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9,金石學家王認出了藥店經常出售的“龍骨”上的文字,從而揭開了甲骨文研究史上的新壹頁。現已發現甲骨蔔辭10萬余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文字資料,記載的內容非常可觀,其中包括地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可以說是我國地理知識記載史上的第壹篇。
甲骨文中的地名包括自然山川名,各種風向,更值得註意的是人文地理。歷史學家把早期模糊的記載稱為“歷史陰影”,所以支離破碎的甲骨中不僅有人文的“歷史陰影”,也有人文的“地理陰影”。甲骨文專家如王國維、郭沫若、陳、李雪芹等。都對人文“影”進行了研究和推斷,使我們對商代的人文地理情況有了稍微具體的了解。甲骨文中最常見的人文地理內容有城、市、邊地(郊)、商王狩獵場、四地、州(方部落)等,構成了商代人文地理的主要框架。
甲骨文的材料證明,商代就出現了區域大國的早期特征,只要國家疆域足夠大,就會出現所謂中央與地方關系等問題。中國古代常說“王績千裏”,可以理解為“中央政府”。領土超過1000英裏,就有“地方”了。隨著領土的擴大,國家機器不得不建立壹套管理和控制大片地區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控制大量“地方”的“中央”方法,於是地理的政治內容就出現了。
(2)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動力。中國獨特的傳統測繪在融合了西方測繪之後,登上了壹個新的臺階。徐光啟是傳播西方測繪最傑出的先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他跟隨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天文學、歷法計算、測繪等。徐光啟以聰明的資質,很快得到了要領,有所創造。在徐光啟等中國學者的壹再要求和推動下,外國傳教士同意翻譯外國科技著作,向中國人民介紹西方測繪技術。明末出版的測繪專著和譯著多與徐光啟有關。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和《測量的意義》,與熊三八合作翻譯了《簡愛論》。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是計算和繪圖的數學基礎,主張翻譯。為了整合事物,他寫了《度量衡的異同》,研究了中國度量衡和西方度量衡的異同。他主持編寫了《測量的意義》,這是當時測繪學界的壹部力作。內容豐富,涉及面積和體積的測量,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基本知識,測繪儀器的制作。
徐光啟還積極推動西方測繪在實踐中的應用。1610年,他奉命修改歷法。他認為有必要測量時間、確定方位、測量子午線、測量北極的高度等。,所以他要求建立壹個西方局,利用西方的測量和制造測量儀器。這種儀器制造的規模在我國測繪史上是罕見的。* * *生產象限儀、刻度尺、平吊渾儀、轉盤星等、候鐘、望遠鏡等27件。利用新儀器進行了大規模天文觀測,獲得了多項實測數據。其中有1347顆星被載入星表,都標註了黃道和赤道的經緯度。總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徐光啟都可以算是傳播西方測繪最傑出的先驅。
(3)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國家測繪,是清朝康熙皇帝親自進行的。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葉璇不僅是壹位才華橫溢的政治家,也是壹位博學多才的實學家。康熙皇帝非常熱愛地理。在治理黃淮的工程中,他多次踏勘地形,測天文,提出具體意見。康熙三十八年春,巡視蘇北高郵,親自用水準儀測量。發現運河水位比高郵湖高四尺八寸,據此對防洪和護堤提出了具體要求。
康熙帝在治理國家、抵禦外侮的過程中,對當時的測繪粗糙、精度低、內容不明十分不滿。根據壹些外國傳教士的邀請,決定進行壹次全國性的大地測量。
由於是我國第壹次使用西方經緯度法繪制全國分省地圖,為了慎重起見,康熙帝於1707年底下令傳教士白晉等人在北京附近進行小範圍實驗測量,康熙帝親自校勘,認為遠比舊地圖精確。於是我決定全面鋪開,測量全國所有省份。
經過十幾年的準備,從47年到57年(1708 ~ 1718),康熙完成了全國範圍的大比例尺地圖測繪,也就是故宮的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