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論文是為了學術交流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對寫論文很苦惱。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紅樓夢與飲食文化的論文。歡迎閱讀。我希望妳會喜歡它。
名著《紅樓夢》中包含了大量關於“吃”的精妙描寫。從第壹次到第八十次,以名為目的的宴請近70次,約占總數的85%。其中,以宴席為重點的場景見目錄:“慶生,寧府家宴”,“郭蓉府歸省慶元宵”,“石太君大觀園兩宴”,“郭蓉府元宵宴”,“首義鴻群芳宴”,“開夜宴異征悲音”。
《紅樓夢》畢竟是文學作品,對食物的描寫,除了對茄子的細膩描寫,大多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或推動情節。《紅樓夢》通過書中的主要人物王熙鳳詳細描述了“茄子”的整個制作過程,從材料、方法到保存,只為寫菜而寫菜,讓很多人不解。
第四十壹回,賈母在郭蓉府設宴款待劉姥姥。面對滿桌的美食,賈母決定讓王熙鳳給劉姥姥餵點“茄子”。劉姥姥吃了以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吃的是茄子。後來得到大家肯定的回答後,劉姥姥又咬了壹口,細細咀嚼了半天。她笑著說:“雖然有點茄子的味道,但不像茄子。告訴我怎麽做,我就做。”馮笑著說:“這並不難。妳把新鮮的茄子去皮,只要把肉洗幹凈,切成碎指甲,用雞油炒壹下,然後把香菌雞胸肉,新筍,香菇,五香幹果,各種幹果切成指甲,用雞湯煨壹下,把香油收起來,用壞油拌壹下,封在瓷缸裏,想吃的時候拿出來,用抄好的雞爪。鳳姐描述的這道小菜,著實把村裏的劉姥姥嚇了壹跳,說:“有十幾只雞來配,奇怪。"
“貓頭鷹”是江浙方言。在浙江舟山群島,漁民稱魚幹為“魚魚”。寧波地區的菜叫“瓜”。瓜和茄子都是塊狀蔬菜,“茄子”可能是從瓜演變到浙江附近的金陵,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裏寫了這道菜。“茄子”是不是真菜,尚無定論。但這道菜被列入“紅樓宴”的菜單,確實有人按照王熙鳳教的做了壹道“茄子”,但根本不是這個味道。著名紅學家周先生認為:“《紅樓夢》的飲食不在於摹仿貓而畫虎——畫也難;只是為了了解它的本質,也就是中國烹飪的哲學和美學。”“茄子”的配料是最常見的食物。通過精致的搭配與調和,以及器皿的收納與巧妙加工,成為賈府所能得到的“最高食譜”,也隱藏著中國最高食譜的秘密。
中國飲食文化的秘密之壹;
最高配方裏的所有食材都不稀罕,既不是龍肝鳳髓也不是熊掌猩紅唇,只是最普通不尋常的東西。這些極其普通的食材,因為在調味和做法上用盡了思想和智慧、手段和技巧,變成了上品甚至極品美食。中國飲食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最普通的食材做成最不尋常的美食。雖然食譜“茄子”是最好的食物,但所有的配料都極其普通,甚至連命名的“茄子”也是最“便宜”的食物。茄子的“底子”是窮人也能吃得起,吃得起。然而,“茄子”是最多樣的。窮人可以通過加鹽和水煮來吃,只能滿足胃的需要。這樣做出來的茄子不好吃,甚至難以下咽;有錢人煮茄子的時候,加點油和調料,味道會提升很多,但最後不是最好的;茄子作為富貴家(賈府)的極品菜,在此基礎上加工得更加考究別致,從而成為極品菜。
這種神秘感也是中國人獨特的平等觀的體現。中國古代社會是壹個等級社會。人們由於家庭出身、先天條件和成長環境,註定了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中國的倫理設計了那麽多“不平等”,但也設計了壹條終極的平等之路,那就是人格的平等。人格平等是指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道德上的好人。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多次體現了這種“人格平等”的思想。最明顯的是,整個賈家的興旺,是建立在壹個仆人的忠義救星之上的。寧國府的焦大“從小跟隨曾祖父三四次,把曾祖父從死人堆裏抱出來,得了性命我餓了,但我偷了東西給我的主人吃;兩天沒水喝,弄了半碗水給主人喝,他自己淹死了。“可以說,正是由於焦大壹個人的努力,他救了太爺,然後整個賈家變得繁榮昌盛。曹雪芹的設計也是他人格平等思想的體現。
從“茄子”看《紅樓夢》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二個謎團;
每壹種普通的配料都參與了美食的生產,並獲得了實體的地位。在制作茄子的過程中,每壹種卑微而普通的食材都參與了制作過程,比如茄子、香蕈、新筍、蘑菇、五香爛果、各種幹果等等。在“茄子”裏,每壹種食材都是平等的,只要精心制作,每壹道不起眼的普通菜都可以變成精致細膩的菜肴。雖然此時每個個體都淹沒了自己,只是以整體的方式呈現,但通過實踐達到完美的主動性和責任是平等的。所以,劉奶奶嘗“茄子”時說:“雖然聞起來有點茄子的味道,但就是不像茄子。”劉姥姥作為壹個睿智的村婦,雖然她對這道美食的評價是庸俗膚淺的,但曹雪芹是想從劉姥姥這個普通的農村老婦人的口中說出中國美食的典型特征。所謂菜系最好,就是不同的食材,同時* *存在,互相調節,達到整體的和諧。整個美味是由很多單獨的食材組成,有葷素搭配,有蘑菇,有豆制品和幹果,有雞湯,有香油,有地溝油。最後,“茄子不像茄子”,每個單項都有涉及。
當然,《紅樓夢》飲食文化中的“和”不僅僅指各種食材在味道上的搭配,還指菜肴之間的色彩搭配。比如寶玉生日那天,劉家百忙之中做了壹頓午飯。當春燕來打開飯盒時,他看到“壹碗蝦球雞皮湯,壹碗酒蒸鴨,壹碗胭脂鵝脯,壹碟四奶油松瓢卷和壹碗熱騰騰的綠色香米”。粉色的蝦球湯,紅色的胭脂鵝胸肉,白色的清蒸鴨,黃色的奶油酥,藍色的梗飯,只是壹幅獨特的油畫。
“和諧”是中國人的倫理思維,是先賢對政治秩序和理想生活的最高追求。中國的和諧思想理論構建得很好,照顧到日常生活,滲透到每壹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中國的飲食不僅有完美的物質形態,還建構了崇高的精神形態,可以用壹個字“和”來概括。在某種程度上,食物啟發了思想家,古代思想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和諧的哲學。中國飲食中的“和”與西方飲食中的“分”相對應。中餐講究五味、火候、時間的和諧,體現了中國農業社會慢文化的主要特征。但是,西方的三明治是簡單疊加的。通過“三明治”,面包、雞塊和火腿“形成”了壹個漢堡,但原有食材的味道並沒有改變:面包還是面包,雞塊還是雞塊,火腿還是火腿,三明治是典型的原子組合。
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秘密;
不僅要註重菜品的內容,更要註重其形式,將最世俗的飲食與高雅的審美融為壹體。特別註意《茄子》中對形狀的要求:要求茄子切成碎釘,而且這些碎釘不能呈松散狀態,要求“用雞油炸”。造型上也講究搭配,壹塊塊的,壹塊塊的,切丁的,切絲的。所以說“雞胸肉裏夾雜著香菌、新筍、香菇、五香幹果、各種顏色的幹果”這個“形”不僅僅是形,還有各種食材的形。比如所有的指甲都要拌香油,吃的時候拿出來,拌雞爪。在《茄子》中,只提到了用來封“茄子”的瓷缸,這是制作“茄子”必不可少的器皿。雖然沒有提到盛“茄子”的器皿,但賈母喜歡的如此復雜精致的盛菜器皿,只能留給讀者去想象了。反倒是第三十五回,賈寶玉被父親打了。賈母和王夫人都很苦惱,問他們想吃什麽。寶玉提出要吃荷葉湯。荷葉湯也是賈元春貴妃回鄉時吃的壹道湯。荷葉湯的制作相當復雜。要用銀器把米粉的“湯模”做成各種形狀,放在小盒子裏。* * *四對,“都是壹尺多長,壹寸見方,上面刻著豆、菊、梅、荷花、菱角。* * *.就連壹向博學的薛姨媽也說:“妳們家都絕望了,吃壹碗湯還是這個樣子。“就劇情本身而言,真的很好吃。在這裏,曹雪芹寫的是對炊具無盡的關註。
“道”與“氣”之爭壹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爭論。不僅儒釋道各有主張,儒家內部也有不同的主張。《易經》中說:“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唐代孔在《周易正義》中提出“道先於器”:道是無體之名,形是質之名。朱把道與器的關系轉化為管物的關系,提出“脫離了塑造者,塑造者的本體就是道;從形狀上來說,稱之為器。”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傅之提出了“治器顯道”。中國飲食文化不得不參與“道”、“器”、“形”之爭。人對食物的判斷既有相同的口味判斷,也有強烈的個體差異。所以,美妙的飲食是道先於有形之物的領域。器皿本來指的是菜,“菜也是用來吃飯的”。飲食器具的工具化是文明的重要特征,這與明道傳統的“藏器用器”觀念的形成有直接關系。而中國的烹飪非常講究形式的呈現,孔子有句話叫“食不厭精,食不厭細”。《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很好地闡述了道、器、形的關系,為道器之爭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