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現的礦產和礦產地
截至2005年底,全區已發現礦產138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171種的80.7%。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1種(亞種10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油氣田87個,其中大型10個,中型43個,小型34個。已探明資源儲量的非油氣礦藏993處,其中大型137處,中型210處,小型646處。
“十五”期間,與“九五”期末相比,新發現的礦種沒有變化。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7種(天然瀝青、銻、鍶、紅柱石、葉蠟石、玄武巖、珍珠巖),已探明資源儲量的油氣田65438個,已探明資源儲量的非油氣礦產區127個。見表3-1。
表3-1十五期間自治區發現和探明的礦產種類表
(二)儲備資源和儲量概況
“十五”期間,全區33種主要礦產儲量有27種增加,2種持平,4種減少。其中,天然氣、鐵礦、金礦、銀礦、銫礦、紅柱石礦、芒硝礦、石鹽礦、鉀鹽礦、石棉礦、水泥用石灰石礦、膨潤土礦、裝飾用花崗巖礦、裝飾用大理石礦儲量增長19%以上(見附表10)。2005年主要礦產儲量與2000年相比增減情況見表3-2。
表3-2 2005年自治區主要礦產儲量與2000年相比增減情況
截至2005年底,全區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中,有41種礦種處於全國前10位,其中第壹位6種,第二位10種,前5位27種。參見表3-3。
二、礦業權管理和礦業權市場
(壹)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認證
1.頒發勘探許可證
“十五”期間,全區依法新批非油氣礦產勘查許可證3652個。其中,能源礦產239種(煤礦223種),黑色礦產528種,有色金屬1,有色金屬322種,貴金屬892種,稀有、稀土和稀有礦產62種,非金屬礦產571種,水汽礦產38種。是全國勘查許可證數量最多的前三大省(區)之壹(內蒙古、山東、新疆緊隨其後)。見表3-4和圖3-1。
表3-32005年底自治區前10礦種壹覽表。
在自治區註冊的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礦產勘查企業8家,勘查許可證面積1.33萬平方公裏。
2.采礦許可證發放
“十五”期間,全區依法批準非油氣礦產采礦許可證1.33萬個(地市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發放的許可證主要是小型建設砂礦和粘土礦),其中新發放2224個。
表3-4“十五”期間自治區勘查許可證新發放情況表單位:個
圖3-1自治區十五期間新頒發勘查許可證礦種構成圖
全區審批的非油氣礦產采礦許可證中,國土資源廳發放許可證4590個,其中新發放895個,延期1,834個,變更821個,劃定礦區範圍1個。參見表3-5和圖3-2。
表3-5十五期間國土資源部頒發的新采礦許可證壹覽表單位:個
圖3-2 2005年自治區批準的采礦許可證經濟類型構成
2005年與2000年相比,按經濟類型劃分持有采礦許可證的企業比例為:國有企業下降3.3個百分點,集體企業下降31.7個百分點,有限責任公司上升15.4%,私營企業上升14.7%。數據顯示,礦產資源開發資金的投資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
我區有19家港澳商人和外商投資企業開發礦產資源,占全國已取得采礦許可證的187家港澳商人和外商投資企業的10.2%。
(2)礦業權市場建設
1.積極探索建立礦業權市場。
礦業權市場建設是壹項新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同時,它也是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壹項重要任務。為建立規範有序、統壹開放、合理競爭的礦業權市場,選擇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產值高的哈密、阿勒泰、塔城地區開展礦業權出讓試點工作。
(1)針對阿勒泰地區金屬和稀有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地質工作水平低,礦產資源儲量水平不高,分散小礦多的情況,阿勒泰市國土局嘗試協議轉讓分散小礦采礦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塔城地區托裏縣花崗巖資源豐富,其中“托裏紅”花崗巖品種頗受市場歡迎。由於礦址多,質量和價格波動大,影響了這個縣礦業經濟的有序發展。通過整改,關停了越權發證的礦山,重新規劃了礦區,設置了4個礦業權,以165438+萬元的價格招標出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哈密地區自然環境較好,資源豐富。2002年8月,哈密市國土局通過調研,選定了市場前景好、運輸成本低的“天山白馬”飾面花崗巖品種,即哈密市柳溝花崗巖1號和2號礦體進行拍賣,成功敲定全區拍賣出讓采礦權第壹錘。
在試點單位礦業權協議出讓和拍賣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出臺了《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管理暫行規定》(新國土資發〔2002〕134號),指導和規範全區礦業權有償出讓工作。
2.完善規章制度,規範礦業權市場。
為培育和規範全區礦業權市場,加快礦業權市場建設,根據礦產資源法、配套法規和國土資源部有關要求,2001年《自治區進壹步整頓礦業經濟秩序規範礦業權市場實施方案》(新國土資辦[2006 54 38+0]654 38+075號)和《關於加強礦業權出讓管理培育規範礦業權工作的通知》為規範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加大礦產資源市場配置力度,減少行政審批出讓礦業權,在總結礦業權出讓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停止行政審批出讓建材礦業權的通知》(新國土資辦〔2002〕459號)。上述文件和制度的建立,對全區礦業權市場的建設和規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 .積極推進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
自2003年8月1《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實施以來,全區積極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進壹步培育和規範統壹開放、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礦業權市場體系。“兩權”轉讓大幅增加,礦業權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兩權市場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1)建設用砂礦、粘土礦采礦權掛牌出讓。全區礦業權市場啟動後,建設用砂礦、粘土礦礦業權有償出讓首先列入礦業權市場建設日程。借礦業秩序整頓和景區礦業管理之機,在吐魯番地區率先開展砂巖粘土礦采礦權有償出讓。鄯善縣非煤礦山重新規劃,全縣只有6個砂石礦。鄯善縣國土局以掛牌方式向社會公開出讓縣城三岔口兩處砂石礦采礦權,初始掛牌價20萬元。兩礦分別經過15和29輪掛牌競價,以244萬元成交,成為新疆首個以掛牌方式出讓的砂礦采礦權。
(2)煤炭采礦權拍賣。為進壹步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根據礦產資源開發規劃和市場需求,對已探明儲量2566萬噸、煤層巨大、開采條件良好的托克遜縣黑山煤礦礦業權進行了遴選拍賣。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18日,該礦采礦權以900萬元起拍。經過33輪競價,由新疆廣匯花崗巖礦山開發有限公司以4900萬元的價格獲得,成為國內首個以拍賣方式出讓的煤礦采礦權。
(三)重要礦種的探礦權、采礦權公開出讓。2004年3月,根據自治區黨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新疆要解放思想,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突破”的要求,組織公開出讓了煤礦、金礦、銅礦、鐵礦、菱鎂礦、鉀鹽等重要礦種的13個探礦權采礦權,其中7個探礦權采礦權總起拍價為3860萬元。特別是拜城縣梅斯布拉克煤田(***3個煤田),總起拍價2900萬元,拍賣價654.38+7200萬元,在社會上反響強烈,引起了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探礦權采礦權的高度重視。
(4)以“搖球”方式確定礦業權評估單位。2005年,為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提高礦業權審批透明度,我區在全國率先采用“搖球”方式確定礦業權評估單位。
4.積極探索轉變礦業權管理模式服務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我們積極探索轉變礦業權管理模式,努力安置失業職工,穩定社會,促進自治區經濟發展。例如,烏魯木齊的壹家國有陶瓷廠有兩個小煤礦和壹個陶瓷粘土礦。2001年,企業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企業員工生活窘迫,不斷上訪影響了當地社會穩定。根據自治區領導的指示,我廳將企業取得的原采礦權投入360萬元用於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引進新的資金技術和新的管理方式,盤活了資產,使老企業獲得了新生。再比如哈密的壹個老國有金礦。由於經營混亂,已探明資源基本枯竭,企業破產,職工安置成為老大難問題。在哈密地區,通過與該部門協商,對原企業無償取得的4個礦山采礦權和破產企業固定資產進行拍賣,最終以1108萬元成交,有效保護和利用了原礦山資源,保障了企業職工生活,為處理破產企業采礦權積累了經驗。
(三)探礦權、采礦權轉讓
1.探礦權轉讓
“十五”期間,全區共出讓59項探礦權,合同價4641.7萬元。其中拍賣掛牌出讓9宗,成交金額1520萬元,占合同總價的32.7%。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公開出讓重要礦種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拜城縣梅斯布拉克煤田2號、3號煤田探礦權拍賣,成交金額達12萬元。參見表3-6和圖3-3。
表3-6“十五”期間自治區探礦權轉讓壹覽表
圖3-3十五期間自治區主要礦種合同價格構成圖
2.采礦權轉讓
“十五”期間,全區共出讓礦業權1589個,合同價款6.93億元。其中招標拍賣掛牌出讓88宗,成交金額2.08億元,占合同總價的30%。參見表3-7、表3-8和圖3-4。
表3-7十五期間礦業權出讓情況
表3-8十五期間礦業權轉讓壹覽表
(四)探礦權轉讓
“十五”期間,全區共出讓8項探礦權,出讓金額5227萬元。其中,哈密土屋銅礦探礦權2001轉讓價格為3500萬元;2004年,霍城縣亮子-匯源北區煤礦詳查以500萬元的價格轉讓。參見表3-9。
圖3-4十五期間自治區礦業權出讓主要礦種合同價格構成圖
表3-9“十五”期間自治區探礦權轉讓表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壹)礦產品產量
“十五”期間,全區原油產量6543.8+0.8億噸,天然氣產量302.7億立方米,固體礦產產量3.45億噸。其中,2005年原油產量2408.3萬噸,比2000年增長30.3%,年均增長5.4%,占全國原油產量的13.3%;天然氣產量10624億立方米,比2000年增長兩倍,年均增長24.6%,占全國天然氣產量的1/6。固體礦產產量75156900噸,比2000年增長18.1%,年均增長3.4%。黃金183000兩,較2000年減少7.6%。2005年,全區開發利用的礦產有95種,比2000年增加8種。2005年與2000年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對比見附表11。
(2)礦業產值
“十五”期間,全區礦業產值達到2209.3億元,占全區7662.8億元工業總產值的28.8%。僅2005年,礦業產值就達到757.87億元,比2000年增長105.8%,年均增長15.5%,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21%。其中,原油和天然氣產值694.63億元,比2000年增長106.6%,年均增長15.6%;非油氣礦產產值63.24億元,比2000年增長98.2%,年均增長14.7%。見表3-10和圖3-5。
表3-10“十五”期間自治區實現礦產品產量、礦業產值表
圖3-5十五期間自治區礦業總產值與工業總產值對比圖
(三)礦業結構調整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結構調整、優化整合初見成效,礦業布局趨於合理。油氣供應渠道初步形成,“西氣東輸”工程竣工並開始輸氣,中哈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工程開工建設;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礦井數量從2000年底的938個減少到2005年底的586個。初步建成了壹批具有規模化生產的鐵礦和銅鎳礦。非油氣礦規模從2000年的9個大礦和13個中型礦增加到2005年的35個大礦和88個中型礦。
(四)實施“引進來”礦產資源開發戰略。
1.引進國內知名公司(企業)開發礦產資源
(1)山東魯能煤電發展有限公司:有四個項目:哈密煤電基地項目,年產10萬噸,投資139億元。到2005年底,已投資2億元,第壹個煤礦井田已完成精查勘探工作,煤炭儲量已獲國土資源部批準;阜康煤電基地項目建設年產2500萬噸煤礦的前期地質勘探工作已經啟動;庫爾勒煤電項目前期工作結束後,配套煤炭資源已選定;塔城地區煤田總體規劃和煤電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已初步完成。
(2)江蘇省徐州礦務集團:2001,集團與阿克蘇行署、庫車縣簽訂協議,開發奧克霍特拉克煤田;2002年在奧霍特拉克煤田進行補充勘探,煤炭資源儲量6543.8+0億噸。目前,該集團已完成奧克霍特拉克煤田主副井基建,單井產量90萬噸。其煤炭主要用於南疆的工業和生活,對緩解南疆煤炭短缺起到積極作用。
(3)山東新汶礦業集團:2005年4月17日,集團與伊犁州人民政府簽訂了《伊犁煤田化工項目開發建設協議》,其中計劃在“十壹五”期間在伊犁建設壹座年產規模為10萬噸的煤礦。
(4)神華集團有限公司:擬在準東建設5× 60萬千瓦煤電項目和3000萬噸生產規模的煤制油項目。電廠建設所需煤炭資源的精細調查和勘探已經完成,5× 60萬千瓦煤電項目即將開工。
(5)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參與羅布泊鉀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股權重組,出資3.42億元,占總股本的63%。羅布泊鉀鹽礦年產8萬噸硫酸鉀擴建項目已建成並投入試生產;計劃在伊犁建設2× 30萬千瓦的電廠和年產300萬-10萬噸的煤礦。目前,伊犁皮裏青煤礦的地質勘探正在進行中。項目投產後,生產的焦炭主要銷往哈薩克斯坦。
(6)河北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9月,公司與察布查爾縣、伊寧市簽訂了《伊南煤田紅海溝-加格斯臺煤礦區開發利用協議》,擬建設年產300萬噸煤礦1座,裝機容量1.2萬千瓦電廠1座。目前,伊南煤田紅海溝-加格斯臺煤礦區的地質勘探正在進行中。
(7)上海對外經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5438年6月+2004年2月,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土屋銅礦探礦權、采礦權,2005年開始資源開發(由於水資源進展緩慢)。
(8)福建紫金礦業集團:2002年集團參股阿舍勒銅業有限公司,持股565,438+0%。阿舍勒銅礦日處理礦石4000噸的選礦廠於2004年9月投入試生產。目前,該礦開發建設已基本完成,正式投產,年產精銅粉654.38+0.5萬噸。於2004年,本集團參與金寶礦業有限公司開采蒙庫鐵礦10 ~ 22號礦體,持股比例為51%。現已建成年處理能力1萬噸,年生產鐵精礦30萬噸的選礦廠。
2.港澳商人及外商投資礦產資源開發概況
2001年,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建設的礦山有5個。當年礦產品產量達到9.62萬噸,占全區礦產品總產量的0.15%,礦業產值2072.06萬元,占全區總產值的0.65%。截至2005年底,港澳和外商投資建設的礦山已發展到16個,當年礦產品產量30.27萬噸,占地區礦產品產量的0.40%,比2006年5438+0.25個百分點。礦業產值7961.46萬元,占全區礦業產值的1.26%,比2006年的5438+0提高了0.61個百分點。
(五)礦產品進出口貿易
“十五”期間,全區礦產品及相關產品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實現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6543.8+0.3億美元,占全區進出口貿易總額228654.38+0億美元的5.9%。其中,礦產品進口貿易額654.38+0.24億美元,占全區進口貿易總額654.38+0.207億美元的654.38+0.00%;礦產品出口貿易額3.26億美元,占全區6543.8+026.05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的2.6%。自治區“十五”期間礦產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見圖3-6。
2005年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6.9億美元,是2006年的14倍,年均增長171.9%。其中,出口貿易額654.38+0.23億美元,是2006.54.38+0的3.2倍,年均增長654.38+0.33%;進口貿易額5.67億美元,是2001的32.4倍,年均增長201.7%。主要緊缺礦產品進口量繼續增長,貿易逆差繼續擴大。參見表3-5。
截至2005年底,新疆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礦產品貿易,主要出口產品有煤炭、瀝青、膨潤土、蛭石、石棉、紅柱石、應時、天然石墨、大理石、石灰石、鉻礦等粗加工礦產品。進口主要包括煤、原油、鐵、錳、銅、鉛、鋅、銻等天然礦產品。
圖3-6十五期間礦產品貿易占自治區貿易總額的比重
表3-11十五期間自治區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表
四、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征收
“十五”期間,全區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切實加強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工作,加大重點礦區和重點礦種征收力度,共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6543.8+0.409億元,超額完成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征收任務。其中,2001為65438+3億元,2002年為3.34億元,2003年為2.5億元,2004年為2.75億元,2005年為4.2億元。
五、礦產資源保護項目資金安排
“十五”期間,全區安排礦產資源保護項目121個,補助資金9654萬元。其中煤礦71項目,補助6037萬元;金礦項目8個,補貼531萬元;6個鐵礦石項目,補貼452萬元;銅礦4個項目,補助295萬元;飾面用花崗巖4個項目,補貼283萬元;石巖礦4個項目,補助264萬元;其他礦種小計***24個項目,補助資金1792萬元。見表3-12。各礦種補充資金比例見圖3-7。
圖3-7十五期間礦產資源保護項目補助資金構成
2005年,國家在新疆安排了5個礦產資源保護項目,補助資金840萬元。其中300萬元的金礦2個;煤礦1,鉀鹽礦、紅柱石礦各1.8萬元。
表3-12十五期間礦產資源保護項目壹覽表
通過礦產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礦山企業的資源節約意識進壹步增強,部分礦山企業的采選方法、資源回收率、難選礦石和尾礦回收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礦山服務年限延長。其中,重點煤礦回采率由30%提高到60% ~ 75%,鐵礦石回收品位由45%下降到28%,石料廢棄率由5% ~ 20%提高到45% ~ 60%。
六、礦產資源違法案件查處
“十五”期間,全區共查處非法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案件306起,其中非法勘查案件4起(無證勘查3起,非法轉讓探礦權1起),非法采礦案件302起(附表12)。查處的各類違法案件構成見圖3-8。
圖3-8十五期間自治區查處的礦產資源違法案件構成
“十五”期間,95%以上的礦山企業將接受年檢。通過年檢,取締非法開采礦井92個,註銷采礦許可證104個,吊銷采礦許可證47個,查處違規越界礦井31個。礦產資源補償費1.001.93萬元,罰款47.2萬元,沒收礦石6.08萬噸,刑事處罰65438+。* * *查處未參加年檢的勘查項目125個,未按期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勘查項目13個,“圈而不探”的勘查項目2個,責令有關方面限期整改。
七、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精神,自治區印發了《自治區全面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施方案》(信發〔2005〕107號),部署在全區開展以煤炭開發為重點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規範工作。
* *會同煤炭工業管理局、煤炭安全生產監管局對全區煤礦生產企業進行了全面排查,要求129個小煤礦停產整頓,關閉回采率達不到要求的小煤礦65個。
在完成2005年煤炭資源回采率專項檢查的基礎上,制定了遏制煤炭資源回采率低、浪費嚴重的措施。取締非法礦井159個,註銷采礦許可證469個,吊銷采礦許可證180個,關閉不符合規劃要求或產能落後的煤礦532個。制定了礦產資源整合方案,確定了重點礦區和重要礦種的優化布局。
為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完善自治區礦產資源動態管理,建立監管體系,制定了《關於轉發〈關於全面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新國土資發〔2006〕326號),要求礦山企業進行儲量檢查和測試。
八、地質資料收集和地質資料服務
2003年以來,我們認真落實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規定》,完成了全區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地質勘探單位* * *編了702份各種地質資料。到2005年底,館藏地質資料7015,比2000年底增加了1032。見表3-13。
表3-13十五期間地質資料收集與咨詢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