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
1,中國昆蟲學史(英譯本)天則出版社,1990。
2.中國現代昆蟲學史,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3.《中美農業發展比較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
4.中國農業發展史《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5.《中國現代農業改良簡史》,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6.中國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7.《中國古代農業圖書目錄》,中國圖書文獻出版社,2002年。
8.《傳統與現實的對話:二十世紀中國農業和農村變遷研究》(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
9.西方農業發展史研究。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0,二十世紀中國昆蟲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1、誘致性的技術與制度變遷——16世紀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東亞農業的傳統與變遷》,p75-92,韓國農村經濟研究所出版。2003。
12,《論張謇的科教興農實踐和倡導棉鐵主義——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由中國工商聯出版社出版。
13,《二十世紀中國昆蟲學》(合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中國加入WTO與農業發展:機遇、挑戰與戰略。WTO/DDA談判與農業政策改革。韓國農村經濟研究所出版。2004.九月
15,《萬文集》(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年。
(2)論文
1,美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及其問題,農業考古1993No。1.
2.中國現代昆蟲學會,中國科技史料1993 438+04 (2)。
3.臺灣省昆蟲學研究與害蟲防治的歷史發展,中國農業史,第1994期。
4.從美國農業的歷史發展看可持續農業的興起,農業考古1995No。1.
5.農業史的觀念更新與發展,農業考古,第1995期,第1期。
6.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變革,《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專題經濟史全文由人民大學新聞報道印刷中心轉載)。
7.農業規模經營問題,中國科技導報,第4期,1995(收錄於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編的中國科技文庫)。
8、《腹地的形成:內地的國家、社會與經濟》評介
華北1853-1937,《農業史》1995(69):1
9.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動力和條件,《中國農業史》,第1996期,第1期。
10,從歷史傳統看中美生態農業的實踐,《生態經濟》第6期,1996。
11,站營農場——農業技術服務產業化新思路,中國科技導報1997。
12,中國太湖地區的可持續農業,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荷蘭,97。
13,中美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比較,《古今農業》第4期1997。
14,條件與約束:資源、技術、制度、文化,中國農業史1998第65438期+0。
15,技術變革下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古今農業》第4期1998。
16,誘致性技術變遷——談明清以來的中國農業,《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1998。
17,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國情分析與中國農業技術未來發展戰略,農業考古1999第1期。
18、哥倫布時代之前亞洲的美洲作物。
19,現代農業生產結構變化及其動因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5438期+0,20065438。
20.《農業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農業史》2002年第4期(2003年3月轉載《新華文摘》全文)。
21,美國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國農業史,2004年第1期。
22.論政治因素和政府政策對中國現代昆蟲學發展的影響(合作),《中國農業史》2004年第2期。
23、誘致性技術與制度變遷《中國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4.花生的引進、傳播及影響研究(合作),《中國農業史》,第1期,2005。
25.胡椒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研究,《中國農業史》,2005年第2期。
26.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的經濟、技術和社會學分析(合作),《中國科技論壇》,2005年第3期。
研究結果(2006年以後):
新疆卡熱京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新疆幹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與崔峰合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江蘇傳統制茶技術價值的考證與探討《中國農業史》第4期2012(與劉新秋合作)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難點與對策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第29卷第3期(與李明合作)
江蘇農業考古禪茶文化遺產考辨2012 (5) 229: 234(與劉新秋合作)
民國時期氣象災害對上海棉花種植影響的對比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2 (3)(與李壹博合作)民國時期長江三角洲棉花產業組織研究《中國農業史》2012 (3)(與李壹博合作)
中國古代農學思想探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 (11)(與黃英合作)
東北地區人地關系變遷及規律研究社會科學前沿2012(11)(與李其科合作)
中國東北農業系統資源利用方式與效益的歷史變遷東北亞論壇2012(4)(與李其科合作)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什麽和如何保護中國農業史2012(2)(與李明合作)
梁“大林業思想”探析《中國農業史》2012 (1)(與胡合作)
中國農業發明對世界的影響。農業考古2012 (1) 26: 32。
20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述(農學卷)(萬)科學出版社2011第287-296頁(與合作)。
以國治水,以水知國——評大衛·艾倫·佩茨《國家工程與綠葉》2011年(12)。
萬與中國農耕史《中國農耕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387-394頁。
長興農業考古茶產業歷史發展概述2011(5)(與劉新秋合作)
關於轉基因主糧作物商業化爭論的思考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與蔣平合作)
毛澤東“先合作後機械化”思想探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9)(與張躍群合作)
江蘇省民間農業文化遺產調查現狀及保護對策《中國農業史》2011年(3)(與露露合作)
農業遺產的研究現狀《中國農業文化的攬勝》唐珂主編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年
農業:文化與遺產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1年。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調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1年。
中國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1年。
《美國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研究》,中國三峽出版社,2011年。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調查與實踐探索:中國農業史2011(1)(李明)
推進農業高校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的對策研究:中國農業教育2011(1)(胡巖)
當代農民離村原因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1(1)(周·)
科學編年史(編委會)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12
技術:歷史與遺產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0(主編)
李約瑟與中國農業史家中國農業史2010(4)
明清時期黃淮防治管理制度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3)(與陸勇合作)
張謇《引淮》:中國近代水利史上的壹個轉折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2) 98-105(與殷北之合作)
轉基因大豆技術發展動因探析。中國農業科學通報2010(4)342-347。(與江平合作)
人文勝地,美食天堂——談“四大名吃”之首的南京夫子廟小吃,臺灣省《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報》2010 vol 16(1)。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叢書》由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
江蘇農業歷史文化研究叢書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0-
李儀祉與江淮水利工程研究2009(4)(與殷北之合作)
水稻的起源、生產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稻米、生命與健康。文明。中國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中國農業史2010(1)。
“無鴨不成臺”——為什麽“鴨都”成了南京的代名詞?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系列”
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鄉土飲食文化(二)》(黃,主編),2009年,第45-68頁。
美國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產的影響。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系列。
食品傳播與文化交流(蒲慕州主編)2009 125-160。
明清時期淮河防洪措施探析《中國農業史》2009(3)(與陸勇合編)
陸地棉在美國的引進、推廣及影響,《中國農業史》,2009年第2期(與強劍合作)
農民離村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3)(與周·
非理性群體行為中的個體理性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9(76-79)(與Leo合作)
中國傳統稻魚共生系統的歷史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通報2009 (5): 245-249。(與夏如冰合作)
李儀祉對中國傳統堤防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通報2009 (5): 294-299。(與尹北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