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他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的絲綢粽子來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水汨羅江後,當地人民聞訊立即劃船救援。當人們得知打撈的是良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
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意義;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後,人們包粽子餵河裏的魚,以防它們吃屈原的屍體。後來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起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囊,來源於把粽子扔到河裏,讓魚吃粽子,而不是吃屈原的屍體。把香包扔到河裏,不讓屈原的屍體發臭。這些都是小時候老人們傳下來的。現在我老了,我有責任把它們傳遞下去,讓後來人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端午節的起源
傳說壹: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向屈原表示敬意。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米飯,外面包彩色絲綢的辦法來發展粽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二:紀念伍子胥。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傳說伍子胥助吳攻楚後,吳王闔閭死了,太子夫差繼位,進攻大獲全勝。越王於堅邀其講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了奸臣的話,給伍子胥自殺,並於五月五日,把他的屍體扔進了河裏。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傳說3:紀念曹娥尋找父親的屍體
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的父親,他在河裏淹死了好幾天,卻不見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在河邊日夜哭泣。17天後,他在5月5日投河5天後,取出了父親的屍體。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配有香囊和五彩繩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這也是預防傳染病的壹種方式。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間或肚臍上,也可以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香囊內裝有中草藥,如艾葉、蒼術、藿香。中醫認為它具有祛風散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經九竅的作用,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掛菖蒲和艾草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把菖蒲和艾條插在門楣上,掛在堂屋裏。艾葉(又名艾葉)是壹味芳香化濁的中藥,具有很強的排毒祛疫功效。
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給孩子塗雄黃。
用雄黃畫孩子是為了利益和辟邪。這種習俗在城市裏很少見。市面上有雄黃酒,但我們沒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