋放到九江當知府。到省城任職的沈葆楨,身無分文,托人“出壹百塊錢遷川”,是借了路費。到了省城後,他租了壹套兩室三排的房子,“他壹個月租1125元”。為此他發出了“房價貴得不得了”的感嘆!但後來他借了200兩銀子送給妻子。在房價飛漲的今天,人們不知道該作何感想。
沈葆楨靜下心來,寫了壹封長信,後面是壹首長詩,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詩中寫道:“忽聞犬吠,驚魂未定,兩眼如穿千裏。”壹耳朵的破燈讓人睡不著,晚上壹個人聽著汽車的聲音。生生世世,萬眾壹心,片刻體貼十萬金。身似鴛鴦,寒夜是病中茶。.....不要來壹個太清晰的新夢,跟妳說知道了妳不要驚訝。春去春來,人間有幾個文人。"
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沈葆楨,用事業回報生活。此後,沈葆楨因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被曾國藩推薦,並於同治元年(1862)升任江西巡撫,掌管軍務。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失敗,清廷封沈葆楨為壹等上尉,並授高帽。在左的舉薦下,沈葆楨於同治六年(1867)任船政,光緒元年(1875)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達到了事業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