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希望今天的人能認識到這三部中國古典文學的價值:《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
昨晚,鬧了很久的新電視劇《三國演義》在安徽衛視播出。後來安徽衛視還安排了壹批電視人來八卦這部新電視劇《三國演義》。
雖然新版《三國演義》導演壹再強調,這個新版《三國演義》是“整容不修飾”,也就是說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並不打算改變原著“尊劉鄙夷曹”的價值觀。
他們不打算為曹操翻案。他們只是改變了人物的描寫,還曹操本來的才華。新版《三國演義》雖然只播出了前兩集,但凡是還有點文學素養的人,都通過第壹集和第二集看清楚了新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價值傾向。即該劇顛覆了《三國演義》原著,實際上改變了中國經典《三國演義》中“尊蜀漢,貶曹魏”的價值觀。
不知新版《三國演義》的編導們是否知道,在自然科學技術的機械技術中,有壹個理論上的“三點定位”法則和壹個實用的“兩點定位”法則?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歷史和文學作品,其中理論上的“三點定位”和實踐上的“兩點定位”規則也得到充分的表達。那麽,什麽是“三點或兩點定位法則”?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看,壹個物體的運動及其時空位置往往是由三維世界中的X、Y、Z三個坐標決定的。所以在三維世界中,只要定位了X、Y、Z三個軸坐標位置,物體就會相對靜止。在平面世界中,因為平面世界是X和Y兩個坐標系,在平面世界中,只需要東西南北兩個點就可以定位物體的靜態位置。
相比之下,在人文社科領域,尤其是文學領域,也有壹個“三點定位”法則,就是我們常說的“動機、語言、行動”三個人文坐標。這門人文學科的“動機、語言、行動”三點定向原理,早在孔子的春秋時期就被中國古人發現了。比如孔子說:“孔子說,
父親在那裏,看著他的野心;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謂孝順;聽妳說的,信妳做的;今天,我是壹個男人,我聽他的話,看他的行動。”(見《論語》)
孔子這裏說的是“意誌、言行”,這是人文領域的“動機、語言、行動”三點定位法則。
那麽,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經典《三國演義》和新電視劇《三國演義》分別是如何定位曹操的。經典《三國演義》第四集是這樣描述曹操殺死呂伯奢壹家的,說:“在宮中坐了許久,忽然聽到磨刀的聲音。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吾當竊聽之。“他們潛入草堂後,聽人說:“綁了打死了怎麽辦?”曹操說,“是的!如果妳不先做,妳就會被抓住。”然後拔劍直入皇宮,男女皆殺,壹連殺了八個人。我在廚房下面找了找,但是我發現了壹頭被綁著要殺的豬。宮裏說:“孟德想得真周到,誤殺了壹個好人!“出了村子,上馬。不出兩裏,只見博舍驢鞍上掛著兩瓶酒,馱著蔬果,叫道:“親愛的侄兒,妳的使臣,妳為何而去?”曹操說,“死刑犯不敢久留。”波蘿說,“我已經付錢讓我的家人宰了壹頭豬。妳為什麽討厭壹個晚上,我親愛的侄子?請快點轉車。“去他媽的,騎馬就是了。走了幾步,他拔劍回來了。”這個人是誰?“他叫博佳。博世回頭時,曹操揮劍砍在博世的驢下。宮裏大驚,說:“我只是漏了耳朵。現在是什麽?曹操說:“當博施回到家時,他發現自己殺了許多人。他會停下來嗎?如果妳帶領群眾去追,妳就有麻煩了。"宮裏說,"明知故犯,大逆不道!"曹操說:"我寧願教我對全世界忘恩負義,也不願教全世界對我忘恩負義。”陳宮沈默了。那天晚上,在幾英裏外,在月亮的中間,我敲開了客棧的門。餵完馬,曹操先睡。陳宮想:“我會稱曹操為好人,和他壹起棄官;原來是個狼心狗肺的男人!如果妳今天就離開,那將是壹個後患。”他想拔劍殺死曹操。正是:壹個惡毒的小人,曹卓本來就是路人。”
從上述《三國演義》原著中對曹操和陳宮殺人故事的描述可以看出,曹操是第壹個疑神疑鬼,殺人有動機的,曹操是第壹個說要先下手為強的。雖然曹操和陳宮做了同樣的事情,陳宮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但是曹操卻因為抱著“寧教我負,不教眾人負”的人生價值觀而濫殺無辜。這樣看來,《三國演義》原著壹開始就已經定位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以及昨晚播出的新電視劇《三國演義》是如何表達上述故事,表達電視劇導演的價值觀的?《三國演義》第二集後半段,最先起疑的是陳宮。他叫醒了正在熟睡的曹操。然後,陳宮把自己的懷疑散布給曹操,讓曹操和陳宮壹起殺人。這壹改變,徹底改變了《三國演義》原著中曹操的三分定位原則,仿佛陳宮有了濫殺無辜的動機,說出了應該先發制人的語言。所以我不打算再看這部劇了,因為它的導演明顯改變了中國經典《三國演義》的價值取向,我知道後面幾十集是什麽樣的價值觀和表現模式。
人們應該重新認識中國三大經典作品的文學價值!作者認為,在當今人類世界,歷史戰爭文學的巔峰之作屬於《三國演義》;人生倫理愛情文學的巔峰之作是《紅樓夢》;《西遊記》是奇書的巔峰之作。這三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哲學、倫理、人文等價值內涵,大概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認為,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人類文學很難超越這三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
我們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眾所周知,中西傳統文學都有自己的壹套,也就是自己傳統的、相對固定的文學表達程序。中國傳統文學的設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豪傑”;相比之下,西方傳統文學的封面是“男女之愛,血腥戰爭,正義戰勝邪惡”。
歷史和歷史文學都傳播和表達道德和倫理價值,這是中國古人所熟知的。例如,西漢歷史學家楊雄壹針見血地指出:“請問,古代。說“鼓為道義,以仁義收之,屍血刃盡。”(見法眼)
唐代著名歷史學家劉知幾也贊同楊雄對史學作用的判斷。他說:“舍外揚善,也是《春秋》之義。”(見石頭)
眾所周知,在現實世界中,人們需要壹個標準來批判壹切。如果沒有規則,就不會有方圓。那麽,中國古人判斷歷史、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善惡標準是什麽呢?說白了,就是“和;健康”這兩個字!即無論妳是什麽歷史人物,無論妳的動機、語言和行為是什麽,只要妳違背了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和平、幸福和生存發展這兩條原則,那麽妳就是“反動的”,因為自然天道的本質就是萬物和諧相處。
那麽,在人類社會中,誰是上述“和”的最維護者;“健康”的原則呢?當然是普通人!普通人天生熱愛和平幸福的生活,世界上沒有壹個真正的普通人會喜歡為了權力和利益的戰爭和意識形態鬥爭!所以,早在西漢時期,歷史學家楊雄就打破了人類歷史上的是非原則,說“人人”。說:‘富貴而生。’塞吉?說,‘義。壹個“聖人”?說,‘上帝。觀聖賢,則見眾人;看聖人,就會看到聖人;妳看天地,就會看到聖人。世間有三善:眾人善其自從,聖賢善其身,聖人善其師。天下有三種檢:人用家檢,聖賢用國檢,聖人用世檢。”(見《法眼》)
西漢歷史學家楊雄認為,聖人與常人的價值觀是壹致的,都主張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世界的繁榮、和平、幸福。相比之下,那些“聖賢”,也就是屬於自己小利益集團的文人,往往把歷史的社會和人民當作自己所服務的“國家(即國家和利益集團)”和“義”。
那麽,中國的經典《三國演義》是壹種怎樣的價值觀呢?作者羅貫中雖然是在描寫戰爭歷史和三國演義,但他壹直在歌頌和平、幸福和人民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堅決反對奸詐和霸權。無論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還是民間口述歷史傳說中的曹操,他真的是壹個主張軍事征服的霸權人物,而不是壹個主張和平發展、協商的歷史人物。這也是為什麽曹操在元代以來的中國戲劇舞臺上被刻畫成壹個白臉奸夫。
中國的三大經典作品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告訴人們驚心動魄的歷史戰爭文學故事。比如羅貫中,如果他沒有事先對中國文化的正統性和中國的歷史進行透徹的研究,就不可能寫出《三國演義》。同樣,吳承恩如果沒有對中國道家、佛家修真的內涵和中國西部的自然地理、民風民俗的深入研究,也不可能有《西遊記》。同樣的道理,如果曹雪芹沒有深入研究中國的儒釋道,特別是中國的道教和佛教的時空理論實踐和中國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哪裏能寫出《紅樓夢》?
中國的文學就是這樣的典範。淺薄的故事是街頭巷尾的道聽途說的故事,深刻的是中國哲學、藝術、人文的綜合作品。說白了,文學就像飲食,有小吃,有大餐,有滿桌酒席。有蒼蠅餐廳,也有富麗堂皇的餐廳。搞文學很容易。任何喜歡長篇大論的人都可以自己做。但要想達到文學的巔峰,作者必須是哲學家、思想家、歷史學家、藝術家、民俗學家等綜合性人物。
說白了,文人學者就像開菜店、米店、修樓房;雖然學者可以開壹個非常豐富的學術殿堂,但學者說到底是在賣原材料,還是在建造精神文化大廈。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所有學術著作中的精神文化建築只有兩個,壹個是《易經》,壹個是《太玄》。其他人文學術著作,不能說是精神文化建築。在文學領域,也可以開各種小吃店,但要建壹些像《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之類的。
高峰工作就像開中餐館!
其實作者壹直認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需要讀太多的書。妳只需要懂六書,易經,太玄,漢書,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然後,妳可以背上背包,走大半個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西部。夠了!可惜,從古至今,沒人敢說自己懂這六經,也沒人敢說自己已經走過了中國的西部。
二、《三國演義》為什麽“尊蜀漢貶曹魏”?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對歷史的信仰和歷史文獻不是壹回事。但是,由於文學和歷史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和歷史文學往往會混淆視聽,很多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歷史文學當成歷史故事本身。就這樣,有人要為“白臉曹操”翻案了。其實曹操是什麽樣的?
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三國誌》作為依據,但文學作品中的《三國演義》主要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價值觀。這個問題需要現代人區分清楚。
中國經典的《三國演義》有壹個明確的“尊蜀漢貶曹魏”的價值觀,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麽《三國演義》會有“尊蜀漢貶曹魏”的價值觀吧!這個問題沒那麽簡單!意思很古老很深刻!
任何壹部偉大的作品都必然與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心態有直接關系,《三國演義》也是如此。羅貫中(生卒約1300——約1400)是《三國演義》,寫於元末明初。在這個歷史時期,不僅天下大亂,而且因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歧視漢人,歧視漢文化,那麽羅貫中生活的中國如何捍衛漢文明的文化正統?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是壹部尋根和歌頌中國漢文明文化正統的書。對於現代人來說,了解《三國演義》的這個歷史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羅貫中據說是山西人,也有人說他是江浙人。根據羅氏家譜和羅氏墓碑的記載,他的祖先是四川成都人。其實羅貫中是哪裏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歷史價值,幾乎是朱的流派中許多思想的翻版。也就是說,如果今天的人沒有讀過齋藤優子流派,妳很難理解為什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具有“尊蜀漢,貶曹魏”的歷史價值和思想價值!
由於流派中對歷史人事和三國的評論較多,下面,筆者選擇壹段話來說明南宋朱和學生關於中國文明與文化的正統性的討論:
問:“‘道統’之論,自漢唐等三代以來,已非純道統,乃變中之正;比如秦、西晉、隋,統壹的人不正直;比如妳在東晉,妳就對了,不統壹。”嶽:"何必談土地!只有天下壹家,諸侯在獄中的官司全部退回,這才是正統。是是非非,隨他去了。我們怎麽能談論它呢?開始沒有正統,後面那個才是正統的開始;正統來自於開始,而不是結束,這是超越正統的。比如正統,直到秦初始皇帝與天下合而為壹,才得以實現。晉初不正統,太康以後才正統。隋初無正統,陳滅後才有正統。如果現在的王朝去了太宗,並入太原,那就是正統了。也有不統壹的時候:比如三國、南北、五代,天下分裂,君臣皆不能正統。易綱記載:“此時無統。“壹嘗如鏡輪廓,有
‘不統壹’論。這本書今天還沒有修改,後面的先生會從中取點東西。文公,只要編年數連續,在這裏,壹個書‘皇帝’和壹個書‘必須放在壹起。
‘崩’,而書的其余部分是‘主’,書是‘沈’。他既不是朝臣,也不是歷史學家,就像別人站著看壹樣。妳為什麽會這樣?這裏唯壹的書是甲子,下面是註號,如魏年、舒彰武年、吳慶隆年等。"再次詢問:"
南宣說,漢朝以後,應該再加上蜀漢的國號。這個怎麽樣?”嶽:“這也值得。他還認為蜀漢是正統,比如東晉,也是正統。"問:"東周怎麽樣?”他說,“周是天子。"
問:“唐朝以後,許多藩鎮獨立,易綱記載有雲:
“唐末天子不能有其地,可謂正統?”那又怎樣?"嶽:"唐朝天下廣大,河北只有幾個鎮不服。《易綱錄》雲
安德魯說不可能有土地!“淳。義正言辭。
《文公鏡報》主要以魏為據,故《丞相寇》壹書誤為所撰。壹部作品的輪廓主要是舒。畢竟石勒的人,劉聰,都是金朝的大臣,所以東晉來君臨。到宋以後的魏國,兩朝平,不取主邊。年號只有甲子。問大綱思路。嶽:“主是正統。”問:“主為何臥於正統?”曰:“三國當以為右,而文公乃雲。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與鞋顛倒。為什麽要展示我們的訓練?正因為如此,我想寫壹本書。這個想法有很多修正。寫壹本書的話,不會少於很多字。但是,我怕自己精力不夠,可能聽不到。如果達不到這個程度,就必須燒掉。”大雅。
問:“宋啟亮和陳是怎麽寫的?”嶽:“自古以來就有不統壹的時候。比如周朝滅亡之後,秦皇帝之前,自然沒有統壹。南北只是書。”又問:“東晉怎麽寫?”曰:
“宋、齊怎麽比得上東晉!”又問:“三國誌怎麽寫?”曰:
“舒是對的。舒死後,幾年就是西晉了。中國亦有權以魏為右。”又問“後唐能不能繼唐?”嶽:“如何進行!”給。
大綱在非正統的地方,而書,而不是主體和客體。鑒於沒有統壹的地方,有必要建立壹個。壹個參與歷史規律的好人:權臣若命善,多書視某人為某君。葉凡《曹操自立》壹書
‘龔偉’”。大綱也用了這個例子。處方。(《齋藤優子流派:壹般指南》)
朱(1130-1200)南宋末年人,生活在壹個宋朝國力非常弱小,西夏、遼、金、蒙古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非常強大的時代。自以為代表中國正統文明文化的南宋王朝岌岌可危,使得朱刻意著書立說。當時,朱試圖糾正文公(司馬光)等人的錯誤歷史觀,試圖從理論上探討漢文明與文化在中國的正統起源。《齋藤優子風俗集》是朱生前與學生的談話集。它的正式出版是由他的學生和崇拜者在朱死後安排在1270。由於朱晚年壹度得罪權貴,其思想和著作被貼上“偽學”的標簽,類似於現代人所說的異端邪說。所以他晚年和去世之初建構的很多思想都沒有被重視。但由於當時的金朝也推崇孔孟等漢文化,所以金人普遍崇拜儒家,連朱本人也受到金朝官員和學者的推崇。因此,朱死後,原彈劾他的高級官員韓侜舟受到了懲罰,曾是朱學生的將朱的貶謫與韓侜舟聯系在壹起。就這樣,宋寧宗在朱死後多年,為朱希平報了仇,朱也因此重新被封。1241年,看到學生們對朱的學說越來越感興趣,就頒布聖旨宣布朱拜孔廟,這是當時文人名聲的最高榮耀。這樣,朱死後的地位大大上升了。1363年,出於國家統壹的政治需要,追朱為齊王。到了清代,出於國家意識形態統壹的政治需要,康熙51年,朱被提升為夫子廟十哲之首,朱的地位在清代達到頂峰。
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羅貫中成長在朱地位和學術思想逐步提升的歷史時代。當然,元朝官員擡高朱是為了利用朱在理學中為君服務的思想成果。但民間學者羅貫中看到的是朱關於中國漢族文明文化誰是正統的理論,因為在元代,這涉及到中國漢族的物種和宗族保存的重大問題。
什麽是“正統”問題?如果說,這個問題早在唐代就已經提出來了,甚至到了南北朝時期。甚至,這個關於中國文明和文化的正統問題,自南北朝以來就成為中國文人的壹大關切。
南北朝時期,西域佛教文化東移,迫使中國本土文化讓位。因此,在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壹直存在著道教與佛教之爭,即存在著把老子變成胡還是變成佛教的爭論。這種爭論壹直持續到晚唐,著名的唐代韓愈的《勸佛骨表》就是這樣壹個事件的延續。南齊國子監博士顏歡的歷史故事,也表達了當時文人的這種思想文化沖突。他的記載說:“桓答:案道經之作寫於西周,佛經自東漢。它有800多歲,掛了幾十代。如果說,雖然時局已久,但偷了齊的是呂尚,偷了王莽漢室的是劉基。穿越雲端,英氣壯精,卻是微惡。也是移風易俗時間長,法律和中國不壹樣,都是蹲著的。因此,周公禁止前者,而仲尼禁止後者。船到四川,車到陸地。佛緣起於戎,那麽戎俗豈不是惡有惡報?陶來自中國,不就是中國式善惡嗎?今中國風變,惡如榮帝,佛破之,善也。佛道真貴,業可從;容俗實賤,故貌可棄。今中華女子,國民性盛,皆露頭濫洋禮,雲裏人皆胡人,國有舊制,法不可改。”(《南舒淇高壹傳·顧歡》)
因此,早在南北朝時期,許多中國學者就認為,中國可以接受外來的佛教文化,但中國人仍然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堅持自己的民族習慣,否則,中國人就會有亡國的問題。於是,在這場關於誰是中國漢文明的文化正統的爭論中,出現了壹個保護中華民族國家和物種的大問題。
宋朝建國後,在1080-1100年間發生了著名的“蜀羅黨爭”。所謂“蜀羅黨爭”,是以蘇東坡為首的蜀黨與以程頤為首的羅黨因學術理念不同而產生的對立沖突。嚴格來說,這場黨爭是以道統為代表的,而壹貫文質彬彬的蘇東坡反對程頤等人的道統。這樣的“蜀羅黨爭”自然會涉及壹些歷史價值問題。蘇東坡認同他的老師歐陽修的很多觀點,他的很多歷史觀和程頤的有沖突。例如,蘇軾認為“始皇帝和(漢族)普遍討厭秦始皇。同時,蘇軾壹反人們對三國以來蜀漢正統文化文明的推崇,大贊統壹中國的曹魏。他甚至高度贊揚了大膽進行民粹主義改革的王莽。也就是說,蘇軾經常對歷史上的壹些“篡位者”給予高度評價。顯然,這與蘇東坡個人缺乏深入的歷史教育有關。蘇軾認為:“正統之人,正其名也。名無益於人,而後名輕。名輕而後重。我想強調世界的現實,於是我開始鄙視正統。”(後正統三論)
在程頤看來,蘇軾以歷史功績來判斷人物是非和歷史正統的觀點,是壹種叛逆的意見。程頤曾氣憤地說:“蜀國的野心是復興漢朝,但也是對的!.....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遺書》卷18)
程頤此前壹直譴責唐太宗過於文明,不提拔胡風,兩人在這樣的人才觀、歷史觀上經常發生沖突。由此可見,蜀、羅兩派之爭,在重大歷史觀上確實存在不相容之處,這種截然相反的歷史觀也很難調和。
蘇東坡的“正統”論很明確,就是認為誰統壹天下誰就是正統。這個觀點顯然來自於他的老師歐陽修,甚至是當時的歷史學家司馬光的觀點。例如,蘇東坡說:“正直的人在世界上是如此不公正,而統壹的人在世界上是如此不同。”(後正統)綜上可見,在漢朝的四百多年裏,甚至在東漢末年,曹操成為權臣,在河南許昌建立魏宮的時候,荀悅等文化人物就通過自己的作品明確表達了對漢文明文化起源的看法。在荀悅等人看來,中國漢族文明和文化的起源來自伏羲、顓頊、夏、周、秦道統,而不是今天的河南省。也就是說,到了漢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已經明白,中國的大壹統國家確實存在兩大文化板塊,壹個是西部的夏周秦道學,壹個是東北的殷商道學。雖然漢文明也承認殷商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壹部分,但從漢文化的正統性來看,當時的人們承認中國的西方文明是中國的正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