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坊七巷的建築特色是什麽?

三坊七巷的建築特色是什麽?

摘要: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樓區南後街兩側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條巷的簡稱。自漢代以來,福州建有鄴城、紫城等六座城墻。這座城市從北向南擴展了。整體布局以平山為屏障,玉山、五山為對峙,南街(八壹路)為中軸線,兩側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壹街(“街”導)。接下來,本文將詳細介紹福州的三坊七巷。讓我們壹起來看看他們吧!三坊七巷是福州鼓樓區南後街兩側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條巷的簡稱。自漢代以來,福州建有鄴城、紫城等六座城墻。這座城市從北向南擴展了。整體布局以平山為屏障,玉山、五山為對峙,南街(八壹路)為中軸線,兩側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壹街(“街”導)。“三坊七巷”形成於唐代王洛城,南以安泰河為界,北為政治中心和貴族聚居區,南為平民居住區和商業區。同時強調中軸線對稱,南面中軸線兩側分墻。這些居民成為裏弄小巷的開端,形成了現在的三坊七巷。這個街區裏,小巷縱橫交錯,石板鋪就;白墻瓦房,弧形山墻,布局嚴謹,工藝巧妙;很多都以亭、臺、樓、榭、花草、假山為裝飾,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壹體。裏屋的窗戶多為雙層長排窗戶,底層是固定的,上層是開放式或雙開式。主室正門面對大廳開放式的廊,多為4向,門上雕刻有豐富的圖案和花卉,增添了大廳的格調。“誰知五柳寂寞,卻住三坊七巷”,這裏三坊七巷人傑地靈,令人神往,歷代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都從這裏走向輝煌。壹些巷弄的名字可以顯示當年的魅力和輝煌。福州三坊七巷作為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街區”中以高票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街區”。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壹、三車道和七車道介紹

(1)塔巷

塔巷位於朗關巷以南,東臨八壹七北路鬧市區,西至南後街。據《榮成考古》記載:“舊名修改,宋知府陳肅改興文,後改文興。今天我們叫塔巷,是我們在福建的時候在這裏建的望塔院。”這座塔位於巷北,由塔院守護,被視為福州繁華的象征。南宋惜春九年(1182),寶塔還在,此後再無記載。清代,巷內建有半片小塔作為紀念碑。20世紀50年代,小塔被移到了巷子口的上方。塔巷老景小芳是明朝唯壹的孝子高。有壹句詩是贊美他的:“三年流水如君子,順理成章的孝順。昨夜明月照三山,不知露珠灑妳。”這仍然是壹個美麗的談話。

(2)黃翔

黃翔在塔巷的南面。隔著南後街,連接著衣錦坊的東西。據《福建誌》記載,金永嘉二年(308)固始人黃(公元280-375),避亂入閩,定居福州南後街,故名。唐朝末年,崇文官學秘書黃璞(837-920)隱居於此。當黃巢的軍隊進入福州時,因為黃圃的名字,他命令士兵在晚上“熄滅黃翔的蠟燭”,不要打擾他的家。從那以後,黃翔名聲大振。。歷代都有不少文人墨客居住在弄堂裏,成為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的聚集地。清知府林、季軍林知春、巡撫李福、對聯大師、陳壽祺、趙信等。,都住在巷子裏。曾改名為新美坊,後被稱為馬來西亞新美裏。巷子裏有壹塊“唐黃圃居”石碑,50年代初有人看到過。黃翔有壹座名為“小黃樓”的四合院,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3)宮巷

公巷在安民巷的南面,東西兩端分別與1817北路和南後街相連。據清代《榕景考古》記載,“舊名仙居,中國以紫宮命名。後崔、李二名歸仙,改稱聚英達,明改英達。”公巷的巨宅,結構精巧,單是木雕和石雕構件,在今天就已令人嘆為觀止。比如漏窗,用壹縷空氣雕刻,用榫頭銜接,通過木質格子骨的各種精心排列,裝飾出豐富的圖案。常以木穿鬥、插鬥、子柱、月亮梁等部位的重點雕飾。在柱基、臺階、門框、花架、立柱上,隨處可見各種精美生動的石雕。可以說福州是古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

(4)易筋坊

壹錦坊是“三坊”中的第壹坊,原名童超坊。據清代《榮成考古》記載,宋代“陸雲、陸藻在此居住,名金鹿,後被王藝翔發配江東受刑,改稱夷津。”在宋代,它被稱為“金鹿”,在明代,它更是“壹斤”。其實是說作坊裏有人出去做了大官,後來為了紀念家鄉而回鄉,所以作坊的名字就改成了“童超”,因為這裏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海潮都能到這條巷裏的溝渠。鐘芳16號是清嘉慶進士鄭鵬程的住所,其中以壹錦坊水岸戲臺最具特色。這是壹個四柱單開間的木質單層平臺,下面是壹個清水池,中間是壹口井,正面是壹個閣樓。在這裏看話劇表演,水清、風清、聲清,有聲學原理,有審美價值。這是福州現存的唯壹的水邊舞臺。

(5)溫儒方

文儒廣場是第二個廣場。文儒坊這個名字從宋代就有了。據《榮成考古》記載,此巷“原名儒林,因宋代獻酒鄭慕舉而改名”。鄭牧被任命為國監獻酒祭,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官階附三品。明代著名抗日戰士和清代著名福建提督、臺灣省連長甘也曾在此居住。清代享譽全國的“五代文人”陳故居也在作坊內。陳的長子是陳,清朝皇帝的老師。清代著名詩人、《詩·史燚詩話》的作者陳艷的故居也在此。是座朝南的豪宅,光華閣是為弟子讀書的地主。與陳郁相鄰的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淩晗教授的住宅。這個工作室以其眾多的學者和儒者而聞名。

在文儒廣場,有壹條幽深幽靜的小巷叫岷山巷,俗稱“三官堂”,以古三官堂聞名。據林峰《清代道光年間榮成考古誌》中對“二巷”的記載,“三官堂位於文儒坊南的岷山巷,南有壹條通往光祿坊的小巷,西有長風倉的壹條河邊。大多以寺廟命名。這也是以岷山富寶寺命名的。”由此可見三官堂與富寶寺的密切關系。它在宋代至少有7800年的悠久歷史。

(6)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個。光祿坊,原名魚池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大名山”之壹。歷史上光祿坊有壹座法香院,俗稱“岷山富寶廟”(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是光祿慶的福州郡守程師孟經常來此吟詩,僧人在石頭上刻下“光祿印臺”四個字。為了感謝和尚,他朗誦了壹首詩:“總是陽光明媚,寂寞難耐,野和尚在石臺上寫了壹首詩。沒有哪首詩像閆光魯那樣,但他每次記得登船,都回來了。”光祿坊的名字由此而來。

廣陸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畫家有林友泰、孫昌義,其子、徐彬、孫,曾孫、徐鈞、曾孫許、許,他們都是詩人和畫家。清朝康熙年間有兄弟董琳和林佶。董琳是壹位考古學家,著有《瀨齋古文字選》和《瀨齋石考證》。林佶是詩歌和散文的大師,他還擅長書法。他的手抄版畫,如、文抄、谷夫玉亭雜錄、文編等都很有名,被稱為“林佶四雕”,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詩人、著名藏硯作家人皇,琉球王國使節齊昆,同壹名單的兩位學者——劉奇渠和劉啟賢,博物學家郭白蒼,現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也有不少才女,如之女黃淑、黃淑明,齊琨之女齊香娣,郭白蒼之女郭詩珠等。他們要麽擅長書畫,要麽擅長詩歌。

光祿坊是最著名的名勝,光祿銀臺,擅長池,臺,亭,石,花,木,以及許多從宋代到清代的摩崖石刻。1961被列入福州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銀泰西邊的荔枝樹下,原石雕“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的地方。還有清代的大型木結構建築、寬敞明亮的劉佳大院(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色古香的木屋人皇故居、高墻窄路的棗梯巷、明代石板鋪成的老佛亭橋等,都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

(7)楊橋巷

楊橋路是七條巷中最北的壹條巷。洋橋路,原名鄧軍房,因可西接洋橋而改名。民國時期,因城市建設需要,擴建為壹條道路,故後改名為“楊橋路”。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口的林公館,是林覺民烈士的故居,後來賣給了作家冰心的爺爺謝栓。冰心小時候住在這裏。在我的家鄉,也有對他故居的生動描述。車行道擴建成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女作家冰心故居(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壹部分得以保留。楊橋巷(南)有壹座“雙擲橋”,規模不大,卻充滿傳奇色彩。第壹,這座橋所在的河道是東西水“交匯潮”的地方,“萬裏潮湧,壹呼百應”的內河奇觀在這裏感受得最為淋漓盡致。第二,雙帥橋兩邊面對面的壹對榕樹,枝葉在空中綁在壹起,在樹蔭下相擁,於是有了青年男女為愛而死的悲情故事,流傳已久,以至於後人分不清是愛情先來,樹先來,橋先來,還是相反。最近有海外作家將其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平添了幾分悲涼。但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雙擲橋逐漸從街上的“橋”變成了“亭”,成為路人駐足品茶的地方。

(8)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翔南部,與文儒廣場隔南後街相望。安民巷原名“席勒坊”,後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記載,“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在此巷顯其女,故名。”老錫坊因宋、劉造以孝聞名,後改名為“元德”。歷史上,巷子裏的人大多是社會精英。元朝時,各省都被甲胄占領。巷子西側的老房子依然保留著對稱的格局和古樸的韻味。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福建辦事處就設在這裏。如今這座老房子被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9)朗關巷

朗關巷在楊橋巷的南面,南後街的東面,巷的東端通往福州市區八壹七北路東街口風景名勝區。郎官巷在宋代也是壹個港口。據清代《榮成考古》記載,宋代劉濤曾在此居住,後代世代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祖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朗關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弄堂裏。朗官巷西端有壹座牌坊,柱上有對聯:“譯得高明,今仍傳於嚴復府;門在巔峰,後人溯劉濤居。”

(10)集皮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壹的吉皮巷,俗稱“吉壁巷”。宋鄭狀元回鄉時,巷中居民因有侮辱他的行為,很快避開他,故稱之為“急避巷”。明代因諧音改名為“吉皮巷”,寓意吉祥。改革開放後,吉皮巷成為連接東西的主幹道,壹度改名為“吉皮路”。2009年,福州將其更名為“吉皮巷”,開始對北側受損的古建築進行改造。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餐廳也位於吉皮巷的拐角處。

(11)南後街

福州不僅有三個“廣場”和七條“小巷”,還有壹條著名的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洋橋路口,南至基匹魯達澳門大橋,全長約1,000m,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它的東邊有七條車道,西邊有三條車道。是福州三坊七巷到民國時期的主要商業街,南北商賈雲集。在這裏,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36家店鋪(各行各業)。還有書店,二手書店,裝裱店,還有元宵節和中秋節的燈會。“正陽門外琉璃廠,義津坊前南後街。去書市的時候,沒看夠好玩的。”晚清《舉人·王國瑞》壹詩將南後街比作北京正陽門外的琉璃廠,反映了以前南後街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南後街還是壹個“白墻黛瓦石板路”的繁華集市,兩邊還有很多鋪面。民國時期路面加寬,改為柏油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線。改造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的韻味,路面寬度將達到12m,其中包括壹條中間寬7m的步行街和兩側寬2-2.5m的路邊。南後街,起於楊橋路,止於吉皮路,全長僅634米。定位,是壹條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在南後街的歷史上,福州有許多傳統工藝行業,如燈籠、裝裱、書店等。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定位為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計劃根據經營狀況恢復壹些老字號,如米家船、聚成堂書店、元宵節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歡的傳統燈會也初步計劃每年定期舉辦。此外,相關部門還擬邀請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立工藝美術大師展銷店,增加傳統商業氛圍。在南後街的商業業態規劃中,有酒吧、咖啡館、頂級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為傳統的南後街註入現代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6月5438+10月完成,該街已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壹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2.三坊七巷的建築特色

習慣上先講三巷,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分析,應該是三車道前有七車道。唐朝的先民首先沿著城市的中軸線——南街,建造了壹組排列整齊的“新村”。然後跨過壹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了壹組弄堂,成為以南後街為中軸線的非之字形結構的街區。歷經千年風雨變遷,大多在宋代定下方巷之名,明清形成現在的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中軸線上三坊七巷的正殿明顯比北面的廳堂高、大、寬,與其他廊亭形成了生動多變的空間格局。大廳壹般是開放式的,與天井融為壹體。特別是為了讓大廳看起來高大、寬敞、開闊,壹般會在玄關的處理上做出努力。屋檐的檁條,或者說輔助屋檐的壹根檁條,是專門用又粗又長的優質硬木制作而成,並采用降柱法,使廳堂沒有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和其他南方建築中並不多見。如宮巷林故居的轎子、廟堂的戲臺等都是這樣處理的。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征之壹。除了獨特的布局和結構,三坊七巷在墻體、雕刻、立面上都各有特色。

(1)雕刻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上最有特色的就是門窗扇的雕刻。普通居民的梁柱大多不加修飾,簡單樸素,但在雕刻門窗上卻煞費苦心。它的窗欞之精美,鑲嵌木雕之精美,都是外省居民望塵莫及的。窗飾種類很多,有榫卯紋漏、純木雕窗扇,兩者交替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榫卯紋樣上,工匠們精心安排了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紋、曲線紋、混合紋——直線紋密集,曲線紋動感,混合紋多種多樣,各有吉祥之意。木雕窗扇中有通雕和浮雕,題材有鳥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刻有對稱和非對稱之分。比如文儒坊的明代古宅尤恒盛,二廂房的門窗隔斷上雕刻了更為復雜的花瓶圖案,花瓶寓意居住安全。在聚酯環板上,有淺浮雕的花。這些用榫頭或鏤空木雕刻的花窗雕刻,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2)馬鞍墻

三坊七巷的房屋沿襲了晚唐分階段築墻的傳統,都有又高又厚的磚或土墻。墻體隨著木架的起伏呈流線型,上翹的角度延伸出屋外,形似馬鞍,俗稱馬鞍墻。墻只是為了外圍,承重作用完全在於柱。江南的建築大多是直線成90度角形成的階梯狀山墻。福州的建築不多,有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但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墻是弧形的。壹般兩邊對稱,墻面和墻角用泥土粉刷,形成福州古民居特有的墻體風格。

(3)建築門

三車道和七車道的樓門有四種處理方式。壹種是前院墻中央帶石框的長方形大門,另壹種是兩邊延伸鞍墻的飛檐招牌,鞍墻夾著兩坡屋頂形成較大的建築,如沈葆楨故居、陳故居、林故居等。

三。三坊七巷現狀介紹

2008年,福州成立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統籌三坊七巷的保護管理,同時成立福州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實體運營,公司負責街區內的商業建設。三坊七巷內的文物保護建築原則上不對外開放出租或商業經營,主要轉為博物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壹些歷史建築和老房子被出租。保持“三坊七巷”的傳統格局,以南後街為中軸線。現已成為福州海峽兩岸傳統手工藝品、名小吃、特色商品市場壹條街,每日人流旺盛。街道兩側的三坊七巷大多保持著幽巷深宅的風格,成為城市中寧靜的黃金之地,高檔會所眾多。

4.福建其他建築文化:

平潭石頭厝

“平潭島上,長石頭不長草,風沙到處跑。房子就像壹個碉堡。”這是壹首在島上唱的民歌。平潭島多巖石,所以島上的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花崗巖作為建築材料,建造了壹座獨特的石屋。

“四範厝”是評彈的主要石厝類型,壹般不出檐或只出檐。“四範厝”主要由四個單進的房間組成。房間左右兩邊是房間,分為前後兩個房間,中間是廳,也分為前廳和後廳。在舊社會,大多數農民在修建“四番厝”時,都是先修建左房和廳,右廳墻上(俗稱塢)出現“虎牙墻”,主要是為了方便日後建房的銜接和預留房間。

福清東關寨

東關寨位於福清義都鎮東山村。它位於河東村的腰上,群山環繞,氣勢磅礴。它是清乾隆元年當地何氏家族所建,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東關寨由東向西,依山勢而建,層層上升,平面呈長方形。

村墻的基座和墻的下部都是用石塊砌成的,近十米高,穩穩地立在墻上,氣派非凡。站在下面,頗有古裝片裏步兵攻城的氣勢,外墻上的黑色汙漬仿佛在講述當年反擊土匪的故事。

周寧河西古民居

古民居位於周寧春池鎮河西村。這個村莊沿著小溪而建,村民們住在水邊。溪畔黃墻黑瓦的古宅錯落有致,別具壹格。古宅雕花馬頭墻巍峨帥氣,墻頂塑以躍魚飛龍沖天,典雅古樸。

河西村地處窮鄉僻壤,缺乏石材。最初的祖先來到這裏。為了生存,他們就地取材,把松散松軟的黃泥凝結起來,築成壹堵堅固的墻,再在上面放上橫梁和瓦片,就成了泥屋。土房依山而建,壹種土墻土瓦,整齊有序,成群結隊,成為村裏壹道獨特的風景。

廈門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大嶝島田店村,包括縣政府本部、秘書室、保安隊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秘書處,總面積21166。

位於迪達島田村的金門縣政府舊址相對集中,距離不足100米。大部分是二層小樓。除了明清建築,很多都是民國建築。如今大部分保存完好,部分仍有居民居住。這些舊址是反映兩岸“五胞胎”關系的重要涉臺文物,是金門和抗日戰爭鬥爭歷史的重要物證,是反映兩岸同胞團結壹心、抵禦外來侵略民族精神的實物見證,對加強兩岸交流、實現兩岸和平統壹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廈門大嶝小鎮

大冷鎮的建築由臺灣省101的設計師臺灣省李祖元策劃設計。福建土樓造型的兩層樓,展現了兩岸對話和方圓的和諧。此外,還能看到古戲臺、八角亭、騎樓、飛檐等閩臺古建築元素。大冷鎮作為壹座現代建築,散發著時代與歷史細節的結合,令人嘆為觀止。

大冷鎮以促進兩岸合作交流為宗旨,致力於成為獨具臺灣特色的商貿旅遊綜合體、臺灣省民生消費品集散地、兩岸經貿金橋。走在大陸,參觀臺灣省免稅公園,感受臺灣的建築風格。

南安財古民居

住宅位於南安市官橋張麗村。從遠處看,蔡家古宅像壹把琵琶,壹端大,壹端小。石脊上的石板之間的縫隙像壹把琵琶。

蔡古民居建築,高脊雕梁畫棟,門前浮雕磚,立體感強,雕窗雕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和廳壁飾以書畫,別有壹番情趣,各有神韻,留下了當時名人的書畫較多。木雕、泥塑、磚雕、石雕隨處可見,工藝精湛,多采用透雕、浮雕、平雕等技法。

蔡古民居豐富多彩,有動物、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古代圖案等。古民居的精美雕刻,既展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又體現了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

閩西建築

閩西客家人多。他們是壹個長途跋涉、遷徙的民族,宗族意識和正統意識特別強。反映在建築上,就是居住在壹起,講究禮儀的傳統。此外,閩西多山,房屋多建在山腰,山谷之間,與山地梯田、山谷融為壹體。

上杭田源古民居

田源村,位於上杭巴泰鎮東南部,坐落在濡溪河畔。四面環山,房前屋後樹木郁郁蔥蔥,如溪支流大坑溪從村中悄悄流過。走進村子,小溪兩岸,古宅錯落有致,抽水灌溉的小洞繞過這些房屋,整個村子靈動而多彩。

兩岸有20多個古民居群落,占地1000多平方米。如果我們看看歷史,它們都至少有300年了。看建築風格,不僅有九堂十八井的古建築,還有四合院式、方土樓、圍屋式、徽派建築,每壹種都可以用來闡述。這些古民居建築雕刻精美,造型開闊,既有中原遺風,又有南方建築風格,是客家古建築的奇葩。

閩北建築

閩北建築莊重古樸,英中內斂,呈現出壹種理性內斂之美。很多有錢有勢的房子都混在普通的巷子裏。只有走進房間,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它的深意。閩北典型建築深受徽派建築影響,青磚灰瓦,古樸大方;普通人家的屋頂是直的,只在屋檐處升起,高大的馬頭墻錯落起伏,形成層疊的節奏。

建甌吳氏古民居

在南平建甌徐墩鎮烏石自然村的村口,可以看到壹個規模較大的古民居群,號稱晚清“建甌西第壹”的烏石茶樓。

吳氏茶館由三個院落連接而成。該住宅建築吸收了徽派建築和江浙民居建築的特點,具有山形特征、風水意誌和地域美傾向。結構為多院式,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割。它有三個房間的寬度,是壹個大廳,兩邊都有房間。堂前稱為“天井”,有“四水歸堂”的吉祥之意。

民居建築的外部整體性和美感都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起,墻線錯落有致,青瓦青磚,典雅大方。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精美,規範多樣,既有整體美感,又有地方建築的特色。僅從屋頂來看,就有歇峰、硬峰、馬鞍頂、平房頂等。,形成了平、低、高、凸、上翹、垂直的弧線,可以說是別有洞天的景象。

泰寧尚書第

泰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漢唐古鎮、宋代名城”之稱,曾有“壹門四士,兩狀元過江,九人壹巷”的盛況。位於市區的尚書第和十德堂是江南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代古民居建築。這裏古街、古巷、古宅、古井、古牌樓比比皆是,古風悠遠,書卷氣十足。

河西村地處窮鄉僻壤,石材匱乏。最初的祖先來到這裏。為了生存,他們就地取材,凝聚松散松軟的黃泥,築起堅固的圍墻,再在上面放上橫梁和瓦片,成為壹座小屋。土房依山而建,壹種土墻土瓦,整齊有序,成群結隊,成為村裏壹道獨特的風景。

永安安珍寶

安貞堡,又名“池觀城”,位於永安市槐南鄉羊頭村,是清朝光緒年間由當地鄉紳池展瑞所建。炮臺占地約654.38+0萬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見的大型民居建築。安貞寶坐西朝東,正面方形,背面半圓形。它依山而建,逐漸增大。從遠處看,層次分明,氣勢非凡。安貞寶墻厚而深,外墻為厚石夯土;堡前有可容納數千人的露天訓練場。內部建築呈二元,左右對稱,隨地形逐漸上升,其屋頂從遠處看是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房子分上下兩層,每層都有內廊、廳、廳、臥室、書房、糧庫、廚房和廁所,還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納千余人。城堡裝飾豪華,雕塑、繪畫、泥塑、壁畫隨處可見。

消失在茫茫歷史潮流中。有時候真的很可惜,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東西都在消亡。現在只能通過圖片和書籍來學習,這些東西大多是有靈魂的。如果沒有親身感受過,就體會不到它們的魅力和價值。

  • 上一篇:清公主的婚事多少錢?
  • 下一篇:第壹次看安徽——我的徽州之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