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古代叫上巳節。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黃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
漢族傳統節日,原名“上巳日”,古代以三月的第壹個上巳日為“上巳日”,漢代定為節日。“今天是月初三,官民都在東流水上(幹幹凈凈)。叫做“洗除汙垢(病)”(《後漢書·禮記》)。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那壹天有流杯、流蛋、流棗、乞食戴柳圈、探春、郊遊、吃精米、唱歌等活動。在臺灣省和福建,三月三日是“三月節”,“采鼠麯草,拌米線為先拜”(清甘龍《臺灣省賦誌》)。四川忠縣有“三月會”,隆重舉行紀念抗敵將軍八蠻子的活動。那壹天,群眾擡著巴蠻子的神像,繞城遊行,社火隊緊隨其後,耍龍燈,舞獅,大家裝點燈籠,放鞭炮,好不熱鬧。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三月三日以上,趕上宋集市,搭起宋棚,舉行宋會。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也叫歌仙節,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侗族人民舉行的活動比節日多,如煙花,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大廳,也稱為“煙花節”。布依族,節日裏殺豬祭祀社神、山神,吃黃糯米,三四天互不往來。瑤族把3月3日作為“幹巴節”,這是壹個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將捕獲的野生魚逐戶分發,享受豐收的喜悅,然後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日。畬族以三月三日為谷米的生日,家家戶戶都吃黑米。黎族人把3月3日稱為“福年福”,這是壹個祝願“山蘭”(山區幹谷)和收獲狩獵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流的日子。其他民族,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在三月三日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
三月三日是李家年輕男女快樂的節日。每年的3月3日,美孚的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用竹竿跳舞,吹鼻笛,唱優美的情歌來慶祝這個傳統節日。說起三月三,有壹個古老的傳說。據傳說,在古代,洪水淹沒了平原和山脈,吞噬了地球上的壹切。只剩下兩個兄弟姐妹——天妃和觀音。他們抱著瓢,在滔天的洪水中四處漂流。漂流漂流,漂流,他們漂流到彰化河邊的燕窩嶺,被壹棵大榕樹的樹枝卡住了。過了壹段時間,洪水慢慢消退,兄妹終於活了下來。然而,大地像死亡壹樣寂靜,只剩下他們。於是,兩兄妹決定分頭尋找親人。臨行前,兩人約定每年3月3日回到燕窩嶺。他們遊遍了世界各地,哪兒也沒見過壹個人。弟弟找不到女孩配偶,妹妹找不到男人結婚。年紀大了久了,眼看哥哥姐姐就要老去,人就要滅絕了。姐姐暗暗下定決心,在臉上紋了身,哥哥就認不出紋了身的姐姐了。於是,某年三月三日,兄妹在燕窩嶺腳下結為夫妻,有了孩子。婚後黃昏出門,辛苦勞作,在彰化河邊挖池塘養魚。燕窩嶺下種了木棉、芒果、山楂,半山腰挖了個山洞住。洞頂是陡峭的懸崖,野獸不敢侵犯。洞底是陡峭的懸崖,山洪無法淹沒。每年的三月三日,百花盛開的時候,觀音和天妃會帶領他們的子孫壹起載歌載舞,迎接春天的到來。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天妃和觀音死在洞裏,變成了觀音石。李家後人為了紀念和觀音,把這個洞命名為母洞。每年三月三,男女老少都會帶著糯米做的糕點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他們用弓箭和魚叉抓魚,在溪邊烹煮,把魚烤熟放在山洞裏供奉。這壹天,從白天到晚上,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他們模仿祖先,在工作中尋找愛人。晚上,當篝火點燃時,男孩們唱著感人的歌曲,向他們心愛的女孩表達他們的愛。姑娘們聽得很認真,聽到戀人的歌,就打招呼。情侶們坐在小溪邊或在樹林裏玩耍。從那以後,3月3日就成了年輕男女做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