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綜合區劃智能化、規劃實施綜合評價關鍵技術。
該項目屬於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12立項,下半年實施。該項目旨在滿足我國省級國土規劃綜合區劃需求,突破多主題集成、基於知識的國土空間區劃智能、面向空間的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價指標識別等關鍵技術,制定國土空間綜合區劃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價技術導則,制定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區劃和國土規劃實施評價信息系統。
項目開展了多主題國土空間區劃整合技術、國土空間綜合區劃智能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價指標識別技術研究,制定了項目管理辦法,構建了省級國土空間功能識別指標體系,完成了實施方案編制和專家論證,並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功能區劃研究報告(草案)》。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立項時間為2012。本文旨在通過引入加拿大MDA公司衛星數據預處理核心技術、基於對象和知識的遙感分類技術、新增建設用地雷達探測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突破耕地資源動態快速監測關鍵技術,並根據國內衛星數據特點進行適應性改進和系統集成, 從而解決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準精度和自動化水平低、土地利用變化檢測效率低、基於雷達數據自動檢測新增建設用地困難等問題,形成優化的國土資源動態監測體系。
目前,項目已完成加拿大MDA公司與美國Trimble公司的合作調研,組織對接合作研究需求,細化合作框架,基本確立合作模式,明確合作方向,成立合作研究工作組,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基礎。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實現遙感監測數據處理的自動化、信息解譯的智能化和新增SAR建設用地的探測精度,為國產資源衛星的規模化處理和數據產品的產業化應用技術奠定基礎,預期成果可快速掌握,商業化後可快速推廣應用到全國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效推動土地管理行業的科技進步。
●供需雙向調節的差別化土地政策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旨在進壹步優化創新不同區域、行業、土地類型的差別化土地政策建議,為制定差別化土地調控政策、實施差別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項目選擇新確定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浙江省義烏市和正在推進邊境省份國家戰略的雲南省,開展區域差別化土地利用政策研究;選擇生產性服務業開展產業差別化用地政策研究;選取浙江省金華市和雲南省非耕地(低丘緩坡)開展地類差異化政策研究,分別針對不同區域、行業和地類提出建議。深入畢節市、杭州市等具有改革創新意願、差異化政策實踐基礎的典型試點地區,開展調研,開展跟蹤研究,探索差異化管理實現途徑。
項目的實施為差別化管理政策的實際可操作性提供了經驗,為國土資源部部署差別化管控試點提供了支持,為制定差別化土地管控政策、實施差別化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推進國土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重大專項研究項目。旨在滿足國土資源遙感調查與監測的應用需求,完成國土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特色產品研發、基礎框架研發和基礎軟硬件配置,為國土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該項目針對GF-1和G-F2衛星,完成了國土資源高分應用專項產品體系、綜合指標體系和示範原型體系的總體方案設計,建立了包括遙感影像制圖、動態監測、變更調查和質量評價子系統在內的壹套應用示範原型體系,初步打通了高分國土產品的生產流程。初步解決了GF-1和GF-2衛星數據應用的部分關鍵技術,形成了高效穩定的關鍵技術和算法模塊,取得了良好的精度效果。
該項目利用02C衛星、資源三號、QB/WV-1/WV-2等高分辨率國內外同類衛星數據,在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甘肅省敦煌市、黑龍江省雙城市進行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應用示範,滿足土地利用遙感影像制作、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精度要求,可用於示範。
●陸海觀測業務衛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研究
該項目是國務院“十二五”期間的專項規劃項目。旨在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十二五”期間專項規劃總體方案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發改規劃[2010]2084號)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編制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未來10 ~年,
該項目圍繞國土資源現代化調查監管系統建設發展,制定了規劃工作方案,開展了相關行業規劃研究、簡明主要業務需求、業務衛星系統設計、地面基礎設施能力分析、衛星業務能力建設部署等重大專題研究。從現狀與形勢、需求與必要性、總體思路與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與建議、效益分析與發展前景六個方面編制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報批稿)、需求分析、衛星系統等附件。
項目的實施明確了未來10~20年陸海觀測衛星事業的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為推動陸海觀測衛星和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的有序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礎。
●城市化地區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與調控技術研究與示範
本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科研項目。旨在基於城市化地區二、三類工業用地數據庫建設和數據分析,分析區域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和調控手段,構建工業用地優化配置和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該項目通過對工業用地綜合數據采集、整合與數據庫建設關鍵技術、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預警關鍵技術、工業用地規劃與相關規劃協同耦合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了工業用地優化配置與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並對工業用地集約利用、優化配置與調控技術進行了示範。形成了《工業用地數據采集、整合與數據庫建設規範》、《工業用地綜合數據庫標準》、《工業用地集約利用標準》、《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範》、《工業用地規劃技術規範》五個標準。開發了工業用地優化配置與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預警系統、工業用地數據采集與綜合分析系統、工業用地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4個軟件,並獲得軟件著作權。已建成廣州市合肥、南沙、天河區三個示範區,培養博士生9名、碩士生28名,發表科技論文29篇,計劃出版專著4部。
該項目已完成相關研究,通過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中期檢查,並完成子項目驗收。項目成果豐富,將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展土地整治、調整產業布局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和科學的決策建議。
典型地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和可持續利用示範
本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行業專項科研項目,於2012立項並實施。本項目的目的是滿足土地管理從數量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壹體”管理的需要。通過研究典型試驗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變化的規律、機制和效應,在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西南城鄉試驗區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和可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應用;構建國家-區域-基層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管理服務平臺,推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為實現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管理並重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目前,項目已按計劃建成6個野外研究基地,建立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的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初步建立了土地資源綜合監測數據庫。
修訂城市土地分級和定級規則以及城市土地估價規則。
本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科研項目。旨在結合當前土地市場發展和土地管理的技術水平與需求,完成國家標準《城鎮土地分類與估價規程》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的修訂工作,提高規範和指導土地分類與估價的有效性,為土地市場管理、國有土地資產評估等相關工作和土地政策參與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目深入分析了兩個規程在指導土地定級、更新基準地價和宗地評估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定級和定級技術的新需求,對《城鎮土地定級定級規程》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進行了修訂。經過幾輪討論修改,處理了800多條意見。修訂後的兩個規定已提交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征求有關部門和行業的意見。
兩項國家標準的修訂將對未來城鎮土地定級、基準地價更新和宗地評估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企業融資重組審計中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修訂《城鎮地籍測量條例》
本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科研項目。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堅持協調配套、突出重點、技術進步、國際接軌的原則,以國土資源需求為導向,借鑒和引進國際先進標準,修訂《城鎮地籍調查條例》。
該項目開展了相關專題研究,選擇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徐州市、湖北省恩施市、山東省壽光市開展了相關技術內容的試點,總結了河北、河南、遼寧等10多個省份試點調研的經驗和問題,並不斷修改完善,多次邀請數十位專家學者對修訂後的條例進行集中討論和論證,征求意見。最終形成了《地籍測量規程》(TD/T 1001—2012),並於2012年9月正式頒布實施。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修訂和完善了原適用於城鎮的城鎮地籍調查規則,使適用於城鄉的城鎮地籍調查規則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實際工作的需要,為規範和推進地籍管理乃至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切實維護了土地的社會公有制, 進壹步科學推進保護土地所有者合法權益,加強土地管理,建立和完善地籍管理制度,轉變地籍調查政府職能。
●修訂《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科研項目,以國土資源標準體系建設為基礎,借鑒和引進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旨在制定和修訂《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範》。
該項目主要開展了調查評價的壹般原則、方法和指標研究,分析了外業制圖評價、內業成果編制、縣級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圖的編制,形成了《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分析報告》、《調查評價成果匯總及檢查驗收規定》、《灘塗資源技術調查評價補充規定》。目前,《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範》修訂稿已經形成,並報送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該項目倡導生態保護和修復理念,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技術法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訂,增加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評價,提高法規的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