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傳承了幾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流傳海外。相傳3000多年前,殷周時期,周公禮樂,提出禮治綱領。後來經過孔子和七十後,以及孟子、荀子的倡導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古代禮制的源頭,《儀禮》、《周立》、《李記》相繼被列為學官,不僅成為古代士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禮制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特征。毫無疑問,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的禮儀文化。
遺憾的是,到了近代,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批判。總而言之,它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首先是禮樂文化的性質。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就過時了。誰再鼓吹,誰就是逆勢而為。“文革”期間態度最激烈的是江青等人。他們汙蔑孔子是復辟的創始人,說孔子“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今天的時代與先秦兩漢時代完全不同,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李三表達的禮儀對我們毫無用處。
任何壹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始終如壹,只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素往往是永恒的,長期生活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比如公元前6世紀左右,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孔子、老子、孫子、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學家,以及其他輝煌的經典。兩千多年來,它們壹直伴隨著歷史進程,我們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往往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還要看看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
近代以來,由於國家的衰落和外國列強的入侵,中國人被時代變遷所激動,指責傳統文化落後是有道理的,但也不盡然。想象壹下,壹個學識淵博的書生被強盜打了壹頓。人們可以怪他拳擊不勇敢,但不能怪他沒見識。如果秀才丟了書只練武,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壹個人人都誠實、互相尊重的文明時代。所以,既要練武強身,又要發揚已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有其新用。
江青等人以批判“周公”為惡的目的來批判孔子和“克己復禮”,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孔子真的是復辟怪胎嗎?我們只要讀壹讀《禮記》《福報》就可以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壹個“天下為公”的世界,這曾經激勵過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成千上萬的仁人誌士為之奮鬥。“克己”是奴隸制復辟嗎?奴隸制的壹個主要特征是人類的殉難。儒家如果支持奴隸制,就應該贊成人類殉難。但是,只要讀壹讀《禮記·譚公》,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齊國大夫陳死在衛國,他的妻子和家人打算與活人合葬。子車的弟弟子康堅決反對,說:“作為烈士下葬,有失體統!”還有壹個叫陳幹喜的貴族,臨死前要求把兩個婢女葬在身邊。他的兒子拒絕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理由是“作為烈士下葬有失體統”!兩人都說殉道是不雅行為,表示不允許殉道。春秋時期,人文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間殉道很少。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無法忍受。他氣憤地說:“始作俑者沒有前途!”(孟子·惠亮·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壹切不人道的做法。魯大旱時,穆公想先揭發鄉下的和尚,再揭發巫婆,希望贏得天庭的憐憫。賢子批評:因為不下雨就懲罰殘疾人,太殘忍,太不人道了!《禮記》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反對暴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代表了人類的良知。說孔子主張禮,就是復辟奴隸制,這真的是越來越嚴重的罪行。為什麽不是沒話說?
那麽,儒家禮樂文明是否有實用價值?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第壹,經過十年動亂,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也直接影響了經濟發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旅遊業。幾千年文明鍛造的禮儀文化,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力量,但很多業內人士連“對不起,謝謝,沒關系,請”這種客氣話都不會說,更別說別人了。雖然酒店餐廳越來越華麗,但服務質量壹直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讓人扼腕嘆息。此外,近年來,中國人出國旅遊的人數與日俱增,但其中不乏低俗、缺乏禮儀教育的人。海外輿論的批評不時見諸報端,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國家形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近年來政府將“禮尚往來”作為“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被提上日程。中國傳統禮儀文明是壹筆寶貴的思想資源,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其次,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展開。文化是壹個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在,民族就生存,文化消亡,民族就滅亡。古往今來,真正在種族滅絕中滅亡的民族不多,但在本民族文化消失中滅亡的民族卻不計其數。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沒有經歷過文化中斷的國家。下壹個世紀,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壹個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能否在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壹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發揚其精華,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可恥的是,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和日本得到了保存,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們的家園,它的損失率非常驚人。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用禮貌的語言和舉止來表示尊重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作為民間最常見、最隆重的婚禮、生日儀式,越來越失去民族特色,迅速西化;聖誕節和情人節越來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主要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壹旦禮儀、節日全部西化,說明本位文化已經被人民拋棄,它的消亡也不會太遠。中國人和有識之士應該意識到他們的憂慮。
再次,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中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可惜不為世人所知。我們不妨以先秦的農村射禮為例來說明壹下。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與古希臘的奧林匹克精神有何不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回答全世界的壹個重要問題。而且在我們獲得奧運會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現在突然提出這個問題,讓人無所適從。其實最遲在我國春秋時期,民間就流行壹種叫做鄉村射禮的射箭比賽,其比賽規則在伊犁的鄉村射禮中有完整的記載。這是壹項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固定的賽道長度和嚴格的比賽規則。但是,評價壹個射手,不僅要看他能否擊中靶心,還要看他的身體是否符合音樂的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對競爭對手有禮貌,正確對待失敗。總之要求他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身體素質不同,體現了東方文明的特點。等等,還有很多古老的禮儀文化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壹代人,曾經面對過文革的混亂,深切感受到了這場文化大災難帶來的痛苦。文革後,孔子的名聲逐漸恢復。從1989開始,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壹次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在會上發表演講,會見與會的著名學者。毋庸置疑,孔子與禮樂文化密不可分: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沒有禮樂文化,就不是孔子。要肯定孔子,就要肯定禮樂文化。但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全國、全社會的力量發動起來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沒有完全消除。要讓老百姓真正理解禮樂文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選擇了禮學作為我的研究方向。我在裏面勤勤懇懇,不敢專註。我每天都在三禮裏遊泳。我在欣賞古代禮樂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之處的同時,也時常感嘆它在大眾面前越來越陌生。所以我常常在想,能否用簡單的語言向大眾系統地介紹古代禮儀文明。
經過壹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2001年春天,我嘗試在清華大學為本科生開設“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選修課,受到學生的歡迎。巧合的是,恰逢《文史知識》出版20周年。在參加紀念論壇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有明先生告訴我,《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撰寫過許多系列文化史專題,但沒有關於儀式的專題,讀者反映強烈。他想讓我做這部作品,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為了打造“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我只想正式敲定我的演講。因此,雙方將討論該話題。這就是這本書的由來。
把復雜的古代禮物寫成讀者容易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為此,我每次寫作都要三思,從繁雜的材料中選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個月都要投稿連載。而且我每寫壹篇文章,至少要壹個星期,有時甚至十幾天,其中的辛酸真的難以表達。原計劃,這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很難長期占用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的時間來寫這本書。所以,連載兩年多,不得不停下來。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道歉的。未完成的題目只能留待改天了。
在連載本書各種文章的過程中,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給了我親切的鼓勵和建議。編輯部全體同誌對每壹篇稿件的處理都非常細致,力求完美;導演陸玉華先生親自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面設計到平面編排,他的所有個人點評都讓他深受觸動。在這本書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軍、林珍芬、刁小龍、李莉幫忙校對手稿、選插圖,他們都很努力。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