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除了紀念屈原,還有伍子胥、曹娥、秋瑾和介子推的紀念碑。流傳最廣的紀念是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5月5日,他抱著壹塊巨石跳入汨羅江。
覺得源於紀念屈原。
壹般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產生的。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南朝吳郡《續齊之和》記載:“楚大夫屈原棄世,而死於日本汨羅江,楚人哀之,而救於舟楫。”這說明民間傳說也有壹定的歷史依據。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等食物,把它們“撲通、撲通”地扔到河裏,說魚、龜、蝦、蟹吃飽了就不傷害屈大夫的健康。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打暈龍怪,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為了避免飯團流失,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大米,再用彩色絲綢包裹的辦法,這就發展成了褐色的種子。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它圍繞著楚國傑出而獨立的醫生屈原展開。這種習俗流傳到了中國各地,使得這種民俗文化為各族人民所喜愛,屈原的名字也就廣為人知了。
從紀念伍子胥說起。
紀念伍子胥的端午節的傳說在江浙壹帶廣為流傳。江浙壹帶的人大多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父兄,都被楚平王殺了。伍子胥喬裝逃走,跑到了吳國。他得到了吳王的信任,成了吳國重要的臣子和將軍。後來幫助吳國攻楚,五戰中他進了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挖墳鞭屍,為父兄報仇。
太子何璐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調教和指揮下,吳軍士氣高昂。吳國和越國打仗,越國戰敗了。越王勾踐求和,五福差王答應了。伍子胥高瞻遠矚,建議夫差徹底滅嶽,夫差不聽。武大宰輔艾博接受越國賄賂,經常在夫差耳邊誹謗伍子胥。在艾博的蠱惑下,夫差聽信謠言,給了伍子胥壹把劍,要他自殺。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伍子胥臨死前對鄰居們說:“我死後要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都城東門的上方,讓大家看看越國的軍隊是如何進城滅吳的”,以此來提醒人們對越國的警惕。伍子胥死後,夫差聽到他的遺言時並不警覺。他反而大怒,下令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包裏,於5月5日扔到河裏。因此,根據江浙壹帶的傳說,在江邊舉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出自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據說也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父親後投江自盡。曹娥,東漢上虞人。父親淹死在河裏,好幾天沒看到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她日夜在河邊哭泣。在搜尋了17天沒有成功後,5月5日,曹娥跳入河中尋找他的父親。五天後,曹娥死了,但她還是帶著她父親的屍體浮出了水面。村裏人傳為神功,誇她是孝順的女兒。後來,曹娥的事跡傳到了縣官的耳中。縣令還為曹娥立碑,並令其侄兒、才子韓丹春謳歌。
紀念秋瑾的端午節
端午節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瑞熊,號建湖夏,小顧,浙江紹興人。她年輕時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被稱為花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
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