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考古學的萌芽
1.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研究古物了。孔子“信古”,普通話中記載孔子知道春秋時期的“箭弩”。
袁康的《越絕書》記載了“趙楚王與胡風的對話”(關於古代兵器)。
公元前後盧克萊修《物理屬性》中記載的武器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田野調查:後來發現了《冀中周》這本書;李道元《水經註》
宋代筆談、吳爻和建發體掀起了壹股收集、研究和整理古代文物的熱潮。趙明誠的《金石錄》、歐陽修的《史記集》、宣和博古(帝)圖,***89認為其目的是“證經、補史”
元明衰落;
清代有“幹甲之學”,主要研究古籍,“金石學”進壹步發展,傳世專著906部。
2.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學習歷史和收集古物的熱潮。目的是研究古希臘羅馬:偏向建築和藝術史,也就是古物。
二、現代考古學的發生:以現代科學方法為主要支柱【工業革命——二戰】
1,最早發生在歐洲,與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有關,在大規模土木建設過程中發現古代遺跡;在進化論的影響下,認為人類社會是逐漸進步的,所以考古證明了這壹點。
進化論(赫胥黎)——考古學和進化論互為因果。
2.大約在19世紀中葉,現代考古學產生了。
主要成就(西部)
1)對人類思想解放的貢獻最大,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2)歐洲史前考古體系在歐洲被揭示,提供了壹個參考體系,對全世界考古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3)對正在消失的古代文明(古印度、瑪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新的認識和發現。
(拿破侖拿走了羅塞塔石碑。)文字有三種:古埃及象形文字,俗字,希臘字。
瑞典考古類型學之父蒙特留斯
皮特。6?1河流,英格蘭古地層學之父
奧爾梅克文明,中美洲瑪雅文明的前身。
4)考古學方法體系的建立李銓:跨年代法兒童:考古學文化理論(文化史研究方法)
中國:20世紀初,隨著辛亥革命的啟蒙,西方近代科學被大規模引進。中國從壹開始就全面接受成熟的現代考古體系,並迅速與世界接軌,沒有產生中國特色的內容。
來自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1探險者考察了中國北方,發現了許多未知的物質。出現了敦煌學、簡牘學等壹些新學科,進行了壹些發掘。
2“金石學”有了很大進步。甲骨蔔辭發現於1898年,羅振玉和王國維貢獻最大,破譯了甲骨蔔辭,證實了歷史的真實性;敦煌學、敦煌文獻、漢簡(西北)的出現,以及1930年西北考察團發現居延漢簡,被稱為歷史革命,帶來了對歷史的新認識。
3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出現。瑞典人安特生(地質學家)受聘在中國從事采礦(被北洋政府命名為“中國總采礦顧問”),發現周口店有古生物化石、石器和壹系列史前遺址(仰韶村)。後來,他發現了人和火的遺跡,然後他了解了中國的史前文化。中國學者裴文中、賈蘭坡和中國當時的考古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在1930年代,我自己的考古學。著名考古學家有1926年在夏縣尹喜村發現仰韶遺址的李記(美國人類學教授)、梁思永(哈佛考古教授)、吳金鼎、裴文中、夏乃等。從1928到1935,殷墟出土甲骨文(李記為首)15次,梁思永發現龍山文化。
中國考古學的特點:
(1)引入西方成熟的考古體系,在當時是世界最高之壹。
(2)“金石學”的傳統使其與歷史學密切相關,推動了歷史學的大發展。(有歷史定位)
三、戰後考古學的發展(二戰)
1.自然科學徹底改變了考古學的發展。
(1)核技術在考古學上的應用:與C14(美國發明)的斷代
(2)利用飛機尋找考古遺址
(3)利用理化分析技術鑒定遺物成分:DNA分析。
(4)環境技術研究古代動植物。
(5)數理統計
現代考古學的特征
1,人類思想的觀念變化
2.自然科學對考古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兩個營地的考古:
1,資本主義陣營:二戰前,通過考古研究古代文化和歷史;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第壹批美國考古中,人不被重視,古代物質社會的研究方法被批判和忽視。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L.R .賓福德將考古學定義為“人類學”,即“新考古學”,側重於研究人類文化和歷史的規律,忽視歷史進程,不是對象的組合,而是包括當時的經濟、組織、政治和意識。他稱之為“中間理論”。這是特色壹的表現。這壹思想在六七十年代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研究方法上,認為應該是“科學研究”(演繹-推理方法),而不是“人文研究”。在八九十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新考古學”因為只研究古代文化發展的壹般規律和古代社會發展的壹般歷程而受到批評,出現了壹種“後新考古學”(多元主義)[後程序主義盛行,不是從理論角度],認為要研究很多方面,比如各個地區的具體發展,同時也產生了壹些“認知主義”。
2東方集團(以蘇聯為代表):青年考古學家主張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反對單純用器物來研究。他們認為理論基礎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側重於對生產力的研究,後來被稱為機械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概念偏頗,過於簡單化,忽視上層建築;然而,它也是積極的。同時產生了壹種新的研究方法——實驗考古學,包括“微痕研究法”,即用顯微鏡觀察微痕,通過實驗確定其用途。(1930年代)
50年代以後,研究範圍更廣;不僅是物質,還有古代文化和古代社會,但還是馬克思主義。本文試圖通過考古學來證明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史(主要目的),並開始有目的地進行“聚落考古”(同壹時期同壹整村),研究其社會分類。缺點是這種含沙射影的考古學不是從歷史事件而是從理論上研究歷史;積極的方面在於它開拓了壹個研究角度,先進的方面在於從馬克思的系統理論來研究古代社會。
比較
1,從最初的簡單化傾向到更廣闊的古代社會領域的研究。
3.新中國的考古學:從50年代開始,科學院建了壹個考古研究所。鑒於破土動工,古代遺跡常見。65438-0952北京大學開設考古專業,培養考古專業人才。50年代中期,開始了大規模的田野考古專業。解放後,全國各地發現了更多階段的史前文化,有不少先秦三代文化的遺跡,壹直考古到明清。然而,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史前考古的作用是寫歷史,原始歷史考古用來嚴肅,歷史考古用來補充歷史。
主要研究: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時間;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與中國國家的形成時間。
考古糾正了中華民族、文化、國家誕生於中原(如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的歷史,即將“中原中心論”改為“多元壹體論”(蘇提出)。文革期間,雖然被發掘,但停滯不前,考古是受影響最小的。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考古學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