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文化歷史悠久。最早的名字是“子”,“子”字的傳統寫法是“子”。從發音和字體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輔助吃飯。另外,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筷子的出現不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壹次革命,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任何用過筷子的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欽佩筷子的發明者。但是誰發明的呢?它是什麽時候創建的?這個問題現在沒人能回答。但是,關於筷子起源的傳說可以起到尋找筷子起源的作用。我收集了三個關於筷子起源的傳說。
首先是神鳥救姜子牙的故事:在神鳥的指引下,姜子牙用兩根細細的絲竹查出了食物中的毒藥。從此,他每頓飯都用兩根絲竹吃飯,鄰居們也學會了用竹枝吃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效仿,用筷子吃飯的習俗代代相傳。但是簡單分析壹下就會發現,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因為象牙筷子在殷時代就已經出現,姜子牙和殷是同時代人,既然已經在使用象牙筷子,姜子牙的細竹筷子還遠沒有發明出來。
關於筷子起源的傳說還講述了商紂王最寵愛的公主妲己用玉簪餵紂王的故事:為了討紂王的歡心,也為了避免紂王因為食物太燙而發怒,妲己把頭上長長的玉簪摘下來,拿起來吹壹吹,送到紂王。紂王認為給妲己餵食物是壹件樂事,所以他要求妲己每天都這樣做。後來妲己請工匠為她制作了兩根玉筷,用來盛食物,這就是玉筷的最初雛形。後來這種搬運食物的方式流傳到民間,於是中國就產生了筷子。與第壹個傳說不同,這個筷子的傳說並不充滿神話色彩,而是貼近生活,有壹定的現實意義,但即使是傳說,也還是與事實不符。由於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殷墓中發掘的青銅筷子要早於殷末的紂王時代,所以很明顯筷子不是紂王或妲己發明的,而應該是更早時期的產物。
還有壹種說法是大禹發明了筷子:在抗洪時期,為了節省時間,大禹總是用樹枝和細竹竿從沸騰的鍋裏撈出食物,以騰出時間來處理緊急事務。久而久之,大禹熟練地學會了用細棍盛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不辣不膩,紛紛效仿,就這樣逐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了最初使用筷子的過程,比姜子牙和妲己中制作筷子的傳說更加簡單真實,讓人更願意相信這是真實的情況。
應該說,其實筷子和筷子的誕生,應該是祖先們的集體智慧,而不是壹個人的功勞。推動筷子誕生最重要的契機應該是熟食是熱的。在古代,因為沒有金屬器皿,又因為動物的骨頭太短太脆,不容易加工,所以祖先就挑細的竹子和樹枝來做熟食。在荒野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和草洞裏,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木和竹竿。正因為如此,先民們在烘烤時撥弄棍棒和細竹,吃熱食時舀起,煮玉米和小米時攪拌,才逐漸出現筷子的雛形。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狀來看,它仍然具有原始竹棍的特征,即使經過三年的發展,它的原始性也沒有改變。
今天說到筷子,大家肯定不同意。這不就是我們每天吃的工具嗎?但是不要小看這雙筷子。它的制作工藝不僅要經過漂白、風幹、拋光、印花等30多道復雜工序,而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曾說:“現在各地都流行這個節日和那個節日,我認為最受群眾歡迎的是‘筷子文化節’。”可能我們壹時還不能完全理解霍老師的用意,筷子也值得舉辦節日?看了有關筷子的古籍,漸漸明白了霍先生倡議舉辦筷子節的初衷。文化是壹種實力,筷子文化也是。他這樣說是希望推廣中國的筷子文化。
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筷子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飲食用具。中國人可以自由使用兩只小筷子,從小按照父母的指示學習使用筷子,而外國人只能“望筷興嘆”,掌握使用筷子的要領極其困難。為了讓子女紮根中華民族,許多定居外國的華僑除了中秋節吃月亮、端午節包粽子、除夕吃團圓飯之外,還要求家人會用筷子。這無疑是堅持筷子文化,熱愛中國文化的表現。
我在研究筷子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筷子在中國的經典著作中也是“光彩照人”的:《紅樓夢》第四十回“石太君在金鴛鴦三義齒訂二宴大觀園”中,壹雙原本用於大宴的老式四面象牙鑲金筷子,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說可以測試菜能不能用。三國演義裏曹操煮酒論英雄,我聽曹操說了幾句天下英雄的話,讓劉備覺得驚訝的筷子掉在了地上。這壹幕也讓人看得很緊張。似乎在文學作品中,筷子作為道具,也能把人物的特點和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現代對筷子的科學研究也很有意思。不要小看壹雙簡單小巧的筷子。作為壹種餐具,它不僅具有夾、戳、挑、刮、捏、散等多種功能,而且在用筷子吃飯時,還會影響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50多塊肌肉,從而刺激神經系統的內部活動,幫助人們行動和思維敏捷。沒想到筷子還有保健的功能,讓我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發明的偉大!所以人類選擇筷子吃飯是最好的方式。中國發明和使用筷子是人類文明史上值得驕傲和欽佩的科學發明。
筷子,中國特有的存在,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但從齊文化發展至今,筷子並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逐漸演變為實用與文化的結合體。如今,融入了3000年文明史的筷子正逐漸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最佳旅遊產品,其文化內涵也隨之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