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壹個歷史範疇。雖然不同時代愛國主義的內容不同,但它們是壹脈相承的,並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古代,愛國主義主要集中在反對外族的壓迫和侵略,忠於君主,解除民族的苦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愛國主義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即反對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使愛國主義升華到了更高的層次。
壹部中國近代史,壹方面記錄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結合,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記錄了中國人民的辛酸血淚和災難深重;另壹方面,它記錄了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和生存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以及他們為救國救民而尋求真理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歷經磨難,屢戰屢敗,在沈思中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如果把救亡圖存比作中國近代史的主旋律,那麽苦難、鬥爭、追求就是這壹主旋律的交響曲,這壹交響曲奏響了悲壯的近代愛國主義樂章。
中國近代史是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苦難史、抗戰史、探索史為三條主線,既能把握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又能了解國情,充分展示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突出愛國主題。
壹個
近代深厚的愛國主義來自於國恥激起的義憤。苦難的歷史主要表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人民的殘酷軍事侵略、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軍事征服和不平等條約。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五次大規模武裝侵略,即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清政府在歷次戰爭中慘敗,列強迫使清政府支付戰爭賠款共計654.38+0.26億兩白銀。通過戰爭,制服了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使外國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合法化、永久化。據統計,近代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700多個不平等條約。結果,中國對領土、海關、司法和領海的主權嚴重喪失。不平等條約就像壹副枷鎖,戴在中國人民的頭上。
政治奴役和主權喪失。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人民的政治奴役是多方面的。他們奪取中國的領土,建立租界,劃分勢力範圍,幹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近代以來,列強在中國占領了1.5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在15個城市開了34個租界。19年底,在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中國的重要軍港和優秀港口被強行租借,大部分省份被劃定為列強的勢力範圍。此外,資本主義列強還通過領事裁判權、海關管理、對外談判等手段操縱中國內政外交,更為極端。
經濟掠奪與弱國和窮人。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征服和政治奴役的最終目的和動機是最大限度地掠奪中國人民。19世紀,列強通過商品出口和殖民貿易的不平等交換掠奪經濟,利用協定關稅權、海關管理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免除關稅、中國沿海和內河航運權等壹系列經濟特權,高價出售商品,低價掠奪原料,掠奪中國白銀500-600億兩。與此同時,商品出口伴隨著走私毒品、掠奪華工的卑劣活動。從1800到1927,中國的財富284億銀元都是從鴉片販運中掠奪來的。同期,超過654.38+00萬中國人被“豬交易”和中國合同工販賣。從19年底開始,列強在中國大力開銀行,修鐵路,開礦,投資辦廠,用資本輸出掠奪中國。到1900,外商投資工廠933家,新設外資企業90家1901到1911。到1911年,外國直接和間接控制的中國鐵路,共9000公裏,占中國鐵路裏程的93.1%。有34個礦,全國十幾個省區的主力礦都被占了。到1913,外資銀行在中國開設了21家,分支機構101家,控制和壟斷了中國金融業。與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相比,列強更直接地利用了中國廉價的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利潤。列寧分析說,資本輸出的剝削程度是“從壹頭牛身上剝兩張皮”。
近百年來,列強用暴力、非暴力、非法和“合法”的手段從中國掠奪白銀,共計6543.8+0000億兩。在資本主義列強的浩劫下,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中國喪失了主權,山河破碎;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留下的是弱國窮民,經濟落後,人民貧困。這是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血淋淋的畫面。
中國近代史是壹部催人淚下的慘痛歷史。講授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侵略、壓迫和屈辱的觸目驚心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入侵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銘記近百年來國恥國辱的慘痛教訓,激發愛國熱情和革命精神。
二
中國近代史是另壹部抗戰史。鴉片戰爭的聲音,喚醒了中華民族在充滿列強的世界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民族意識,極大地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號召人們挺身而出,為救國而戰。在民族鬥爭路線中,有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抵抗。
地主階級的反抗。近代反侵略的序幕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抵抗派拉開的。鴉片戰爭期間,欽差大臣林則徐決心禁煙抗敵。海軍提督關天培,身經百戰,義無反顧;兩江總督於謙浴血奮戰,以死報國。還有沙角堡副都督陳連生父子,定海總督葛,江南提督陳化成,鎮江副都督海陵。他們都英勇對敵,臨危不懼,壯烈犧牲。忠誠的反對派,愛國的戰士,在英國侵略者操練的每壹個地方都遇到了。壹位侵略者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中國的官兵“為每壹寸土地而戰,所以每壹個角落、每壹個炮孔都被短兵攻占”。林則徐說:“國家若自私,則生或死。是否因禍得福而避之?”
“誌”和“浴血奮戰以求收復”,可以表達地主階級抵抗黨對祖國的赤誠和反侵略的戰鬥精神。鴉片戰爭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邊境危機中的左:中法戰爭中的馮子材、劉永福、劉銘傳:甲午戰爭中的劉、鄧世昌、丁,都是地主階級的愛國將領。正是他們帶領愛國將士抗擊敵人,阻止了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成為阻止中國殖民的主力軍。
農民階級的鬥爭。在近代中國,農民階級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反抗。1841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是近代農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第壹次自發鬥爭,表現了農民階級反抗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的堅強決心和英雄氣概。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農民階級擔負起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任。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舊式農民鬥爭的頂峰,沈重打擊了國內外反動勢力。19年底,為挽救中華民族於亡國滅種的危機,農民階級高舉“剿除外族”的大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面對窮兇極惡的帝國主義,義和團奮起反抗,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精神強大”,“所以所謂分治不成立”。由於義和團的頑強鬥爭,阻止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分裂。雖然農民階級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但卻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勢力鬥爭的主力軍。
民族資產階級的鬥爭。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還在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資產階級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他們叫囂著救亡圖存,從改革清政府開始,試圖抵禦外侮,掀起了壹場改革運動。戊戌六君子的血,讓資產階級放棄了改良主義的幻想。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開始了真正的民主革命,通過武裝鬥爭鏟除了封建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發展了現代經濟,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與列強進行了鬥爭。1911年,進行了壹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近代歷史上,地主階級反抗,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組成了全民族的愛國軍隊,來救國圖存。這支軍隊與資本主義列強進行了壹次又壹次英勇頑強的鬥爭。雖然這些鬥爭大多失敗了,但是人民的鮮血沒有白流,壹次次的鬥爭使中華民族渡過了壹次又壹次的危機。壹個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英勇鬥爭使帝國主義不可能毀滅中國。如果說現代愛國主義集中體現在“救亡圖存”上,那麽當代愛國主義則集中體現在“振興中華”上,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三
中國近代史仍然是壹部探索史。在愛國救國的主題下,全民救國的鬥爭和有誌之士對救國救民道路的探索並存。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資本主義列強對落後民族的狂愛征服,是兩個社會兩種文化的激烈沖突。人們震驚了,看清了兩個事實:壹個是清政府的極度腐敗和武器的落後,壹個是英艦的強大。這時地主階級的反抗變成了改革派,主張廢除壞政治,增強國家抵禦侵略的能力。林則徐的《四國記》、魏源的《海圖誌》和姚穎的《康之行》表明他們想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其中,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對強國抵禦侵略之路的大膽探索。
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和農民起義的沖擊,使洋務派在地主階級中分裂。為了抵禦外侮,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旨”為宗旨,倡導並主持了以學習西方軍事技能為中心,以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將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洋務運動成為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開端。但是洋務派本身的封建主義扼殺了洋務運動的活力,洋務運動30多年並沒有真正達到自己要求富裕的目的。
農民階級也探索過自身的解放,但無法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天朝天目制的平均平等思想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只能是救國救民道路探索中的悲劇。值得註意的是,太平天國後期平臺洪仁Gā n @ ②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計劃,是近代中國第壹個在政治制度方面提出向西方求實的先進人物。
甲午戰爭後,在深重的民族危機的強烈刺激下,資產階級提出“報效國家,只有改革,只有改革,只有向外國學習”,傳播西方政治學和自然科學,掀起了近代史上第壹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勇敢地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提出了實行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社會改革方案。這壹改革方案被打破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對救國救民道路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和建立資產階級、國家的社會改革方案,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最高成就。民族資產階級在三民主義的旗幟下,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承擔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進行了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國家。
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凱篡奪,資產階級* * *和平計劃沒有奏效。1917、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處於猶豫狀態的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完成了向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轉變。在他們的倡導下,中國* * *制片人黨成立了。從此,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引下,中國* * *生產者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使中華民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走上了社會正義的光明大道。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
四
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突出近代愛國主義主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
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中國近代史,是不可替代的。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多事之秋。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壹方面,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華民族為贏得民族獨立進行了殊死的鬥爭;另壹方面,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進行了大膽、勇敢和深刻的探索,以爭取社會的民主和進步。在沈沒論中崛起的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愛國力量得到充分體現,愛國精神得到充分發揚。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存下來的強大精神支柱。所以,現代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華。
中國近代史的確是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替代的教材。
貫穿中國近代史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典型的。在近代歷史上,不同階級的人們開展了壹系列愛國救亡的重要實踐活動,如太平天國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湧現出壹大批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業績。血戰沙場、勇於奉獻的愛國軍人;有以光復新疆、回國為目的“闖關”的民族英雄;有孜孜不倦探索救國方略的思想家;有孜孜不倦、東奔西跑的宣傳員;有視死如歸、溫德爾·迪金森刑場的改革者;有赴湯蹈火的革命者,威武不屈;用理智和智慧戰鬥的外交官;也有不懼困難和風險,發展民族工業的實業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對中國近代史有著深遠的影響。愛國事件和英雄事跡生動、感人、具體、典型,能極大地激發人們的當代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中國近代史,具有普遍性。昨天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它既不是高深莫測、高不可攀的哲學,也不是空洞無味的說教,而是我們的先輩實實在在走過的足跡,深深地印在中華大地上。無論是什麽階級、文化水平、民族、宗教信仰、黨派人士,都能接受昨天的歷史,心理* * *健全。因此,基於中國近代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普遍性,能夠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通過中國近代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現實的。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史的必然選擇。繼承和發揚現代愛國主義傳統,說到底就是熱愛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在本質上是壹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當代愛國主義的主題。所謂中國特色,就是尊重中國的歷史選擇,尊重中國的國情。當代愛國主義是對現代愛國主義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因此,在中國開展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對於高舉當代愛國主義旗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