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煎藥

如何煎藥

煎藥器具的選擇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所選用的煎藥器具密切相關。現在用砂鍋比較好,因為砂鍋的材質比較穩定,不會和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傳熱均勻適中,這也是自古以來壹直使用的原因之壹。此外,搪瓷鍋、不銹鋼鍋、玻璃煎鍋也可選擇。鐵和銅的鍋不能用,主要是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煎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比如能與鞣酸反應生成鉭酸鐵,會加深藥液的顏色。它可以與黃酮類化合物形成不溶性聚合物。它能與有機酸形成鹽。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影響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沸水量

煎藥加水量也很重要,直接影響煎藥質量。水量少會造成煎煮不徹底,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加的水多了,煎的藥液也多了,患者服藥不方便。由於中藥材質地不同,其吸水性也不同,加水量壹般控制在5-10倍。同樣重量的藥物,質地疏松,體積大,自然吸水多。如果質地是固體,體積小,吸水性小。所以花、葉、全草都要多水煎。少用水煮礦物質和貝類藥物。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將藥物放入鍋中,第壹次煎藥的加水量為藥物表面以上3-5厘米,第二次煎藥的加水量為藥物表面以上3厘米。這種加水方法簡單,容易掌握。

煎藥時應註意的問題

1.煎煮前浸泡:

煎藥前壹定要泡水,因為植物中的中藥大多是幹的。泡水可以軟化藥物,組織細胞會膨脹恢復自然狀態,這樣煎藥時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壹般以花、葉、莖為主藥,浸泡時間為1-1.5小時。根、種子、根莖和果實的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

多次煎服效果優於壹次長煎。實踐證明,湯劑中約80%的成分可以煎煮兩次,最好是兩次或三次。

3.煎煮溫度:

煎藥的溫度中醫稱為“火”,通常稱為“慢火”或“猛火”所謂的慢火就是微火,溫度上升慢,水分蒸發慢。所謂武火就是大火,溫度上升快,水分蒸發快。如果煮的時間過猛,水分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鍋。反之,如果溫度較弱,煎煮效果會較差。壹般煮沸前用大火,煮沸後再用文火,這樣可以減緩水分的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煮。

4.煎煮時間:

要看主要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壹般第壹次油炸需要20-30分鐘,第二次油炸需要30-40分鐘。治療感冒的藥先煮10-15分鐘,再煮15-20分鐘。第壹次熬制30-40分鐘,第二次熬制40-50分鐘。

5.保留的藥液量:

壹般是指壹劑藥煎兩次後的藥液量。成人每日兩次,每次400-600毫升。兒童服用200-300ml,壹天兩次或三次。

6.服藥方法:

壹般壹劑藥煎兩次,然後與藥液混合分兩次服用。孩子可以服用2-3次。治療感冒、發燒、腸炎、腹瀉的藥物也可以經常服用,即每4小時壹次,每次30-40ml,壹旦病情痊愈,每天服用2-3次。孩子吃幾次比較好。

7、特殊藥物煎劑: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開出帶有腳註的藥物。

(1)先煎湯:壹般用壹些礦物質、貝殼、角蛋白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難煎,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他藥物混合後再煎。常見的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外,毒性藥物可先煎服,再長期煎服,以減輕或解毒。比如烏頭堿,長期煎服能分解成烏頭堿,毒性只有1/2000。附子若長期煎服,不僅能減毒,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服藥後:壹般有芳香氣味和揮發油或難以長期煎服的藥物,應在煎服前10-15分鐘放入鍋中。常見的有廣藿香、鉤藤、大黃。比如鉤藤中所含的生物堿,煎煮20分鐘以上,其降壓成分就容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為大黃酸,但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大黃酸的瀉下作用比苷元強,且不易久煎,所以常采用“倒扣”的方法。

(3)煎服:種子和單味花粉藥壹般用紗布包裹,壹組藥壹起煎服。常見的有車前子、旋覆花等。比如車前子,很容易糊化和焦化。所以需要油炸。炒旋覆花可以防止絨毛脫落,混入湯中刺激喉嚨。

(4)溶解:將藥物用熱水溶解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硫酸鈉和芒硝。

(5)溶化:主要是壹些牙齦類藥物,用熱水溶解後服用。如果混合煎劑會使藥液粘稠,影響其他成分的浸出,膠藥也會有壹定的損失,所以采用分別服用的方法。常見的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分開炒。有些貴的藥要分開煎,再混在壹起。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內服時,有些貴重的粉末不能和配料壹起煎服。壹般是口服,也就是將粉末溶解在藥液中。這樣既有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又節省了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

註意器皿的選擇,水的多少,煎中藥的時間和溫度等。煎中藥需要耐心和細心。如果要炒壹副中藥,要註意,這樣才能吃到好藥。

  • 上一篇:壹種治療胃炎的藥方
  • 下一篇:評《百家講壇》中的《弟子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