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20世紀的西方藝術是現代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其突出特征是反傳統,從形式到內容都呈現出反叛的姿態。在技法上,大多是反傳統寫實,追求新奇,空間結構無序,色彩配置隨意,虛線無序,缺乏透視感;在創作主題上,大家都主張強調自我,表達個人感受和內心世界。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壹是科技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人們的審美情趣。攝影和膠片的發明對繪畫的影響最大。這兩項新技術使得通過機械手段精確記錄客觀圖像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繪畫技法所完成的只是相機對事物表面的光反射反應。畫家已經不能通過描繪事物的表面形態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只能轉向表達精神領域的事物來打動人。二是現代哲學的影響。20世紀初出現的現代主義哲學為人類進壹步理解精神領域的活動提供了前提。特別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法國柏格森的“心理時間”概念,為藝術家從事創作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他們逐漸從描繪客觀世界的“外向藝術”轉向“內向藝術”,藝術的社會功能也相應地從社會和教育功能轉向“泛功利主義”,以滿足人類普遍的精神需求。第三,古代藝術遺產和東方文化的影響。自近代以來,考古學家在各大洲發現了壹些原始土著文化的作品。這些簡單幼稚卻生動的藝術作品給藝術家帶來了創作靈感。東方文化藝術作品向西方的傳播,特別是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和印度石窟藝術,通過各種方式向西方傳播。這些不同於西方現實主義風格的新風格給西方藝術界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發展。20世紀,壹批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攀上了新的藝術高度。
20世紀,西方藝術風格各種流派並存變化,與商業化關系更為密切。二戰前,藝術界出現了許多現代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風格和流派像燈籠壹樣交替變化,變異得更快更頻繁,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已經滲透其中。
二戰前現代主義美術流派,二戰前萬物有靈論。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是有影響的流派。
野獸派是20世紀初最早的現代主義繪畫流派。1905期間,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秋季沙龍展中,展出了馬蒂斯、弗蘭芒、馬爾凱、達菲等壹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因其不落俗套的技法,被評論家稱為“野獸般的藝術”,因此得名野獸派,馬蒂斯是該派的代表。野獸派畫家風格各異,但都強調在創作中運用大色塊和豪放的線條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自由意誌。畫面壹般缺乏透視感,有裝飾圖案效果。
亨利·馬蒂斯(1869—1954)是法國著名的現代主義畫家。二十多歲時正式學畫,繼承了許多著名畫家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創作了大量刻意求新的作品,在藝術界影響廣泛,成為野獸派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畫家。馬蒂斯的名言是“準確的描述不等於真理”。這句話成了現代藝術的綱領,他的主要作品有:《生命的喜悅》。《藍色的裸體》、《紅色的和諧》、《敞開的窗戶》和《戴帽子的女人》等。
立體主義是65438年至0907年出現在法國藝術界的壹個新的藝術流派。主要代表是西班牙的畢加索和法國的布拉克,其中畢加索的貢獻最大。畫派主張把所有的圖像分解成最簡單的幾何塊,按照畫家的意願進行組合。在他們的畫中,所有的物體、風景、人和房子都變成了幾何圖形和正方形,這樣就可以看到物體的正面。側面,還可以看到它的背影。立體主義給了人們壹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即從多個角度觀察世界。立體主義在西方世界盛行了半個世紀,最繁榮的時期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壹。他七歲開始學習繪畫,壹生創作了上萬幅作品。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立體主義。1907年創作《阿維尼翁的少女》,震驚歐洲畫壇。畫面中五個角色的人物,尤其是臉部、正面、側面、斜邊,都被組合在壹起,完全違背了人類視覺所看到的形象。這幅作品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端。他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畫了和平鴿。1937年畫的著名反法西斯畫作《格爾尼卡》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
表現主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產生於德國。其代表人物有挪威的蒙克、德國的基什內爾、俄國的馬爾克斯、康定斯基等。它的目的是表達內心世界感受到的壹切,而通常現實的東西總是變形的,使畫面呈現出壹種激烈、粗糙、嚴酷、悲傷、恐怖的氣氛。
未來主義於1909年產生於意大利,代表人物是馬裏內蒂和波茹巴。巴拉等。他們主張在繪畫中用壹幅畫來表達感情的爆發、快速運動的力量和抽象的動態美。
達達主義於1916年誕生於瑞士蘇黎世。學校從字典裏隨機取了壹個兒童詞匯“Dada”作為名字。他們以虛無主義否定壹切,否定理性,否定傳統文化,認為藝術可以是任何藝術家自由意誌的產物。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馬塞爾·杜桑的作品可以說是達達主義的典型作品。讓他壹舉成名的樓下裸女,是壹系列像機器人壹樣的重疊畫面;自行車輪是立在木凳上的現成自行車輪;春天是釘在木板上的小便池,更讓人震撼。
超現實主義是1922左右從達達主義分化出來的新流派。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下,這個學派試圖系統地研究如何表達人的“潛意識”。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達利和米洛。達利的《靜止的記憶》描繪了壹個充滿幻覺和內戰預感的痛苦世界,描繪了戰爭帶來的恐懼。米羅的代表作有《沙灘上的女人》等。
二戰後的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並沒有中斷藝術發展本身的趨勢,20世紀初以來出現的各種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在戰後依然顯示出其創造性。但是,畢竟戰爭和社會變革還是會對藝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出現了壹些新的流派。其中動作繪畫和色彩抽象畫、op藝術、pop藝術、攝影寫實主義等都很有名。在此期間,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中心逐漸從巴黎轉移到紐約。
動作繪畫和色彩抽象畫是20世紀50年代紐約最流行的藝術流派。它們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在戰後西方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動作畫也叫“滴畫”。最著名的畫家是傑森·布拉克。他用在畫布上潑灑顏料的方法,創造了壹種繪畫活動與潛意識活動相結合的新方法。畫家壹邊滴水壹邊沿著畫布行走,自己的動作與滴水的動作相協調,體現了畫家的繪畫動作,故命名為“動作畫”。這種隨意性極大,不受任何繪畫技法理論支配。最終是什麽樣的效果連畫家自己都無法預測,這是與繪畫中所有的傳統形式相悖的。只註重繪畫材料本身和繪畫語言,追求色彩的偶然效果。色彩抽象畫,又稱“大色域畫”。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馬克·羅斯科就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他的畫往往由簡單的形狀、彩色的方塊和粗線條構成,構成了壹個抽象的空間,似乎表達了某種信仰或精神元素,這往往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蛋白石藝術,又稱“光效藝術”或“視錯覺藝術”,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這壹流派的藝術家用各種黑白或彩色的幾何形狀來排列、組合、對比、或重疊、或交錯,形成復雜的圖像,造成透視的混亂,形成變形、震顫等幻覺。這壹流派在英、法、意、美等國家頗為流行,壹些著名藝術家也在拉美的阿根廷等國出現。代表作品有:英國女畫家萊利的《羽毛圖案》、《三場暴雨與領悟》、法國畫家瓦薩萊利的《Solata-T》、阿根廷萊帕克的《棱鏡》光學作品等。由於其良好的商業廣告效果,這種藝術被廣泛應用於裝飾藝術作品的設計中。
波普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最典型的具象藝術。波普的意思是大眾,所以波普藝術也被稱為“大眾藝術”。從65438年到0952年,壹批年輕的英國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藝術評論家聚在壹起,成立了壹個倡導關註流行文化的團體,掀起了壹股流行藝術熱潮。後來,這種藝術在美國流行起來。美國人羅伯特·勞申伯格成為該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他把照片、剪報和各種印刷品組合起來,再用油畫顏料畫幾筆,就形成了作品。後來他幹脆用壹條薄被子做底,加個枕頭,再在上面倒上顏料,讓它流動起來。這種作品和原本意義上的畫並不完全壹樣。它由繪畫、雕塑和物理組裝組成。
攝影現實主義又稱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的壹個繪畫流派,是高科技時代的壹個新流派。這個學派的基本方法是放大復制攝影。在主題選擇上,他們往往借助壹張精美的照片或幻燈片進行繪畫,通過極其瑣碎的細節進行復制,以求達到比照片更真實的視覺效果。第二,他們認為“寫實”和“形似”是藝術的要素,這壹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查克·克洛斯,代表作有《裸女》、《約翰》、《自畫像》等。
現代西方音樂發展的新趨勢20世紀,西方音樂藝術進入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復雜時期,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特征,各種風格和流派層出不窮。兩者並存,相互影響。壹方面,他們和其他藝術形式壹樣,也具有典型的20世紀特征,即脫離傳統的束縛,主張標榜自我,反理性。另壹方面是理性主義和反浪漫主義。認為音樂是抽象的,除了它本身。它不能顯示任何東西。與傳統音樂相比,現代音樂在技巧上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如音調和和聲概念的變化,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變化,以及電子音樂的出現。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技術的進步和交通的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音樂的國界正在逐漸消失,普及的速度和頻率也在加快。20世紀主要的音樂流派有印象派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和爵士樂。
印象派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印象派音樂出現於19世紀末,其影響主要產生於20世紀。其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被認為是20世紀的天才。他結束了壹個時代,將那個時代的成就推向了巔峰,同時也開啟了壹個新時代的道路。
德彪西出生在巴黎郊區,家裏沒有音樂背景。11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不斷探索音樂的表達方式。他在1884獲得了羅馬獎。19的90年代,音樂史上開創了印象主義。作品多以詩歌、繪畫、自然景物為題材,刻意刻畫人物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調式、和聲、音色等方面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以全新的音樂語言開辟了現代音樂的發展道路。在他的音樂中,人們可以領略到壹種朦朧、飄忽、虛幻、寧靜的意境。先後創作了管樂前奏曲《牧神的午後》、歌劇《珀利阿斯》、管弦樂《夜曲》。《海中之火》和鋼琴曲《月光》都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
表現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派音樂的壹個重要流派,與印象主義音樂相對立。印象主義音樂註重反映外部世界,強調客觀性。表現主義音樂註重表達內心世界,強調主觀性。表現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勛伯格及其弟子伯傑和威爾伯恩。
勛伯格出生在維也納。他壹生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音樂教育,幾乎是自學成才。1908後,他在表現主義的影響下追求無調性等現代創作技法,創作了無調性音樂。這種音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刺激人的聽覺,適合表現20世紀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在二十年代,他創造了十二音體系,並根據這壹體系創作了大量的音樂。所謂十二音體系,就是拋棄傳統的調式、調性、和聲體系,將半音音階中的十二音體系隨意排列成壹個音樂序列,然後用轉位、遞進的方式進行處理。為了避免任何聲音成為主音。在所有十二個音調出現之前,它們中沒有壹個會被重復。十二音體系對70世紀的音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學生伯傑和威爾伯後來創新並發展了十二音體系。勛伯格的作品主要有:《升華之夜》、《弦樂六重奏》、《摩西與艾倫》、《華沙幸存者》、《合唱團》。
新古典音樂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興起。壹些作曲家將18世紀的古典原則與20世紀的新文化相結合,簡化了音樂的素材和形式,大大壓縮了樂隊的編制,使音樂風格簡潔、沈穩、理性。主要代表是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188-1971)出生於俄羅斯,1934年加入法國國籍,1945年取得美國國籍。他的作品種類多,風格變化大,幾乎涉及所有重要的現代流派。著名作品有:芭蕾舞劇《火》、《春之祭》、歌劇《浪子回頭的歷程》。
電子音樂和爵士樂電子音樂是利用電子技術和設備制作的音樂。隨著20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音樂與科技的結合成為現代主義音樂的壹大特征。壹些作曲家不滿足於傳統的樂器和聲音,開始大膽創新,嘗試電子音樂。1951年,西德科隆電臺開創了電子音樂工作室,並於1953年制作了第壹部作品。1956附近出局。電子發聲器裝置“將各種發聲器和變聲器組合在壹起,由統壹的系統控制,大大簡化了電子音樂的制作流程。”60年代半導體技術出現後,合成器更加完善小型化,可以參與現場演出。隨著電子計算機進入音樂領域,人們通過程序化的程序再現特定風格的音樂,制作者可以利用電子技術隨意組合各種奇怪的聲音,按照自己的想象隨意創作。電子音樂開辟了壹片新的領地,開辟了無窮無盡的音源,其發展前景被音樂界人士看好。
爵士音樂是19年末、本世紀初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遊的新奧爾良產生的壹種全新的音樂流派。十多年後,在美國流行起來,並迅速傳遍西方世界。起初,它主要由新奧爾良的黑人樂隊演奏。當地黑人的祖先大多起源於西非,所以爵士樂有很強的西非音樂風格。
黑人處於美國社會的最底層,處處受到歧視和壓迫。他們想擺脫現實生活的壓抑,於是將其他白人音樂與勞動和社交場合演唱的歌曲結合起來,創造了壹種憂郁的曲調,叫做“布魯斯”,這就是爵士樂的前身。後來,壹些地方樂隊和黑人歌曲進壹步融合,很快形成了最初的爵士樂。爵士樂是壹種喧鬧狂熱的音樂。這類音樂以即興創作為主,節奏感和變化感很強,適合表現現代生活。美國作曲家格羅文創作的《藍色狂想曲》是現代最著名的爵士樂。爵士音樂對後來的“搖滾音樂”和“迪斯科”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