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生態建築發展的制約因素?

生態建築發展的制約因素?

節約資源和能源已經成為21世紀的全球性主題。我國建築能耗已與工業能耗、交通能耗並列,成為我國三大“能耗大戶”。據統計,我國400億m2以上的建築中95%為高能耗建築,單位建築能耗是同緯度西歐和北美國家的2-3倍,每年新增建築中只有15%-20%執行了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中國每建1㎡的房子排放0.8tCO2,建築占城市CO2排放總量的50%。如果所有建築都達到70%能效的標準,可以減少20億tCO2的排放。作為壹種生態建築,它在加強節能管理、充分應用節能技術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常規建築有更嚴格的要求。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居住建築缺口較大的時期,生態建築不可能成為普遍的建築標準,建築節能需要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標準、政策和措施進行強制性管理。生態建築的節能技術主要體現在建築選址、建築圍護結構、采光、遮陽、通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通過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自然生態的效果是冬暖夏涼。

與自然環境和諧統壹,生態建築的主題壹直是如何在建築領域更好地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如何使人類的建築活動更好地與周圍環境和諧統壹,減少對地域環境的破壞,是幾十年來生態建築不斷發展的方向。在21世紀,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目標。舒適優美的生態建築的本質特征之壹是“以人為本”,首先要滿足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要以人的健康和舒適為大前提。生態建築通過各種生態技術的合理運用,提高室外環境的和諧性和室內環境的舒適性,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溫度、濕度和聲學舒適性。由於生態技術蘊含著生態思想,具有無害、高效、舒適等生態特征,因此也產生了技術美、功能美、環境美等非凡的美學特征。

中國生態建築的發展

傳統民居中的生態因素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差異很大。為了在當地的環境條件下生存,世界各地的人們多年來以自己的經驗和聰明的建造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建築。比如北方的窯洞、福建的土樓、雲貴川的吊腳樓、中原的天井屋,都是當地居民結合當地環境特點建造的特色原生態建築,這些傳統建築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因子。以洞穴為例,其生態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它的選址充分考慮了天人合壹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其次,施工非常方便,用簡單的工具就可以用少量的人力完成開挖,經濟成本低;再次,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環保,這種生土材料可以重復使用和回收,對環境影響很小;最後,窯洞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節能性,在北方冬夏溫差大的情況下,具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現代生態建築的典型實踐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生態建築實踐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Xi等城市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經過20多年的探索,雖然與國外生態建築的發展仍有差距,但也積累了壹些有益的經驗。其中,北京北麓春社區、上海生態建築示範樓和廣州惠晶新城生態社區具有代表性。北京北麓春小區建於1999,因其在節能、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環保設計,建成後連續幾年獲得國家生態住宅金獎。位於上海莘莊工業區的上海生態建築示範樓是2003年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示範工程。該項目實現了建築理念、技術集成和研發模式的創新,成為我國生態建築技術產品後續研發的實驗平臺和國內外合作交流的平臺。位於廣州天河區的廣州惠晶新城,以整體生態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創造宜人的人居環境,已成為重要的規劃設計原則。正是這種生態設計的理念,使得該社區自2000年建設以來,獲得了許多與生態相關的榮譽稱號或獎項。它在社區規劃設計、能源與環境、室內環境質量、社區水環境、材料與資源利用等方面都包含和體現了生態建築的因素。

相關規範和評價體系自生態建築概念正式提出以來,生態建築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並建立了壹系列的評價體系或頒布了相關的標準和規範。中國議程21.0994在中國審議通過,該議程中專門有壹章對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作了詳細規定,包括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建築節能、提高居住區能源利用效率等。2001年,作為中國生態建築指路明燈的《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價手冊》發布,三年內三次改進升級,從評價體系、評分標準、典型案例列表三個方面提升了人們對生態建築感性的認識,讓生態住宅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認可。隨後,《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築節能條例》、《建築節能“十二五”規劃》等壹批與生態建築相關的法規相繼出臺。雖然這壹系列議程和法規的出臺在壹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態建築的健康規範發展,但與英美日德等生態建築較早的國家相比,仍需進壹步明確、細化和完善,可操作性有待加強。

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生態建築概念理解不足雖然關於生態建築、可持續發展建築和綠色建築的論文很多,但仍然存在大量對這些概念缺乏全面理解的現象,這也限制了生態建築的快速健康發展。當然,生態建築本身是壹個新生事物,國內外學術界對這壹概念也有壹些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內容都是盡量減少建築物的建造和日常運行對地球和自然的危害。因此,生態建築至少應涉及節地、節能、節約資源和原材料、減少浪費、無毒、重復使用和循環利用的基本內容。當然,在壹個建築中很難完全、全面地達到上述目標,但至少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稱之為生態建築,否則只能成為壹個時髦的招牌。冉茂玉進壹步完善了《現代漢語詞典》對生態建築的解釋,指出生態建築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環境,借鑒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建築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手段,進行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和管理的建築。它與周圍環境成為壹個有機整體,能實現自然、建築、人和社會的和諧統壹,符合人文和自然環境。

生態建築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並不同步。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生態建築的理論研究,相關著作和研究論文相繼發表,對弘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想,推動我國生態建築工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國內的生態實踐項目雖然開展了壹些年,但主要是建在壹些大城市或者依托壹些重要事項,而且大部分只是示範項目,並沒有得到推廣。在壹些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農村,除了壹些傳統民居,很少看到現代生態建築的影子。

生態建築技術的應用缺乏系統性。高科技建設的生態工程很多,生態建築的實踐主要集中在節能和技術集成上,主要是壹些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結合,缺乏對環境的整體考慮和系統實踐。生態建設的理論研究多以高新技術和傳統技術為主,缺乏適用技術的理論研究,這也是實踐中無法大規模開展生態建設的原因之壹。

生態建築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規範生態建築的法律法規。現有的相關法規雖然對生態建築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規範作用,但都是針對某壹特定領域的,而且這些法律規定都是各個領域法律法規中的單獨條款,不方便建築專業人士參考。

制約因素分析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高住房需求目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與美國和韓國不同,中國擁有廣大的農村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化國家。城市化進程中要解決的壹個基本問題就是住房問題,那麽如何妥善解決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住房問題,並使迅速增加的建築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太大負擔,是目前政府和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之壹。城市化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及時總結經驗,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人口的急劇增加,會出現壹系列的土地問題、環境問題、汙染問題。因此,盡快將生態化納入城市化是壹種必然趨勢,而生態化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考慮。新型城鎮化要從當前生態環境的大局出發,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傳統民居建築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優勢,結合地域氣候特點,把人、建築、自然作為壹個整體進行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建築與環境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能源利用率高、資源消耗低、汙染少、生態平衡的和諧環境,建設能夠體現地域特色的新型生態住宅建築。

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中國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裏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然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和加劇環境汙染為代價的,是在生態透支的基礎上實現的,是壹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態建築的發展。因此,在我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長遠合理的城市規劃,更新建築設計理念,是必由之路。

生態觀念淡薄的生態建築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政府、開發商、建築師、承包商、購房者等多個群體的參與,因此在全社會加強環保知識教育,增強生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然而,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許多建築不僅沒有註意保護原有的自然環境,還對原有的平衡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和破壞,但大多數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人們對住房的追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基本需求,甚至到了膨脹的地步。這種畸形的消費觀,現在似乎也在蔓延。因此,只有加強公眾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和關註,逐步規範人類對自然的行為,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增強生態保護、文明消費、理性消費的意識,自覺愛護地球,自然才能繼續為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間。

政策和制度不完善。通過國外生態建築的發展可以發現,政府支持和行政監管對生態建築的發展和建設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主要對生態建築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和鼓勵,監督檢查主要集中在節能標準檢查、可再生能源利用檢查等特殊方面,缺乏系統的檢查和執法依據。由於立法薄弱,無法嚴格執行。同時,由於生態建築具有初期投資大、短期經濟效益微不足道的特點,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壹般不會在開發或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環境和生態因素。因此,完全依靠市場來推動和實現生態建築的可能性較小,大多數實用項目只有在政府支持下才能建成。生態建築從壹開始就需要壹種對社會和後代有益的強制性官方措施。政府對建築材料的選擇和每平方米能耗標準做了壹些必要的規定甚至立法。生態技術研究,新型清潔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研究等。,將成為推動生態建築運動發展的重要動力。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

  • 上一篇:煤炭資源整合轉型發展深入人心,企業倒逼轉型升級。
  • 下一篇:留聲機圈的後劉指的是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