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母親的故事(上)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父子三兄弟齊名天下,實屬罕見。東漢末年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有“三母豬”(蘇洵、蘇軾、蘇轍)。
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列有“三蘇”之名。歐陽修看了蘇軾年僅20歲的《論刑與忠》壹文,不禁驚呼,道:“不奢求,就能通情達理。我老了,應該讓這個孩子出去。”正是在歐陽修的極力推薦下,蘇氏兄弟得以考中進士,其父蘇洵也因文筆輝煌和兩個兒子的名聲而受到皇帝賞識,並入仕。父子遷都壹段時間。
“蘇三”的作品風格各異。蘇洵的詩詞歌賦,文風嚴謹,議論嫻熟。蘇轍的作品冷靜、沈重、充滿情感。尤其是蘇軾,不僅在寫作、詩歌、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且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藝術高峰。壹曲《不歸之河》,灌醉了多少詞人詞人,壹掃詞聲,開創了豪放詞派。傳唱了近千年,從未失敗。
人們在談論“三蘇”的時候,往往會忘記壹個人,壹個默默為他們工作,鼓勵和支持丈夫,精心培育兒子,為他們奉獻壹切的女人。這個人就是蘇洵的妻子,蘇軾的母親石成。典型的中國賢妻良母,但我們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
“蘇三”是四川眉山人。蘇承和程承兩家都是眉山的名門望族,程承家財萬貫,在眉山首屈壹指。從蘇家到蘇洵這壹代逐漸沒落,因為蘇洵的父親蘇序雖然學識淵博,但不善經營實業,喜歡隱居。他的人生為己之薄,為他人之厚,他的生活很簡單,無論多窮多卑微。但是,人們渴望公共利益和善良,他們是慈善的。據記載,蘇緒曾將收割的稻谷換成小米儲存,達數千石。人家很驚訝,問他的時候總是笑。不久,眉山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蘇旭打開倉庫,用儲存的谷子幫助村民。活著的人不計其數,他的家庭卻被它毀了。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麽要儲存小米?他說,因為小米結實耐用,所以被廣泛儲存以備饑荒之年。蘇旭的遠見卓識和高尚品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祖父的性格中,蘇軾可以說繼承了很大壹部分。
蘇旭有三個兒子,蘇洵是第三個。大哥蘇璉,秀才出身,身體不好,早逝。老二蘇洵,1024年蘇洵十六歲的時候考上了秀才,馬上就出去做官了,政治聲音不錯。與蘇洵同時代的,程家的兒子程鈞,也考上了進士。與此同時,蘇承兩家接到兒子高中的消息,程家鋪張浪費,而蘇旭騎著小毛驢到郊外迎接聖旨,匆匆接回家。
三年後,蘇洵十九歲,考了進士,但是沒有考上。回國後,他娶了程家的女兒。他的妻子石成今年18歲。程家自幼乖巧好學,彬彬有禮。他不僅能持家,而且還讀過很多書。婚後,小兩口感情很好。這個時候蘇承和蘇承的貧富差距已經很大了,所以婚姻和蘇洵的士人有很大關系。
然而,這種希望很快變成了失望。蘇洵是家裏最小的兒子,父母大概管不了他。所以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他既聰明又調皮,喜歡交朋友和四處旅遊。就像他在自己的詩裏寫的,“年輕人喜歡奇跡,他們墜入馬鞍。”結婚後,我有所克制,但舊習難移。雖然石成很擔心,但是責備太多也不好。更何況家裏父母老了,大哥身體虛弱,二哥當官。家裏的生計全靠蘇洵。
在中國的壹本古代童書《三紫晶》中,提到了蘇洵的壹段話:“蘇勞權(蘇洵數),二十七。我開始生氣,開始看書。”歐陽修在《蘇明雲墓誌銘》中也記載,蘇洵“27歲時變得非常憤怒,感謝與他同行的少年,閉門求學,作為文學表達。”27歲,蘇洵已經結婚九年。蘇洵能努力學習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絕對離不開妻子程的勸說。蘇洵在《亡妻頌》中反思這幾天,寫道:“我曾是少年,四處遊蕩,不學無術。雖然妳什麽都不說,但是妳不開心。我知我心,為我擔憂。”正是這種不斷的“為我擔憂”的擔憂,促使蘇洵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
此時,蘇洵的父母還健在。蘇洵的媽媽比較嚴厲,家裏人都會因為她腳步重而被訓斥,所以大家都很怕她。只有這個程家來的兒媳婦,規規矩矩,深得人心,比以前更愛她了。因為這個兒媳婦,雖然出生在壹個很富裕的家庭,卻能在蘇家相對清貧的生活中安定下來,沒有絲毫的驕橫,深受全家人的喜愛。
有人曾經勸過程先生,妳家那麽有錢,她就像妳的掌上明珠。這種悲慘的生活為什麽不向父母求助?程說,如果我向父母求助,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這樣別人會嘲笑我老公無能,要靠他家的支持來養家糊口,這是我絕對不願意的。我寧願過悲慘的生活,再窮再苦,也不想和父母說。而且我也相信,我相公不會在這裏呆很久。
據司馬光《成夫人墓誌銘》記載,蘇洵二十七歲,壹天晚上,夫妻倆有壹次談話。蘇洵嘆了口氣說:“我自視聰明。現在開始好好學習,考個進士也不遲。但是這個家庭的生計呢?想想都好尷尬。”
石成說:“相公很有智慧。如果妳能專心學習,像妳二哥壹樣考個進士也不難。說實話,勸妳好好學習的話我早就想說了,但我不想讓人說妳生氣是因為怕老婆。從現在開始,如果妳真的有這個野心,妳放心,我絕不會讓大家掉隊的。”
從此,為了讓丈夫安心讀書,程真正接過了全家生活的重擔。她賣掉了所有的嫁妝和東西來維持生計,比蘇洵還能幹。幾年下來,她家比以前富裕多了。她不是壹個吝嗇鬼。她覺得家裏錢太多了,反而影響了兒孫,讓他們不願意上進。於是當她看到家裏的錢多了,就幫助族人中的貧困家庭,救濟婚喪嫁娶有困難的人,很受蘇洵父親蘇旭的歡迎,因此受到遠近老鄉的稱贊。
蘇洵生性熱愛自由,文章也崇尚自然,所以從來不喜歡鉆研專門為科舉設置的“屬正性情”的知識。但為了考進士,他不得不學壹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二十九歲那年,他再次去北京參加考試。文章雖然出色,但還是達不到考官的要求,他又壹次陷入了孫山。直到1057,49歲的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去了北京,自己的文章才在京城小有名氣。
鼓勵老公教孩子,眉山會留下好故事。
——蘇軾母親的故事(下)
蘇洵29歲再次參加進士考試失敗後,從65438年到0057年的二十年間,他經常在全國各地奔波,開始和壹些有才能的人交往,所以他在家裏的時間並不多。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在慢慢長大。蘇洵的父親蘇旭年紀大了,生活從來不自理。因此,教育他兩個兒子的責任完全落在了他們的母親石成身上。
程好學,心平氣和,頭腦清醒,特別愛讀《史記》、《漢書》等書,對古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還可以根據兩個兒子的不同性格來教育他們。雖然兩個兒子壹樣聰明,但是蘇軾好動,蘇轍愛靜,所以他們的母親布置作業的方式不同。為了讓好動的蘇軾安身立命,母親讓他抄寫《史記》和《漢書》。大量臨摹書籍不僅可以學習字,還可以學習做人,對學習書法也很有好處。據蘇軾的朋友說,僅韓曙壹人就被臨摹了六次。
小時候父親讓蘇軾學王羲之的書法,但蘇軾本人更喜歡顏真卿的氣勢磅礴的書法。抄書時,壹卷用王,壹卷用顏,後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書法家將蘇軾、黃、米、蔡並稱為四大家,蘇軾位列第壹,與他從小書法功底紮實有很大關系。這不能不說他母親功不可沒。
對於兩個兒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程要求比較嚴格。他們經常被古代著名節日裏節操高的人的事跡所教育。並說,如果妳以後能堂堂正正,哪怕為直路而死,我作為母親也無怨無悔。在司馬光的《程墓誌銘》和蘇轍的《東坡先生墓誌銘》中,有壹段程教蘇軾兄弟讀《傳》的感人故事。
蘇軾十歲,蘇轍七歲。母親教他們讀《後漢書》中的《範滂傳》。範滂,東漢末年河南確山人。當時宦官當道,迫害忠臣,貪官橫行,盜賊橫行,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壹片混亂。範滂從小就渴望學習,對母親非常孝順。他被縣民提拔為孝子,被上級委以調查貪官的重任。範滂登上公共汽車,發現自己有了闡明世界的雄心。當貪官們聽說他的到來時,他們紛紛逃離。兩年來,他們的成績非常突出。他事不多,但敢言,不畏權貴,連續彈劾20多位高官,所以名聲遠播,幾乎和當時黨內領袖李穎、杜密齊名,也因此被人忌諱。漢靈帝登基時很年輕,完全被宦官控制。他又壹次屠殺了黨員,李穎被殺,杜密自殺,範滂也受到牽連。
這時,範滂在他的家鄉。汝州人杜佑接到逮捕範滂的命令後,關上門痛哭起來。範滂聽說後,告訴人們說,這壹定是杜妳不想逮捕我。於是跑到縣城投案自首。縣令郭毅也是壹個正直的人,他準備放棄自己的官職,和範滂壹起逃走。範滂不想說,在我死後,也許法庭會停止殺害黨員。再說我媽年紀大了,經不起風浪。我走了,也不會把她老人家拖成流離失所。
郭毅不得不把範滂關進監獄,並通知他的家人。範滂的母親帶著她的孫子參觀了監獄。範滂對他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孝,所以我不能再孝敬妳的老人。幸運的是,我的弟弟仲博很孝順。我死後不要太難過。”範牧說:“孩子,妳能像李(英)、杜(密)那樣留下好名聲,我就心滿意足了。就算死了又有什麽恩怨?世界上的事情是如此完美。名聲好,壽命長,也不必太難過。”範滂跪下來接受他母親的最後指示。不久,33歲的範滂在獄中被殺。
蘇軾和蘇轍兄弟靜靜地聽著母親讀完《範滂傳》,母親的眼角已經噙滿了淚水。停頓了壹下,我媽又把內容解釋了壹遍。這時,思維敏捷的蘇軾突然問母親:“媽媽,如果我做了像範滂那樣的大事,卻被漢奸害了,妳能允許嗎?”
蘇軾的母親聽到兒子孩子氣的話,笑了。然後他認真地說:“如果妳能成為範滂,我就做範滂的媽媽!”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蘇軾的母親從小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是多麽的用心。蘇軾和蘇轍兄弟沒有辜負母親的栽培,後來真的在政治和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做了壹輩子清官,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蘇軾,直言不諱,敢諫,得罪了不少權貴。烏臺詩案差點造成獄中死亡。幸好蘇軾的母親早已過世,否則又會有範滂與母親在獄中相遇的悲劇。
蘇軾的母親長期負責家裏的生計和兩個兒子的教育,身體早已不堪重負。公元1057年農歷四月初八,蘇軾兄弟在京城進士,名震天下。而他們在四川眉山的母親,已經油盡人亡。只有蘇軾的妻子王符在她身邊。她還沒來得及聽到蘇洵父子的好消息,就匆匆離開了。但她死的時候,壹定很平靜。她信任丈夫和兒子,因為父子倆的每壹份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她可以死而無憾。
蘇洵父子聞訊,頓時從成功的狂喜中陷入深深的悲哀。他們立刻趕回了家鄉。蘇洵在妻子靈前寫下了《向亡妻致敬》。他只能用言語安慰妻子,告訴她兩個兒子取得巨大成功的消息:“我們是百年情人。不知道中道,先嫌棄我。我害怕首都。我很快會還的。不是兒子死之前的壹刻。我的兒子再也回不來了,我將永遠哀悼。只有石和哲兩人都是冠昏。妳教知識誰知道勤快?照顧東方,晚出門。如果妳今天不來,妳以後怎麽回來?還推薦了我的名字,在南宮試了試。文本煒煒,驚訝和說服公眾。二兒子賈悅是我的心頭肉。非官方好,要用文字說。當妳回到大廳時,妳看不到任何人在哭泣。我感到悲哀和勤奮。”
司馬光為蘇洵的妻子石成寫了壹篇墓誌銘,最後幾句話總結了她的壹生:“貧不玷汙夫名,富不計較子重擔。知力學能顯其門,直能榮於世。老公教孩子,底層光大。人生不全德,福應施於後嗣。”
中國古代有幾個女人能得到這樣的贊美。她也許不是壹個才女,但她鼓勵和支持丈夫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星。我們不得不說,她不僅是壹位賢惠的妻子,更是壹位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