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中國最早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樂器。
它出土於距今7800年至90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是目前中國出土最早的樂器,被稱為“中國第壹支笛子”。
賈湖骨笛不僅能演奏傳統的五音或七音音樂,還能演奏音調多變的少數民族或外國音樂。
它的發掘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個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和價值。
淩渡方鼎(商代早期):第壹座青銅文明紀念碑。
它不僅是商代早期的青銅兵器,也是人類青銅時代中國乃至世界創造的第壹座青銅文明豐碑。
是目前人類所能認識到的最早、體積最大、鑄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重量級。也是中國最早的裝飾有饕餮紋和胸釘紋的禮器。
做個好女人,尊重他人(商代晚期):戰神的象征。
如果妳去過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覽,妳會看到同壹個,因為它們是壹對。“夫差”是商朝武丁的妻子,也是壹位征戰四方的女將軍。
在中國古代,貓頭鷹被視為戰神,是女性乃至國王、將軍的最愛。尊,酒器的壹種,不僅是最早的酒器,也是當之無愧的戰神稱號。
傅浩墓出土的青銅禮器和兵器,是商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是“國之大事在於崇祀征服”的物質載體,是中國青銅時代達到新高峰的物質證明。
玉柄鐵劍(西周晚期):改寫歷史的“中國第壹劍”。
它的發掘將中國人工煉鐵的時代提前了近200年。
玉柄鐵劍,做工精致,由鐵、銅、玉制成。綠松石鑲嵌在器身和玉柄的連接處。是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
蓮鶴方壺(春秋):新的時代精神。
其主要裝飾復雜精美,壺身四周飾有龍紋,中央以壹條前龍紋為主,四周為側龍紋。所有的龍都飾有形態各異的蟬紋,龍首音高也各不相同。左右兩側下方的龍紋對稱分布著龍頭和鳳頭,頭旁還加了寫實的鳥紋。
冠蓋上有雙層鏤空蓮花花瓣。在蓮花花瓣的中央,壹只鶴昂著頭站著,它的脖子咯咯叫著,翅膀拍打著。蓮鶴方壺由此得名。
它代表了壹種新的生活觀和藝術觀,既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又蘊含了春秋大變革下百家爭鳴、爭取解放的時代精神。
波紋銅版(春秋):我國失蠟鑄造技術的歷史提前了1100年。
班是壹種盛酒器的器具,始於西周初年,止於戰國時期。
長1米多,霸氣十足。它的主人是敢於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子尹子庚。
整體采用失蠟法鑄造。中國最早使用失蠟法是在唐朝初年。由於失蠟法見於文獻較晚,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的失蠟法起源於印度。
雲紋銅版的發掘,將中國失蠟鑄造技術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
所以,失蠟鑄造工藝在中國至少2500年前就已經相當成熟了。它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壹。
四神雲氣壁畫(西漢初期):敦煌外的敦煌。
它被畫在墓頂,作為對吉祥好運的祝願。這幅壁畫中,龍雄偉,白虎嬉鬧,朱雀輕盈,玄武。綠的周圍有山有雲,靈芝和鮮花生長蔓延。
是中國現存最早、畫面最大、層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葬壁畫,被學者譽為“敦煌之外的敦煌”。
武則天金簡(唐朝):武則天的期待。
公元700年7月7日,77歲的武則天來到嵩山舉行道教祭祀,刻了壹張金龍紙條,派道士胡超將這張金紙條丟在嵩山入口處,以求消災。
1982年,這張金色竹簡被當地壹位農民發現。整體無紋飾,正面用雙鉤鐫刻三行六十三字:“相傳周朝國主武曌喜長生不老,特向宋忠躍高山之門進貢。至此三官九院,都押了武曌,嘉蔭小使胡超,七月賈申碩初七,低頭再奏。”
這是武則天留下的唯壹壹件與自己有關的可移動文物。
“三官九院排除武曌的指控”是道教用來祈求消災獲仙的術語。“逍遙真仙”是武則天對道教的推崇和對神仙的向往。
汝窯青釉刻鵝頸瓶(北宋):瓷器中的稀世珍品。
天下名瓷,汝窯第壹;汝窯瓷器,天青釉刻鵝頸瓶位列第壹。
汝官窯燒的時間很短,北宋後期只有20年左右。之後汝窯消失,技術失傳。
宋徽宗最喜歡的天藍色“雨後雲開”產量很低。目前傳世的天藍色釉面器皿只有四件,而這只鵝頸是唯壹的精雕作品,可謂稀世珍寶,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