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知識和真理的關系是什麽?

知識和真理的關系是什麽?

現在各種知識都很多。學習的時候如何判斷知識的真實性?

為了區分起見,我們把能反映客觀情況的知識稱為真知識,把不能反映客觀情況的知識稱為假知識,把能部分反映客觀情況的知識稱為不完善知識。

在學習中,判斷知識的真實性很重要。了解壹些反映客觀情況的知識的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把假知識當作真知識來接受,或者把不完善的知識當作完善的知識來接受,那麽我們在認識和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

判斷知識真理最可靠的方法是用實踐來檢驗。這裏的實踐既包括科學實驗,也包括社會實踐。某種知識能否真正反映客觀規律,只能通過實踐反復檢驗。如果知識中的表述與實際結果壹致,就說明這個知識是符合實際的。然而,這種方法有時對學習者來說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有時沒有實際的測試條件。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我覺得應該區別對待。編入教科書的自然科學知識,經過科學家的反復檢驗,絕大部分是真知識;對於主觀上的“社會科學知識”,雖然貼上了“社會科學”的標簽,但很多知識並不反映客觀真實,在實踐中很難檢驗,所以學習者要特別小心。我的建議是,對沒有經過自己實踐檢驗的知識要持懷疑態度,不能盲從。

對於學習者來說,還有壹個檢驗知識真理性的初步方法——理解法。理解的方法要求學習者通過分析某壹知識是否符合內在邏輯來初步判斷其真假。如果某個知識是建立在堅實的起點上的,並且這些起點是顯而易見的、不容置疑的,並且每壹個推理過程都是符合邏輯的、我們能夠理解結論的,那麽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這個知識是真實的。

理解對學習很重要。對於學習者來說,即使某個知識是真知識,如果不理解也不能算是學過。因為雖然有些知識本身是真的,但是如果學習者理解不當,還是會得到片面的知識。

學習者應該養成這樣的觀念: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應該被視為完全未知。無知比無知更可怕。

只要是科學知識,就必須從嚴格的起點出發,經過嚴格的邏輯推理,才能得出各種科學結論。科學知識很嚴謹。在實際應用中,如制藥、通訊、航空航天等過程中,只要壹個環節、壹個步驟出了問題,哪怕是千分之壹、千分之壹、百萬分之壹的失誤,都可能使整個產品報廢,造成巨大損失。

在學習中,最可怕的是把假知識當成真知識來接受。這種現象在中國的道德、價值觀、社會科學領域非常普遍。比如,很多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很多人把他們所謂的成功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很多社會科學不是基於常識(公理),而是基於壹些教條。

知識是不斷發展的,壹些曾經正確的知識,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可能會被認為是不正確或部分不正確的。解放思想,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把人從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中解放出來。

還有壹些傳統習慣在人的大腦裏存在了很久,大家都習以為常,根本意識不到那是假的。這需要敏銳的思想家或科學家來幫助我們找出它們。

因為人性的弱點,有時候壹些假知識比真知識更受歡迎。這個現象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來了。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壹章中說:“言不美,美則不信”,意思是可信的話聽起來不太好聽(因為不符合人的習慣),美的話往往不可信。

理解是我們判斷知識真假的前提。如果對某壹知識理解透徹,認為符合內在邏輯,就可以初步判斷為真知識,否則就可以判斷為假知識。我們無法對自己沒有完全理解的知識做出判斷。每個人都要把很多別人認為是真的知識放在壹個需要理解的位置上,才能完全理解某個知識。至於如何理解知識,在“科學知識的構成”這壹章裏,會專門講解。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判斷知識的真實性。這樣既能節省學習時間,又能避免被各種虛假知識所迷惑。

  • 上一篇:有線行業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 下一篇:秦腔、越劇、京劇、黃梅戲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