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贊也叫說唱。廣東的地方戲音樂應該是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榕樹、粵語為主,因為是根據粵語的語言特點作曲的。廣東的說唱式唱腔和歌詞在平仄字和上下句的基礎上,必須分成上下兩組,因為粵語分陰陽,和北方語言不同,發音差別很大。
粵劇唱腔的基本特點是板腔,即梆子和黃兒,俗稱“梆黃”,類似京劇的“皮黃”。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劇種,即南路有“黃兒”唱,北路有“梆子”唱。
板腔唱法、贊美歌唱法和曲牌唱法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板腔唱法和贊美歌唱法沒有固定的旋律,旋律是由歌詞的發音決定的,所以即使都是“柔板”或“中板”,也可以因為歌詞不同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而曲牌戲的唱腔是先以音樂的旋律為基礎,再填入歌詞,其中骨幹音是不能修改的。所以,無論幾千首曲牌相同的歌曲,即使歌詞不同,其分布的音調也必須相同,否則壹首小曲就會被填得不壹樣。
粵劇“梆梆”雖然有不同的形式和模式,但主要有兩種形式(當然,粵劇的有序中板、西皮、愛譚等壹些新創造的形式是特例),即舊形式和新形式。
舊曲式是指從七句發展到跨句的不同板塊,其特點是按照現代詩歌的平仄格律分為上下兩種句式。剛開始是七句滾,後來發展到七句中板,再發展到跨句中板,再發展到跨句柔板,再發展到七句柔板。
七言句展開成十字句的方法是,在第壹個字和第三個字前加壹個與第二、第四個字平齊的字,在第五個字前加壹個字,即形成十字句。比如:《金鉤銀餌釣寒江》——小小池唱慢板的《西樓壹夢》。
這首歌可以唱成《快點》,也可以改成慢板或十字句慢板,修改為:“釣金鉤,拋銀餌,獨釣,寒江。”
同樣,有些交叉句的中板也可以反過來,比如“妳要偷籬花,憶堤柳,我來給妳說往事,令人心酸。”——《再世紅梅記》
十字句正文如下:“籬花,畔柳,往事,悲。”——《再世紅梅記》
再回到那七個字——“籬柳間事悲”也可以慢板唱。早期粵劇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小提琴、月琴、小迪、三弦、鑼和鈸,音調相對簡單。清代粵劇解禁後,增加了梆子。
進入成熟期後,粵劇使用的樂器有40多種,大致可分為四類:管樂器、彈撥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有古箏、琵琶、蝴蝶琴;鑼鼓有魚板、沙鼓、雙皮鼓/梆子鼓、鐃鈸、羅京、鉤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鈸、大鼓。粵劇改革後,采用了許多西方樂器,如薩克斯、小提琴等,使音樂效果更加完美。
梆子屬於竹制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音高。北方叫“梆子”,南方叫“南梆子”,也叫“方梆子”。北方戲曲用的梆子是實心的,簡稱“梆子”。南方梆子分為大、中、小三種,由長方形空心木塊制成。演奏時,掛在支架上,用鼓棒演奏。因為可以連續快速的擊音,所以很容易營造出熱烈緊張的氣氛。因為梆子是用來打拍子的,所以產生了“梆子腔”。梆子戲,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源於陜西、山西、甘肅,17世紀初(清初)慢慢傳到廣東。梆子腔分為頭板、慢板、中板、滾花板、嘆板、剎板。
木魚也屬於竹制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音高。形似魚頭,中間鏤空成* * *唱盒,正面長魚嘴,手持小木槌發聲。木魚最初是佛教樂器,也是宗教音樂的伴奏樂器,後來逐漸被民間器樂采用。木魚音色中空,發音短促,活潑好動。常起伴奏作用,數白橄欖時用作拍子。業內稱樂隊或樂手為棚面,鑼鼓的領頭人是掌板。坐在舞臺的左邊。棚面要熟悉鑼鼓,給觀眾營造氣氛。比如:唱壹槌,收挖壹槌,收挖三槌,詩白鑼鼓,白蘭花鑼鼓,閃錘,淩厲風,撥浪鼓。
早期的棚分為十手:笛、三弦笛、鈸(夜)、鼓(夜)、鑼(夜)、鼓(日)/輔鼓(日)。後來吸收了其他地方戲,增加了短管、長管、京胡、揚琴。薛覺先率先引進西方樂器,甚至創建了“西方音樂系”。民間樂器包括婆羅門啞鈴、木雪、溫德廉、吉他、性別歧視風格和班祖。粵劇的樂譜叫宮池記譜法,是粵劇的傳統記譜法。與其他地方使用的劇種類似,都使用了賀、史、乙、商、遲、貢、反調、六等代表性唱腔中的音樂。曲牌壹般指曲牌體系之外的說唱、板型曲牌名稱。粵劇唱腔分為兩個體系,壹個是板腔體系,壹個是曲牌體系。主要分為品牌,主要和次要。曲調有固定的旋律,包括:《印稿》、《銀泰》、《罵余浪》、《秋江送別》、《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