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畜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得到保障。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農副產品在糧食市場中占有較大比重。肉蛋奶總產量約為821.5萬t,且呈增長趨勢。其中,占很大比重的生豬數量也翻了壹番;同時,肉雞和豬肉出口也增加到600萬噸,有效供應了國內外市場。
1.2產值增長,帶動農民增收。
畜牧業的持續發展不僅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農副產品,而且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開始占據農業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業增收的關鍵。許多畜牧業農民通過發展養殖業過上了小康生活,這對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3品質提升保證農產品安全。
隨著農產品整頓力度的加強,畜產品質量得到提高,全國屠宰場抽檢數量增加。豬尿樣品抽檢中,* * *樣品56批次鹽酸克倫特羅陽性,同比下降0.09%,抽樣率低至0.30%。很多城市相繼開展了“肉精”抽檢,零檢出率,保證了全國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
2.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環境問題
2.1自然資源急劇減少
目前,隨著土地荒漠化和草原侵蝕的加劇,草原上可利用的資源紛紛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其中人為破壞占了很大比重,是造成草原面積銳減的重要因素。此外,與人、畜、禽爭奪資源,導致飼料短缺,養殖成功率降低的現象也很普遍。據有關統計,我國飼料糧僅占糧食總利用率的1/3。足以證明目前的飼料短缺已經威脅到畜牧業的發展。
2.2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隨著水產養殖規模的進壹步擴大和養殖戶的增加,汙水和汙染物的排放越來越多,其中隱藏著許多病原微生物。壹旦流入河流、湖泊等地,會造成水體汙染,給周圍居民帶來嚴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2.3化肥、農家肥積壓。
目前化肥生產越來越方便,產量越來越大。很多化肥廠家都可以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多便利。導致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越來越多,造成農家肥大量積壓,嚴重汙染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公害。
“個人認為,豬基因工程的核心技術之壹是體細胞轉基因克隆。從他們所做的事情來看,技術體系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整個技術體系都是他們團隊改進的。”北京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郭勇說。
李逵還表示,由於豬的體型和生化指標,豬正成為研究人類疾病的理想模型。進壹步的研究將繼續用豬創造疾病模型,為人類相關疾病的治療奠定科學基礎。
3.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及保護對策
3.1積極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支持規模化養殖。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只有規模化養殖才能讓防病更方便,才能實現產業化。所以要因地制宜,真正落實規模化養殖的土地政策,降低散養比例,讓規模化養殖成為固定的發展模式。同時,要調整畜牧業結構,充分挖掘山草資源優勢,緩解飼料短缺問題。
3.2加強流行病的預防和控制
免疫防控工作的重點應是加強禽流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口蹄疫、豬瘟等的預防和免疫工作。,強制執行疾病免疫,堅持“應免盡免,不留死角”的免疫原則,及時做好免疫效果的檢查和監督,及時開展監測工作,及時做好免疫記錄,真正落實強制免疫制度,減少疫病的發生,保證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3.3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生態畜牧業。
針對目前眾多的畜牧業養殖戶,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飼養模式,發展綜合飼養模式,實現“種、養、牧、沼”四位壹體的養殖模式,對畜禽廢棄物進行無公害處理,提高綜合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綠色養殖,節約能源資源,提高畜牧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畜牧業良性循環發展。
3.4使用環保飼料,優化經濟機構,提高畜牧農民的文化水平。
畜牧業者要堅持優質、健康、可持續、綠色的養殖管理理念,註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合理配置飼料,多使用環保節約型生物飼料,合理投餵,不隨意使用添加劑。畜牧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要註重區域機構和環境標準的統壹,不斷優化畜牧業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能源,實現養殖區域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同時,不斷提高畜農的素養,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加強養殖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強化環保意識,加強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減少對周邊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破壞,從根本上遏制環境破壞,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4.結論
主要介紹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分析了阻礙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壹些問題,提出了環境保護、資源破壞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因此,畜牧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強免疫防控,發展生態養殖。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