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世紀下半葉在基輔建立俄羅斯國家以來,俄羅斯文化史已逾千年。由於在文明和文化交匯處的獨特條件,俄羅斯受到了來自北方的瓦裏亞人、來自南方的拜占庭人、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和西方先進國家的影響。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在與外來文化不斷碰撞、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實現的。9世紀初,生活在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形成了西南、北方、東方三個部落聯盟,處於民族形成的早期。北歐斯堪的那維亞人的參與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東斯拉夫人的原始文化。事實上,促進了壹系列俄羅斯古代城市繁榮的著名貿易之路“從瓦利亞到希臘之路”就是由準備前往富庶的拜占庭尋求財富的武裝的瓦利亞人開辟的。瓦利亞的基基人把自己的組織和體系帶到了俄羅斯,深深地給基輔的俄羅斯國家打上了烙印。關於9世紀中葉瓦利亞的基基部落首領留裏克到諾夫哥羅德稱王與俄羅斯早期國家建立的關系,以及奧列格征服基輔建立了誰的國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應該普遍承認,北歐的瓦裏亞人參與並影響了東斯拉夫人從蒙昧到文明的轉變。在9-10世紀期間,橫跨黑海的基輔羅斯南部的拜占庭帝國處於全盛時期。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系對羅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質上,這是壹個後來發展的野蠻國家和壹個繼承了古典文明,成為這個文明中心的國家之間的關系。起初,拜占庭與羅斯的貿易和不時發生的戰爭是基督教文明向羅斯滲透的主要形式。988年羅斯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後,隨著大批希臘拜占庭祭司的到來,在教堂建築、聖像繪畫等宗教藝術的引導下,拜占庭神學思想、宗教文獻、政治法律觀念、歷史、地理等專業知識不斷傳入羅斯。基督教不僅是壹種宗教信仰,也是壹種文明的表現。通過基督教,拜占庭繼承的古典文明的光輝開始照耀在羅斯的土地上。1988年的歷史文化意義在於,它開啟了羅斯基多啟蒙的進程,同時也開啟了俄羅斯歷史上第壹個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時期。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精神和藝術上,而不是羅斯的政治結構和財產關系。直到13世紀初蒙古征服,基輔俄羅斯人的內部結構和制度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瓦利亞基奇人的軍事組織制度和土著俄羅斯人的“衛車”制度相結合。13世紀初,蒙古的征服扭轉了羅斯的發展方向,開始了羅斯社會文化的東方化時期。征服者不僅用東方習俗影響了羅斯的表面生活,還用自己的制度改變了羅斯的內部秩序。羅斯的社會和文化中已經植入了東方因素。蒙古人征服俄羅斯公國後,並沒有長期占領,而是“隔空統治俄羅斯”。俄羅斯諸侯國王侯的廢除,有賴於金幕可汗。壹般情況下,金幕可汗承認他們是各自公國的統治者,條件是羅斯的王子們向他進貢。如果壹個公國有叛亂,就懲罰它;平時有代表駐紮在公國維持控制。就這樣,羅斯政治生活的中心轉移到了羅斯的外圍——汗國的首都撒萊,甚至是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森林。羅斯原有的政治結構被徹底破壞,享有立法權和司法權的自治公社和威徹爾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壹切帶有自由和居民權利的東西都被取消,不復存在。在被征服的羅斯,城鄉居民都要進行登記,並被迫繳納全部財產的十分之壹,違者被賣為奴隸。從1328開始,莫斯科王公被金帳可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成為可汗的代理人,為可汗收取朝貢稅。他們繼續以蒙古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政治、稅收和軍事組織。14-16世紀是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逐漸形成的時期。羅斯爭取獨立和統壹的過程強化了其東方化趨勢,生存鬥爭需要集中壹切力量,從而形成了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忠於正統信仰的社會意識。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僅繼承了金帳汗的絕對權力,還把所有的土地都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作為莫斯科君主控制軍權、鞏固政治基礎的手段,軍事屬地制度和勞動制度開始興起。1480年,羅斯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然而,擺脫外國統治並沒有改變羅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東方化進程。恰達耶夫曾指出:羅斯經歷了野蠻而屈辱的異族統治,這壹統治後來被羅斯民族的掌權者繼承。“我們成了征服的受害者。我們推翻異族統治後,本應使用西方兄弟在這壹時期產生的思想,但我們脫離了大家庭,陷入了更殘酷的奴役,而這種奴役被我們獲得解放的事實神聖化了。而在當時似乎籠罩著歐洲的黑暗中,已經出現了多少光明!”他認為,這是俄羅斯青年的悲哀歷史。發展中的專制和農奴制成為莫斯科公國社會文化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建立統壹的國家意味著壹切取決於莫斯科的意誌和沙皇的意誌。沙皇政權不能容忍任何與其利益不壹致的事情。它嚴密控制壹切社會文化生活,實行自我封閉政策,從而使莫斯科公國幾乎與歐洲文明隔絕。然而,在16世紀,壹個對俄羅斯歷史和文化具有重大意義的新因素已經開始出現。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成為歐洲大國,俄羅斯不斷與周邊歐洲國家發生沖突。由此產生的直接軍事和經濟需求迫使其認識到歐洲文化的優越性,開始向西方學習,試圖從那裏引進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但在17世紀初的“混亂時期”,俄國經濟衰落,政局不穩,屢遭西方鄰國入侵,被動挨打受辱。這段痛苦的歷史經歷對羅馬諾夫王朝建立後的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7世紀俄羅斯開始面向西方時,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來源於拜占庭的精神和藝術以及蒙古征服者的結構和制度。17世紀是俄羅斯文化史上非常關鍵的時期。經過數百年的東方發展,俄羅斯終於迎來了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羅馬諾夫王朝建立後,特別是17世紀下半葉,沙皇阿列克謝從西方引進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與西方的貿易規模迅速擴大,西方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思想也傳入俄國。如果說阿列克謝拉開了俄羅斯歐化的大幕,那麽彼得壹世則上演了壹場高潮叠起的歐化大戲。18世紀前期的改革打開了俄羅斯面向歐洲的大門,西方文化全面沖擊了傳統的俄羅斯生活。俄國開始按照西歐的方式組織工業,改革行政管理,建立科學院和大學。啟蒙運動在俄羅斯迅速傳播,發展成為壹場頗具聲勢的運動;教會壟斷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世俗化趨勢日益加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風俗、婚姻和家庭關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俄羅斯開始擺脫中世紀的狀態。19世紀初至1861年改革,俄國農奴制開始瓦解,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新文化蓬勃發展。19世紀初,西方世俗文化的最高體現——自由主義在俄國貴族中廣泛流傳。官員們提出的限制農奴制和實行立憲主義的計劃標誌著貴族自由主義的發展,而政權實際進行的改革則意味著傳統結構和制度的松動。1812-1814的反拿破侖戰爭催生了西方自由主義文化對俄羅斯沖擊的高潮,十二月黨運動是歐化貴族青年以革命的方式將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移植到俄羅斯土地上的嘗試。雖然12月黨內起義失敗,但俄國社會的精神追求並未停止,西方文化的東傳勢頭不減。繼自由主義之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也在俄羅斯青年中流行,極大地刺激了俄羅斯思想界的唯心主義傾向,使其激進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圍繞俄羅斯的歷史道路和發展方向,斯拉夫人和西方人發生了壹場著名的論戰。它催生了俄國解放運動的兩大流派——革命民主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給俄國社會思想的未來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9世紀上半葉,在俄羅斯社會醞釀變革和西歐文藝思潮影響的背景下,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文學中的古典主義逐漸衰落,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新文體層出不窮。戲劇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浪漫主義取代古典主義後,現實主義迅速登上舞臺。畫壇有清新之風吹來,浪漫情調和現實生活氛圍挑戰學院派推崇的古典主義。在音樂方面,形成了獨立的俄羅斯古典學派。此外,歷史、經濟等社會科學取得新進展,自然科學取得壹系列世界性成果。教育的發展導致了新壹代平民知識分子的出現,圖書、報紙和期刊的種類和發行量的顯著增加標誌著大眾文化的提高。1861年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新文化繼續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農民改革後,地方自治、司法、軍事、財政、國民教育、新聞出版等都按照資產階級法治精神進行了初步改革。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滲透到宗法制度的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歐化的範圍不再局限於貴族,而是擴大到了新的居民階層,社會風氣和道德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思潮和運動探索俄羅斯的未來:以平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虛無主義悄然興起,逐漸形成民粹主義理論和運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提出了敦促政府繼續改革的新綱領和向憲政過渡的系統主張。這兩大解放運動流派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力量對國家發展道路的訴求,他們的選擇影響著俄羅斯的命運。這壹時期,文藝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科學界有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對知識的渴求成為時尚,社會組織和私立學校非常受歡迎,民主知識分子組織了業余掃盲教育,俄羅斯婦女發起了廣泛的爭取高等教育權利的運動。19年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沙皇專制和中世紀土地所有制仍與之並存。這壹時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樣化,競爭更加激烈。在文藝方面,批判現實主義流派繼續發展,無產階級文藝的萌芽破土而出,象征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源於西方的現代主義流派層出不窮。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領域,存在著激烈的沖突和對抗。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和西方無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俄國無產階級思想逐漸形成。隨著俄羅斯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出現,列寧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誕生。與此同時,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綱領和策略趨於激進,與專制主義的矛盾日益加深。傳統的宗法文化由於自身基礎的弱化而衰落。社會運動的廣泛發展和革命情緒的增長表明,宗法觀念對社會的約束力逐漸減弱,舊的國家制度和政治結構陷入危機。俄羅斯正面臨新的選擇,因為壹系列結構性矛盾的積累使俄羅斯的現代化進程陷入困境。1917、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後,布爾什維克主義與俄國傳統的農民民主相結合,使俄國脫離了資本主義軌道,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俄羅斯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歷史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來源的多樣性,而這種多元文化的逐漸形成,成為傳統民族文化與外來異質文化相互矛盾、相互滲透的過程。特別是在現代,文化之間的沖突、競爭、妥協和融合是俄羅斯文化發展過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俄羅斯的歐化表現了壹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試圖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追趕世界潮流的強烈願望,其實現途徑是向西方學習,引進更先進的異質文化。西方文化的大規模進入導致了廣泛的文化分裂,如現代城市與傳統鄉村並存,新興資本主義工業與傳統宗法農業矛盾明顯,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社會思想等眾說紛紜。俄羅斯貴族和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精英,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分歧,對本國傳統文化和外來異質文化采取不同的態度,進而在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上產生分歧和沖突。早在17世紀,沙皇阿列克謝時期,對西方文化就有追求崇拜或抵制排外的不同態度。隨著歐洲化的擴大和加深,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對立也在加劇。然而,雖然代表不同意見的精英可能在壹定時期內獲得或失去權力,從而影響政策,但從根本上說,改變相對落後國家落後面貌的過程,必然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在歐化過程中,俄羅斯傳統文化並沒有被淹沒,而是通過與西方文化的結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並沒有被排斥,而是經過壹些改造被吸收進了俄羅斯文化。這是17世紀以來俄羅斯文化進程的基本模式。歐洲的東西、方式、觀念,往往被俄羅斯的壹些傳統所接受。彼得壹世按照歐洲的方式建造了壹個大工廠,采用了歐洲的技術,但他使用農奴作為勞動力。俄國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發展起來,但與歐洲不同的是,沙皇政權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還直接管理著大部分重工業。1861年的改革把農奴從人身依附狀態中解放出來,但國家仍然通過村社控制農民。西方自由主義傳入俄國後,在壹定程度上與專制主義相結合,成為貴族自由主義;即使是後來的俄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因其對專制主義的妥協和依賴而不同於其西方原型。由於歐洲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它與俄國鄉村傳統相結合,形成了俄國農民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文化也是如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布爾什維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形式。當然,也有壹些直接移植到俄羅斯的西方文化因素,比如科學知識、文藝風格等。在俄羅斯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應該註意沙皇政權政策的雙重性。沙皇政權不僅主張俄國歐洲化,而且竭力限制這壹進程:為了加強軍事和經濟力量以鞏固現有體制和支持外交政策,需要引進西方知識和技術,還需要按照歐洲標準培養官員和專業人員。在這方面,俄羅斯面向歐洲。但它擔心西方的社會理論——從自由主義到空想社會主義再到馬克思主義——會損害專制制度的基礎,所以它試圖使俄國與西方隔絕,同時防止新思想的傳播,它大力宣揚專制制度和東正教是俄國歷史發展的條件的觀點,主張馴服服從、篤信宗教、忠於沙皇的民族性。由於這種情況,西方文化在表層生活中容易被接受和認同,但在深層結構和意識中卻受到限制。但是,歐化有自己的邏輯。雖然有限歐化政策的目的不是改造社會,但其實施必然導致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動搖,因為新的生產方式的發展最終會導致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化,並使新文化向更深層次滲透。事實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步發展,以及對這種經濟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沙皇政權多次實施自由主義改革。20世紀初的改革(19)、六七十年代的改革(19)、20世紀初的斯托雷平改革都是典型的例子。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俄羅斯政治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文化近代發展的另壹個特點是,長期以來,來自歐洲的新文化帶有鮮明的上流社會色彩,而傳統的宗法文化影響著絕大多數人口——首先是農民。歐化的過程造成了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的文化分離,擴大了他們之間的差距。因為歐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貴族,而這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彼得壹世為俄羅斯的歐洲化做了很多,但他是以莫斯科公國時代形成的傳統方式做的。其結果是,雖然俄羅斯的表面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但其內部結構卻繼續朝著原來的方向發展;貴族的經濟、政治地位、教育和生活方式都已經歐化,掌握了精神生產手段,但農民的處境卻進壹步惡化。即使在1861年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雖然新文化不是貴族獨享的,但作為俄國民族主體的農民,整體上仍然受到宗法制度及其觀念的束縛,歐化的城市與愚昧落後的廣大農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鴻溝。在城市裏,上層和下層的差距是壹樣的。這種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的文化分離和對立給俄羅斯的進步增添了幾分戲劇性。正是在歐化的上層,那些本質上敵視專制主義和農奴制的勢力首次出現。從拉吉舍夫到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這些反傳統的鬥士和新文化的代表都是在歐洲文化的影響下或歐洲的直接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另壹方面,俄羅斯農民作為上層階級歐化的受害者,壹直是傳統宗法文化的主體。他們把來自西方的任何東西和思想都視為騙人的陷阱,只相信“沙皇的父親”是他們的保護神。正因為如此,沙皇政權直到1905年都把農民視為專制主義的基礎。這種情況曾經讓接受了歐洲先進思想的進步貴族發出了“貴族失望的吶喊”,也殘酷地擊碎了民粹青年的天真理想,因為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幫助的人的理解和需要。但是,隨著俄國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的迅速發展和新階級的成長壯大,來自歐洲的社會思潮開始獲得越來越廣泛的基礎,從而使俄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之光。俄羅斯近代文化進程的背景是俄羅斯在歐化道路上的發展,這是俄羅斯面向西方,追趕世界潮流,希望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的歷史性選擇。盡管幾經波折,但彼得壹世確定的歐洲化政策主導了近代俄羅斯的歷史進程。俄羅斯與西方,這是近代以來俄羅斯思想的核心問題。俄羅斯的歷史表明,只要落後於西方,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從西方引進有助於增強自身實力的東西,而俄羅斯社會對西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的價值判斷差異不會消失,必然會充分反映在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中。
在整個世界文化交流的整合範圍內,文化觀念的流動壹直處於強者征服弱者群體的過程中。世界土著文化社區的解體是不言而喻的。在整個文化進程的規模發展中,西方主流文化的絕對優勢在世界範圍內泛濫和擴張,造成了文化殖民世界的大眾化。以強大的市場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文化擴張主義,以及以歐美文化中心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推行,文化傳播正在重構壹體化或全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因此,在過去的300年裏,當歐洲文明和文化與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相遇時,產生了許多征服不同文化、文明處境和遭遇殖民的場景,影響了不同文化類型和地區的自我封閉運行機制。如果把歐洲文化中心擴展到外圍,做壹個擴展的地圖描述,大致有以下幾種文化類型的獨特性。(1)俄羅斯東正教,以其核心文化價值,存在於地理上橫跨歐亞大陸。既不是歐洲人也不是亞洲人的種族——俄羅斯文化圈,從彼得大帝時期開始到現在。它創造了壹個不同於歐洲文化的文化區域,給19世紀以後的世界帶來了壹種文化模式。(2)另壹個以亞洲為中心,學習歐洲文化的文化圈。其代表有日本、臺灣省、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大陸等。它通過融合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特別是中國大陸近20年的改革開放,重組了亞洲文明,東亞文明的儒家文化圈與歐洲文明融為壹體,創造了現代新儒家文化的東亞文明模式。(3)在印度次大陸,由於被英國殖民地占據的歷史原因,印度文明與歐洲文化相互吸收創新,孕育了不同於東亞文明的新文化,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文化發展的過渡帶,構建了不同的印度文化和文明模式。(4)北美開發新大陸,新的歐洲文明和民族進取心態進入這壹地區,很快形成了近300年來以美國為中心的另壹種類型的歐洲文化。它不同於歐洲本土文化,充分展現了歐洲文化生動的創造力,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有了新的發展和建設。而且越來越成為當時歐洲文化現代性的代表。(5)非洲文化的原始性在歐洲文化的強勢面前也壹直在衰落和滅絕,壹些非洲國家效仿歐洲文化文明,做出了自己的選擇。(6)從歐洲文化的實力來看——世界文化的格局在空間上形成了從主流向邊緣滾動的趨勢。如果我們看看近代300年的歷史,歐洲文化的發展正開始從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其他文化群落的存在已經被歐洲科技文明、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征服,其邊緣化正在成為更嚴重的問題。
上一篇:作文六百字 意大利面下一篇:做電商,開實體,為什麽順豐燒不了幾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