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硬獅“硬獅”是黃陂方言,正確名稱是將軍和獅,也叫將軍獅,後來因為流行而簡稱。是武漢市黃陂區和孝感地區元宵節流行的民間活動,是舞獅活動,尤其是黃陂的僵獅。
據說黃陂的僵獅起源於唐代玄武門事件後,意為驅邪祈福。僵獅的完整流程包括焚香祈福、焚香邀神、上殿、吃香、示蠟,最後下馬送燈。每年正月十三,黃陂區周邊的農村就開始“開燈”,於是僵硬的獅子也變得活躍起來。
宜昌炸春卷蒸毛骨團宜昌素有“三十之火,十五之光”之稱,意思是臘月裏家裏的火要旺,只有年關才不敢進來;正月十五燈多,會讓壹年明亮順利。
食物方面,宜昌除了吃湯圓,家家戶戶都要炒春卷。春卷是用雞蛋和面粉做的,裹上稍炒的韭菜、臘肉、豆腐幹、香蕈(或蘑菇),炸至金黃色,食用。在壹些地方,人們會蒸毛飯團,這意味著新的壹年紅紅火火,萬事如意。
黃石孩子元宵節“偷青”,黃石孩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偷”。這壹習俗在民間成為“偷青”,並在黃詩陽新壹代中流行。孩子可以參加這個活動,意味著孩子來年可以健康成長,聰明伶俐。
元宵節,黃石陽新的孩子早早吃完晚飯,家裏人準備好袋子,等月亮升起來,再去“偷”別人的菜。當地有句話叫“偷洋蔥使人聰明;偷蒜是快算術。”
十堰“龍”燈會十堰地區的人們特別重視燈會,燈會是每年必辦的盛事,其中以十堰房縣的“龍”燈會最為著名。相傳房縣的“火龍”燈有壹整套規矩,是廬陵宮傳下來的。
元宵節期間,房縣東西南北四條街,東西南北三個“門”和南門各有壹條龍,分固定的八種顏色。先是正月十二遊行,然後正月十四到十六,每晚都有赤膊男子跳花燈,到處都有人用“花子”(壹種燃放煙花的手持煙火)燒龍。到了晚上,遠遠看去就像龍遊在火海中。
關羽是荊州關帝廟的壹員,與荊州關系密切,曾在荊州擔任荊襄九郡太守十余年。因此,荊州人崇拜關公,這是幾千年來的習俗。元宵節,關帝廟會舉行大型廟會。
那時,荊州的人們會玩龍燈,劃蓮花船,騎馬射箭,吹喇叭蓋轎子,在這裏鬧得沸沸揚揚。玩龍的男孩子應該先在關帝廟拜關公,然後沿著古城的街道舞龍。另外,元宵節也是荊州人的“女婿節”,這壹天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
孝感唱民謠,邀請孝感“七姐妹”。元宵節除了燈籠和煙火,還有請七姐妹、求年成、求巧的習俗。“七姐妹”是《神仙眷侶》中私自下凡的七位仙女。請元宵裏的“七姐妹”來預示壹年的好運。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們聚集在飛梭石旁,手裏拿著針線盒向七妹乞求巧思,反復唱著壹首古老的歌謠。歌唱完了,姑娘們可以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今年是好是壞,好是壞,能不能結婚。
恩施“耍毛狗”在恩施土家族地區,農歷正月十五晚上吃完代表“團圓”的湯圓後,土家族人過年就來了最後壹項大型活動——“耍毛狗”。
這是壹個娛樂性和宗教性的篝火晚會。這個活動其實是孩子們白天搭建的壹個圓錐形的“狗棚”。天黑的時候,大人小孩都會聚集在這個“狗棚”邊上,放著很多鞭炮和煙花,大家壹起放煙花,把鞭炮扔進篝火裏。期待能夠把危害村子的狼等動物驅趕到很遠的地方。
神農架元宵節送瘟神,正月十五“追毛狗”趕走瘟神。在神農架土家族地區,人們認為正月十五趕走“毛狗”,也就是狐貍,意味著辟邪避禍,來年風調雨順,所以家家戶戶都會趕走“毛狗”。
在元宵節那天,神農架傳統上用來燒龍燈船,蚌殼和其他娛樂用具,這被稱為“倒置的燈籠”,這意味著紙船被明亮的蠟燭點燃-送瘟神。那天天快黑的時候,山村裏家家戶戶的農民都圍著房子燒柴放鞭炮,火紅的燈光映照著群山,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送走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