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主題如下:
蘇軾對詞境的開拓是怎樣的?(多項選擇)
突破傳統的主題限制
b寫的比較孤獨和憂郁。
多用途隱喻
使詞的創作走向形式真實,面向社會生活。
e多寫男女之間的相思病
答案是阿德
展開如下:
沈穩大膽,創新多彩
1.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本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貢獻已經超過了蘇文和蘇軾。繼柳永之後,蘇軾對詞風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柯巖”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獨立的抒情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詞的轉型是基於他的詞學觀念和“獨樹壹幟”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壹直被視為“道”。柳永壹生致力於詞的創作,推動了詞體的發展,但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需要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打破了詩優於詞的觀念。他認為詩是同源的,字“是詩的苗”。詩和詞雖然有外在的區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達功能應該是壹致的。所以他經常拿詩歌和詩歌做比較。因為他從文體概念上將詞提升到了與詩同等的地位,為詞向詩體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審美趣味真正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要“壹家”的創作主張。這裏的“為壹家”說是針對柳永詞不同的“韻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瑰麗的格調和寬廣的意境,詞要與人的素質相符合,詞要像寫詩壹樣抒發自己的真性情和獨特的生活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詞的創作中“寫得像個男人”(《答張文倩仙成書》)。蘇軾在文章中始終是氣節並重的,但在文學上他反對因循,所以他不滿足於秦觀的“學劉啟的詞”,缺乏“氣節”。
拓展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詩的境界,是蘇軾詞風改革的主要方向。他把傳統的表達女性的溫柔擴展為表達男性的驕傲,把傳統的表達愛情擴展為表達氣質,使文字像詩歌壹樣充分表現作者的氣質擁抱和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崇高理想、激情活力的有誌之士走進詞的世界,改變了詞原有的柔美意境,開了南宋新派詞人的先河。
蘇麗珂的詩,蘇軾的詩經常表達他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的哲學意蘊。蘇軾雖深感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努力追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脫適應的人生態度。
蘇詞完整地展現了作者從積極到矛盾苦悶,努力擺脫自我適應,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及其狂放、浪漫、多情、深思的人格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壹步使其詩歌中的抒情人物和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統壹。
蘇詞不僅拓展了內心世界,也拓展了外部世界。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生活場景非常狹窄,主要局限於圍合的彩樓、繡戶和亭臺庭院。入宋後,柳永開始將詞境延伸到杜毅鎮、千裏關河、魏村山崗等自然空間,而則向日常的官場生活環境靠近。蘇軾不僅描寫了作者日常交往、閑暇讀書、耕田、狩獵、觀光等生活場景,還進壹步展示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沒有什麽可寫的,也無意入。詞和詩歌壹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生活的功能。由於蘇軾拓展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將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壹種“路徑”上升為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以詩為詞”是蘇軾改變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就是把詩的表達方式移植到詞中。蘇詞的成功表現在序跋和用典兩個方面。
有了標題和語序,不僅便於說明文字的寫作時間、地點和出處,而且豐富和深化了文字的審美內涵。詞中大量運用典故,也始於蘇軾。在詞中運用典故,既是壹種另類而集中的敘事方式,也是壹種曲折而深刻的抒情方式。蘇詞運用了大量的序跋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世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軾的“以詩為詞”,實質上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成獨立的抒情體。蘇軾寫詞主要是給人看的,而不求人是唱歌的,所以他註重表達情感的自由,雖然他也遵守詞的節奏而不受其約束。正因如此,蘇軾寫詞泰然自若,即使他偶爾不同意音樂規範。正是的詩,使蘇詞表現出豐富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和多變而多彩的語言風格。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詩中,大部分的風格仍接近傳統的婉約柔美,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了豪放的新風格,如著名的《水貂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是宋代詞風轉變的關鍵人物。王拙《碧姬滿誌》卷二說:“東坡先生不嗜音律,偶有寫歌,點出壹路向上,新耳目於世,使作者始知己。”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賴性,是蘇軾為後世詩人指出的“壹路向上”。後來的詞人和辛詞人沿著這條道路進壹步發展。
2.詩意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是毫不掩飾的,其中以詩歌最為酣暢淋漓。在2700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的主題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各種不合理現象的態度是“不合時宜”,他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不局限於新政,也不局限於當下。他批判了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弊端和陋習,體現了更深刻的批判意識。
蘇軾壹生跌宕起伏,四處遊歷,人生經歷極其豐富。他善於從生活經驗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看到規律。在他的眼中,平凡的生活內容和自然風光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西林壁題》和《澠池懷古》兩首。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上升為哲學,對生活的感悟也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詩歌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自然表達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邏輯演繹或討論分析。這種詩既優美又有趣,名副其實。“不知廬山真面目”“雪泥紅爪”壹出就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可見蘇軾的情理詩廣受喜愛。蘇軾的詩裏有很多類似的作品,比如泗州的僧伽塔,湖上楚清後飲的雨,慈湖的治風。蘇軾很有洞見,所以處處都能找到絕妙的點子。
深沈的生命思考使蘇軾對沈浮持壹種從容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軾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固然有痛苦、怨恨、抑郁的成分,但蘇軾更多的是表現出對苦難的蔑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識淵博,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對待藝術規範有著驚人的革新精神。而且蘇軾詩詞的表現力是驚人的,幾乎沒有什麽題材是蘇軾詩詞所不能包含的。
北宋後期,以元佑詩壇為代表,是宋詩的全盛時期。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王、黃、陳的詩歌在風格和個性上的突出和鮮明,也許比蘇軾的詩歌更引人註目。但就創作成就而言,蘇軾無疑是北宋第壹詩人。蘇軾的詩歌在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感內涵深刻等維度上表現突出。更重要的是,蘇軾有很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和創作上並沒有把某種風格推到雕像的地位。這樣,蘇軾雖然在開創宋詩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基本上避免了宋詩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尖銳生硬和平淡乏味。因此,蘇軾在總體成就上超越了同時代人,成為宋代最受歡迎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