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第壹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和三閭壹樣,是壹位左傾官員和醫生。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致力於國家的政治改革。然而他卻屢遭反派的攻擊和迫害。此外,楚懷王昏庸無知,不辨忠臣漢奸。滿懷忠君愛民之心的屈原被異化流放,終於在悲痛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人們只有端午節紀念他,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第二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父兄,都被無情的楚平王冤死了。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和,幫助吳國征服楚國。第五次世界大戰後,他進入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下,為父兄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國變得更加強大。他攻打嶽,壹舉拿下。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此時的吳王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橫起來,不聽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免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相信了誣陷伍子胥、逼迫伍子胥自殺的讒言。伍子胥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涇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然後他拔劍自殺了。夫差得知此事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在河裏淹死了,但她打撈了幾天也沒找到屍體。那時,曹娥,壹個孝順的女兒,只有14歲。她傷心欲絕,日夜在河邊哭泣。十七天後,他在五月初五跳河,五天後,他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感驚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學者和作家紛紛發喪,贊揚曹娥在河裏尋找父親的孝心。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墓前有碑,相傳為金所書。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城鎮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死去的河流被重新命名為曹娥河。人們也在五月的第五天來祭奠曹娥,當時她跳入河中尋找她的父親。
第四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浙江紹興人,別號瑞卿、熊靜,壹號鑒湖女俠,小字玉谷。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在當代有木蘭和秦良玉的美譽。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他策劃了壹場革命起義。可惜在會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撓。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宣恒口壯烈犧牲。雖然秋瑾是在六月初五殉難的,但後人欽佩他的詩和人民,哀悼他的英勇事跡,所以他們把他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並在端午節舉行紀念儀式,紀念這位女英雄和女詩人。
二、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為孟玥、中嶽和越吉。因為秋天的第二個月叫中秋節,又因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節。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誌》載“春秋放於王文軒、王武成”,“開元十九年,設太公宓尚寺,與留侯張亮為伴。仲春中秋,有祭,祭樂之制如文。”據史料記載,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節日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正好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中秋節”。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叫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還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及相關習俗活動,所以也叫“團圓節”、“女兒節”。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起源於古代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尋找配偶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秋天祭奠土地神的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三、重陽節的由來:
南朝阿良人吳君之,東漢時有記載,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人。他所在的地方突然發生了壹場大瘟疫,幻境的父母病死了,於是他去了東南山拜師學藝,神仙費長芳送給幻境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月,刻苦學習,刻苦練習。有壹天,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神又要來了,妳可以回去殺害蟲了。”並送給他壹袋山茱萸葉和壹瓶菊花酒,讓家鄉長輩登高避禍。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把山茱萸葉子給大家隨身帶著,瘟疫魔卻不敢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喝了壹口,以免染上瘟疫。他與瘟疫惡魔搏鬥,最終殺死了它。汝河兩岸的人們,至今還流傳著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浣景揮劍刺妖的故事。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易經》把“六”定義為陰數,“九”定義為陽數,在九月初九,日月合二為壹,所以叫重陽,也叫重陽。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這壹天有爬山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爬山節”,還有山茱萸節、菊花節等其他說法。人們通常在慶祝重陽節時爬山,賞菊,喝菊花酒,插山茱萸,吃蛋糕。此外,由於九月初九“99”的諧音是“長久”,有歷久彌新之意,所以這壹天也經常進行祭祖、孝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