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申猴的文化分析

申猴的文化分析

猴年快到了,生肖屬猴的人都興高采烈地系著紅腰帶,穿著紅褲衩,祈求辟邪。猴子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類的動物,屬於哺乳動物中最高的靈長類。達爾文和赫胥黎的理論讓人類對猴子有壹種特殊的親近感。猴子的輕盈和智慧真的很討喜。自《西遊記》這部古典神話小說問世以來,樂觀豪邁的孫悟空充分宣傳了猴子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

古書《白虎通》說:猴子,等妳。據說猴子見人設餌機關就爬得高,東張西望,善於觀察等待,故名。古人還認為猴是象形文字,《說文》中的“猴”字就像母猴。

古人將“墨猴”、捕鼠的贊譽超過貓、最常見的獼猴、體型較大的猩猩、長臂猿、狒狒以及傳說中體型巨大、能吃猿的“獨立”歸於猿類。它的名字是猴子,狙擊手(jū ju),淩(yòu right),淩(náo nao),猿,淩(róng Rong),淩(chán蟬),淩(fēng Feng)。

在流傳了2200多年的《幹支年表》中,猴與申相配。有研究者認為“神”字在創造之初,就像兩只母猴相反的形狀。按照這種說法,“申”和“猴”這兩個詞從造詞之初就有關系了吧?只有創造文字的老人知道。

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從神話人物帝嚳是壹只獸神(奇)猴這壹事實可以推斷,猴子曾被視為原始圖騰。他進壹步認為,猴子壹開始會是陰人的圖騰。殷人認為他們部落的“曾祖父”是猴子,但這與進化論的觀點不謀而合。

中國大部分人不知道猴子曾經是圖騰,但壹直把猴子當成吉祥物。猴的吉祥,在於它與“猴”諧音。

侯是壹個古老的稱號。《禮記》載,魯爵為王,公、侯、伯、子、範。古人希望升官封官,猴子成為象征升官的吉祥物。為此,人們也創造了許多吉祥圖案。比如騎在馬上的猴子馬上被封,猴子背上金印掛在樹上,母猴背上小猴。這些圖案常見於古代官員的屏風和墻壁上,以及繪畫、文具、器皿和玉雕上。

據古籍記載,馬主可以在馬廄裏養壹只猴子(老姬),防止馬生病。在過去,中國西南高原上的行商在趕走長途販運的商隊時,經常帶著壹只猴子。據說猴子對騾馬的疾病非常敏感,經常能幫助人們找到病馬,防止瘟疫傳播。入住酒店前讓猴子聞壹聞,沒有疫情才能放馬。於是,民間也有了猴子能避馬疫的說法,猴子也因此得了“避馬疫”的綽號《西遊記》中的忠禹皇帝給猴王取名“畢”,取“避馬疫”的諧音,讓猴王掌管天馬,應該說是“專業對口”了。我呢,覺得處級工資太低是另壹回事,但是猴子是預防瘟疫的吉祥物是真的。

臺灣省高山族的培南人有壹個「猴年馬月」,是男孩十二三歲時的傳統儀式。它通常在11月份早稻收割後舉行。儀式上會祭出壹只猴子,旨在培養青少年的尚武精神。貴州省荔波、獨山等地的布依族有壹個“猴節”。農歷二月初二,人們帶著節前準備好的“香騰巴”,湧向山頂唱歌狂歡。孩子們像山猴子壹樣在山上跳來跳去,山野沸騰了。女人要幹種子、選種子,男人要大修農具。猴年過後,他們會去地裏幹農活,所以猴年也被稱為“破土之日”。在河南省淮陽縣,每年農歷2月2日至3月3日舉行盛大的傳統廟會,祭祀祖先伏羲和女媧。廟會上賣的民間玩具中,最吸引人的是祖先猴。這種猴子是半人半猴,渾身長毛,雌雄生殖器清晰可辨,整體造型在古拙很神秘。據說伏羲和女媧用泥造人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這符合人類進化的過程。

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有壹種毛猴。這只猴子是用中草藥“辛夷”制成的,以絨毛為猴體,以“蟬蛻”為頭部和四肢。傳說清代壹家中藥店的兩個店員經常被會計先生欺負,就用這兩種中藥材來諷刺會計先生。傳到社會上,就成了壹種叫“半寸猴”的小工藝品。毛猴的造型五花八門,反映了老北京街頭的生活。猴的擬人,人的擬人,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北京民間工藝還有壹絕——鬃人。多用於表現中國傳統戲曲題材,集臉譜、泥塑、繪畫於壹爐。鬃毛底部粘著壹圈鬃毛。當它被放在壹個銅板裏,用木槌敲擊,鬃毛可以轉動,玩刀玩槍。兩三個鬃毛人放在壹起,就是壹出精彩的“板內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往往是“盤內戲”的主角,身邊有壹群小猴子,猴子們在走來走去。這是壹群猴子在郭華玩耍的場景。若與白對質,定是降妖捉怪的好戲。

50歲以上的人可能還記得,在過去,來自農村的耍猴藝人在節假日或農閑季節到城裏巡回演出。他們通常結伴而行,壹個牽著壹只羊或壹只狗,另壹個扛著壹個小木箱,木箱上坐著壹只穿著紅布夾克的猴子。他們壹邊走,壹邊擊鼓招徠遊客,找了壹個街邊閑置的地方,釘上壹個大木栓,然後把鑼屏蔽起來。

鑼開鑼後,猴子出現了,先是表演翻筋鬥、抱大陀螺等動作。隨後,猴子根據鑼聲的變化和藝人唱詞的不同,不斷變換面具和盔頭,時而裝扮成平民,時而裝扮成武將,時而又裝扮成王子。最後,當藝人唱到:“我不怕什麽官,就怕衙門裏的活閻王!””猴子拿出阿清王朝官員的官帽戴上,對著觀眾咧著嘴笑,試圖成為政府的仆人。

耍猴人唱著歌,牽著羊或狗,上了車。猴子跳上車,揮舞著鞭子,跟著車轉圈跑。猴子不時跳到羊或狗的背上,倒立翻跟頭,逗得觀眾捧腹大笑,還扔錢作為獎勵。

猴子學人,讓人發笑;向猴子學習,那才是舞臺上經久不衰的猴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猴戲中永恒的主角。他反叛蒼天的勇氣,對權貴的蔑視,對權貴敵人戲弄於股掌之間的幽默感,壹直讓觀眾驚嘆不已。以他為主角的動畫片《大鬧天宮》獲得了國際大獎,電視劇《西遊記》也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好評。最近央視又打算翻拍了。借助當今先進的數碼技術和特技水平,完全有可能拍出更加耀眼精彩的西遊記。美猴王在戲劇、動畫和電視屏幕中的武術招數來自中國武術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繞場奔跑,時而四肢著地,時而搔頭,使其看起來像猴子。猴子棒的練習者在戰鬥中夾雜著戲謔。有時候,棍子壹旦豎起來,就像猴子爬樹壹樣飛快地往上爬,讓棍子末端的猴子望天。

猴拳猴棍在武術中並不花架子,但在實戰中卻相當有效。動作快,體型小,只是避實就虛,往往會讓對手的攻擊落空,但妳可以東抓西撓,擊中要害部位,也能致敵於死地。特別是猴子棒,很難捉摸。讓人想起孫悟空的“猴”展。

猴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漢。湖南長沙出土的漢帛畫有“穆(Mu)侯(猴)關”的名稱和圖形,可視為猴拳的起源。三國時期華佗創作的“五禽戲”也模仿了猿猴的動作,這對猴拳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為長江流域廣為流行的壹種著名拳種。猴棒至少應該在《西遊記》這本書寫出來之前就成型了。

毛澤東生前對猴子有很好的印象。他曾說猴子是“山中無虎之王”,並自稱“有點猴樣,有點虎樣”。他對孫悟空更是推崇備至,在對敵鬥爭中提倡“學孫猴子,進鐵扇公主肚子”的策略,多次用詩詞謳歌孫悟空的戰鬥精神,其中“金絲猴千鈞壹發,玉玉澄清萬裏情”“今日歡呼孫,只等妖霧再來”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言。猴子被用作輸入句子或修辭的代碼並非來自毛澤東。關於猴子的成語、諺語、歇後語歷史悠久,不勝枚舉。

比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韓勝說服楚霸王在關中建都,可以成就大事。但項羽說:“人們都說,不衣錦還鄉,就相當於穿著錦繡衣裳走夜路。”所以我決定把都城建在彭城。韓生嘆道:“人們都說楚人是戴帽子的獼猴,果然如此。”

“朝三暮四”,見《莊子·萬物論》:養猴子的人給猴子吃芋頭,說是三早四晚四。猴子們都很生氣。猴人馬上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會很開心的。

“在靈裏”原本是佛教術語。猿猴馬躍形容人的思想是不確定的、無常的、易變的。

“尖嘴猴臉”形容人的醜陋。《儒林外史》第三集,被故事看得入迷,嶽父胡罵他:“像妳這樣,自己不拍照,還想吃天鵝屁。”

“殺雞儆猴”就是懲壹儆百。

參見宋代龐《談之妻》:投靠,做了大官。當死後,曹被貶。這時,李德派人送了壹封信給曹。曹打開壹看,果然是。那是壹篇題為“壹棵樹倒在太陽上”的文章。

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下令修訂《唐書》。他對妻子刁說:“我對這本書的修改就像‘猴子入袋’。”

“猿鶴蟲沙”,葛洪《抱樸子》說:周穆王南征,壹軍疲憊,君子化為猿鶴,小人化為蟲沙。

“教人提高技能”就是教人學習壞的含義。《詩經·瀟雅·交宮》裏有壹句話:“不要教我怎麽養木頭。”意思是不要教猴子爬樹。他們爬樹妳也管不了。

成語典故是形象、簡潔、貼切的詞語,運用得當可以為文章增光添彩。

民間語言中嵌入了關於猴子的詞語,帶來了活潑俏皮的感覺。如果孩子淘氣,那就是“發脾氣的猴子”;都說人聰明“頭發比猴子還細”;勸人不要當老師。“家有五鬥菜,不做猞猁王”;可笑的人是小氣的“猴子不會掉幹棗”;至於“孫悟空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看看是誰說的,強勢壹方傳遞的是威脅的信息,弱勢壹方是在表達無奈的情緒。《紅樓夢》裏,賈寶玉要吃鴛鴦臉上的胭脂,猴子下不了別人。壹個“猴”字,壹個用作動詞的名詞,太形象了!

歇後語比較多,比如:猴子學走路——鱷魚的眼淚(猩猩);猴子戴帽子――假裝是文明人;猴子偷桃——都是手;猴子唱戲――記住壹個是另壹個;猴子偷瓜――連滾帶爬;猴子扛梁――我受不了;猴子吃了大象――多虧了它張開的嘴,猴子抓到了月亮――但是月亮是空的。

《美猴王》大大增加了這類詞條的數量:孫悟空跳出水簾洞――好戲還在後頭;孫猴子封了壹個畢馬文――不知道官員是大是小;孫猴子變山寺――露出尾巴;跟孫悟空比,差遠了。白與孫悟空相遇――原形畢露:劉二獼猴扮悟空――冒名頂替;孫悟空的金箍棒——神奇的力量;孫悟空來到花果山――心滿意足;僅舉幾個例子。

猴年到了。讓我們套用毛澤東的詩句:“今日歡呼孫盛達,今日猴年快樂再來。”

  • 上一篇:慶祝元旦的班級活動計劃
  • 下一篇:男生如何自然化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