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專業資訊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概況

專業資訊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概況

專業資訊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概況

 Z同學同時獲得了美國常青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碩士和康奈爾大學建築學碩士項目的錄取。在如何抉擇的問題上,很是糾結,因為賓大和康大的建築系都是美國的大牛項目,選擇起來確實很費勁。經過和壹個賓大建築系在讀的同學交流,他發來了這篇文章,感覺很強大呀,也和大家分享下。沒想到,追本溯源的話,賓大建築系竟然還是中國建築系教育的始祖!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於1740年建立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它由美國著名科學家和政治家、《獨立宣言》起草者之壹本傑明富蘭克林創辦,當時為壹所慈善學校。學校是美國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青藤盟校之壹。因此,每年會有很多學生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下面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校友的對話,相信對準備赴美國留學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的學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ALUMNI DIALOGUE FROM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多元&創新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校友對話

 參與嘉賓

 王偉: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I,曾留校任建築系講師壹職,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任教。曾與美國SOM建築設計事務所旗下Black Box Studio和英國Arup工程顧問公司旗下Advanced Geometry Unit,合作研究參數化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方淳: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II,現就職於aedas建築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楊楠:清華大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II,現就職於aedas建築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周迪峰:浙江大學建築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I,實習於紐約漸近線建築師事務所 Asymptote Architecture,目前工作於北京DADA建築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

 包瑞: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M.Arch II,現就職於aedas建築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張雪軼: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h II,實習於荷蘭ONL建築師事務所,現工作於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教學風格

 常春藤名校的當代多元化建築教育

 楊楠: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是美國東海岸最優秀的學校之壹,其綜合排名壹直長期占據全美前十位,是常青藤聯盟的壹所老牌學校,位於費城。我們主要是在設計學院讀的碩士學位。

 方淳:賓大的建築系在國內非建築圈也有壹定知名度,其實中國的建築教育是沿襲賓大的系統的。賓大的建築教育是20世紀初來自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學院應該是在法國產生,後來到了巴黎美術學院,巴黎美術學院這壹套教學方法又傳到賓大。中國第壹批建築教育家、建築師,比如梁思成、林徽因、童寯、楊廷寶這些人都是從賓大畢業的。他們在中國創立了可能不算最早,但卻是影響時間最長的幾個著名的建築系,比如東北大學、東南大學的前身、後來梁思成到北京創立的清華大學建築系。之所以要溯源,是因為賓大建築系對中國的建築教育影響非常深遠。

 王偉:賓大設計學院是壹個研究生學院。賓大建築教育分兩種,壹種是四年的本科學位,歸屬於賓大文理學院;另壹種是三年的碩士學位,由賓大設計學院授予。在美國若要取得註冊建築師執照,必須有?Professional Degree?;該專業學位可通過五年的建築學本科學位或者三年的建築學碩士學位獲得。前壹種學位在各國都比較普遍,而後壹種卻只存在於美國。

 三年的建築學碩士學位招生時對申請者的本科學術背景沒有要求,但成功申請的前提是必須在申請材料中展露成為壹名出色建築師的潛質。入學學生中九成以上都受過壹定程度建築或建築相關專業的教育;不過,由於學校極力提倡學生學術背景的多元化,所以每年都有壹定比例來自其他專業但立誌改學建築的學生。賓大建築系碩士學位的課程設置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建築設計、視覺表達、歷史與理論、結構、構造等必修課,還有城市設計、房地產、數字建造、工業設計等相關領域的課程供選修。

 包瑞:我跟楊楠、方淳都是建築學學士,所以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只讀了壹年,叫post-professional。讀這個學位的人很多都是有工作經驗的,大家重新來讀這個學位就是重新去學習建築。因為工作過,更多的可能是想再換壹種思維,去嘗試壹些別的東西。所以對於這壹年的課程,大家學習的目的更多的是在於嘗試壹種新的思路,或者是新的學習方法。

 楊楠:壹年的碩士學位相對來說比較前衛,更多的是讓大家從實踐中回到校園重新反思建築本身的壹些理論,或者接受壹些新銳建築流派的思想,同時在技術層面提高自己,做壹些以前想不到的事情,通過這些歷練再回到工作中,從而啟發更先進、新銳的想法。

 課程設置

 以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建築教學

 楊楠:賓大設計學院包括幾個系:歷史?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研究;景觀?在美國壹直占據最前沿的位置;建築?學院裏最大的系;規劃學?有伊恩?麥克哈格等全球頂級大師級別的教授;和工程學院還有壹些交叉學科的研究項目。從學院系的設置和互相的聯系上來看,這是壹個多元化的設置。學校提供給學生許多本專業範疇外的課程,比如和房地產相關的、更藝術壹點的、技術壹點,或者更偏向於景觀、城市設計的課程。通過對某壹類課程學分的積累,還可以得到壹個學院授予的認證學位。因此學生的眼光可以不僅僅定焦於建築上,而是可以多元化地發展興趣愛好。如果對景觀更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從建築領域汲取經驗反饋到景觀裏面。

 包瑞:我就選了壹些景觀的課。第二學期覺得建築的課沒意思就想去選點別的,還可以學壹點新的東西。賓大的景觀不錯,主要偏城市壹點,把城市和景觀結合也是比較新穎的做法。我還選了壹些藝術學院的課,如畫畫,對生活也比較有樂趣,而不是局限於學術上的那些事。

 楊楠:賓大的課程設計是非常多元的,我和王偉都上過工業設計,但是我們兩個是不同的學期由不同老師教的。第二學期我們還上過沃頓商學院的課,那是全美最好的商學院之壹。我們要在壹個實際性的項目中由沃頓做商業運營和管理,包括預算等。設計學院為客戶設計壹種五星級酒店,兩邊進行不斷合作,在這種合作中雖然大家都是學生,但是由於沃頓的MBA學生非常有經驗,工作還是有壹定的實際性。賓大能夠提供這麽壹個平臺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相交叉,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使不是壹個純粹的設計師也可以找到壹條路,找到發展的空間和余地,而不是循規蹈矩壹條思路地坐在那畫圖。

 王偉:建築系開設的工業設計課是學校目前大力發展的跨學科綜合性課程試點中壹個非常成功的課程,深受同學們的喜歡。專為建築系學生開設的工業設計課定位明確:讓學生在壹個學期的時間內對工業設計以及該行業的運營模式有全面的了解,通過系統學習和實踐操作進而思考該行業對建築設計的借鑒意義。課程從工業產品的市場研究開始,經歷對壹個新產品的定位、設計和市場價值評估等諸多環節,最後結束於建造壹個1:1的可實際使用的模型。

 方淳:剛才楊楠提到的兩個詞很能概括我對賓大建築教育或者說美國建築教育的想法,壹個詞是?多元?,還有壹個詞是?反思?。?多元?相當於學院給建築系提供的東西很多元。其實建築本身也很復雜,是壹個綜合性的學科,這需要不斷地去考慮到很多因素,天氣、場地、產量、業主的要求、群眾的要求,其實是很復雜的。音樂有旋律就可以,美術有色彩就可以,寫作有文字就可以,但是建築很多元化。從學校再回到實踐,或者從實踐再回到學校的時候,有壹些機會去把這些多元性中其中壹元研究透徹,這是學校帶給我們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建築也很重要。關於?反思?,實際上前段時間我正好在看壹個建築師寫的壹本書,他說建築是消費品,跟杯子、食物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建築究竟是不是不朽的呢?音樂可以是不朽的,有壹些民謠可以永世傳唱,美術也可以是不朽的,凡高的《向日葵》可以永遠都是名作。但是建築可不可以是不朽的?這也是壹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我覺得在這種環境裏面,相對於學校來說,它更學術化壹點,妳有壹些機會去重新思考壹些問題,我覺得對我們來說也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就是所謂的反思。

 楊楠:剛才提到的主要是壹般課程的設置,建築學學位的核心課程設計studio中,大部分studio都有對其他學科的研究,而且往往是從其他學科入手,然後再反思到建築。比如說像post-professional 2008年的秋季學期,課程壹開始就主要研究汽車設計。老師希望學生從工業設計中提取壹些靈感,同時也向工業設計的生產方法學習,將他們最先進的加工技術以及汽車流暢的曲線反映到建築設計上。前半學期大概有壹個半月的時間都在研究汽車是怎麽做出來的,而整個設計studio課程僅僅只有四個月,用三分之壹的時間作研究在課程設計中是非常常見的問題,甚至有些studio這個比例更高。同時我們還有studio trip配合這些研究,去參觀汽車工廠,去看怎麽設計和制造汽車,然後再反思回來,如何用壹種工業化的手段去制造建築。由於有這種跨界的思考,從不同的領域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這樣建築設計的基礎才會不同,其邏輯方式也會改變,得到的結果壹定是壹種創新性的?即使不成熟但富於想象的設計。實際上賓大的大部分研究生課程studio都是明顯帶有這種傾向的。

 王偉:賓大設計課的主題涉及和建築相關的方方面面:從城市景觀到構造單元,從參數化到綠色節能,從地緣政治到美學歷史。課題所關註的領域之多、範圍之廣,得益於賓大這個綜合性大學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自由開放的交流平臺。

 賓大建築系對其畢業生的定位是在從業後的30-50年內成為該行業的領袖,並且推動該領域不斷進步。作為建築教育的載體,所有課程的主題及其高強度的訓練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人格:原創性、團隊合作、強大的心裏素質等。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設計師的人格和強大的精神氣質更是成為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素質。曾經在賓大求學和任教的我從被教育和教育兩個視角都感覺到學校對於建築師的培養是全面而深入的。

 參數化教學

 從設計到建造

 從外形到結構的全面體驗

 方淳:參數化是壹種形式語言。建築師很多時候汲取的創作靈感還是來自於建築以外的東西。參數化有很多東西是來自於對自然界的壹種理解,很多昆蟲在成萬上億年的自然進化淘汰下生成了這樣的形狀必然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有時候建築師,包括結構師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麽這些生物是可以的?我們制造壹個建築,或者制造壹個城市,這個城市應該是往什麽樣的方向發展?在高科技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走在這個領域前沿,他們有這樣壹種疑惑,願意找這種研究方式。我覺得參數化是這樣的平臺,是壹種研究建築的方式,不管它現在有沒有成功,或者說將來能否成功,它試圖將我們建築的發展推向下壹個階段。

 王偉:建築設計的方法壹直在不斷演變和進化:繪圖技術從最初的紙筆手繪發展到目前的計算機輔助制圖(CAD);建模方法從早期的無關聯模型(例如Sketch Up)演化到最新的關聯性模型(例如Digital Project)。參數化作為關聯性建模技術的基礎理論近年來備受關註。賓大建築系在參數化設計領域的教學在北美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學校師資雄厚,匯集了該領域內的頂尖專家;課程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學中聯合運用多種軟件,涵蓋了從設計到建造的各個階段;課程題材豐富多樣,從形態研究到數字加工,從城市設計到結構優化等。整個教學過程豐富而深入,使得學生對參數化設計從原理到技術,從應用到研究,都有全面的了解。

 周迪峰:從教學理念上來說,賓大把參數化作為壹種設計理論而不是壹個建模的工具來進行教學。所以國外參數化設計的形式感跟國內不太壹樣,可能國內的老師學生不去接觸背後的理論,會覺得這是壹個很crazy的東西,不可理解。但實際上在它比較不成熟的表面下是比較有潛力的理論基礎。所以可能國內應該是逐步引進這種理念,不光是從技術上從軟件上,應該從理論方面讓我們國內的學校和學生來接觸壹下。

 楊楠:參數化本身比較復雜,它也是多元需求或發展促成的,因此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從設計師的理解方面來說就是向自然學習,實際上是在研究有機形態;在哲學上有壹套非線性哲學,它是基於近代科學的發展和德勒茲的壹些理論發展而來的;在技術上這種復雜性的工程要真正實施,如何利用參數化,利用壹些數學模型,去化解、去降低造價、去把建築圖紙參數化,實際上也就是說達到壹種非常高效的可控性。同時我覺得從歷史角度考慮,現代主義之後,參數化風潮不再是壹種主義,它本質是壹種人們追求空間或者形式的新奇和趣味的壹種體現,它不像現代主義是在二戰前工業化、二戰後大量建設的壹個大政治、經濟背景下的產物。實際上現在大家越來越富足,政治上也比較和平,大家追求壹種自我個性的彰顯。而隨著現代主義的復制性越來越無聊,大家就要提出壹些復雜的,或者說新奇的形式,比如像文丘裏提出的?向歷史看齊?,同理,20世紀90年代大家去搞解構主義,現在搞參數化設計,實際上只是借助了這麽壹個外皮,它是技術、哲學、藝術、經濟、政治等交融在壹起得到的壹個交匯點,本質是發展現代主義基本核心內容,但是又強調形式,淡化功能主義,強調個性,淡化國際式設計。

 賓大教育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多元性地展示參數化復雜的壹面,因為我們有非常出色的哲學老師Manuel DeLanda,他是在美國非線性哲學領域第壹流的教授;有像Cecil Balmond、Ali Rahim等壹系列全球頂尖的設計師;有像Roland Snooks這樣的技術專家。學生可以學習到哲學原理、技術方法、形式語言、施工構造的加工方式等內容,它幾乎涵蓋到實際應用的每個方面,但是又高於實際應用的程式化,是壹種基於創造性思維的產物。

 中美建築教育的對比

 傳統與激進對話,實踐與創意並駕

 方淳:美國的大學教育,首先教育經費的投入是很高的,參數化做得很系統,集中了很強大的師資力量。學生如果有壹個想法就可以到試驗室裏面真正地切割出來。這壹點在中國可能所有的院校都是辦不到的,中國沒有這種設備條件。美國的教育跟他們推崇的美國精神是壹樣的: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張雪軼:在那邊做設計不是壹個特別狹隘的範圍,我感覺它專註於建築,然後引進壹個跟建築相關的圈子。但是實際上如果感興趣便可以接觸到很多其他課程比如工業設計、家具設計。我還有壹個室友,她選擇的是陶藝設計,賓大會給妳壹個非常寬松的環境,提供給妳這些所有的硬件設施、老師等,讓妳去接觸藝術,得到陶冶的機會。

 楊楠:賓大或者是美國的壹些學校的設計課程是非常有進化性的。也就是當我們意識到設計課程的局限性和不足時,這個studio會不斷地進化,這種進化可能是新的技術、新的意識形態,或是新的美學思想,它們都用來不斷地闡述studio的核心本質,加強其內容的豐富性以及理論的正確性,因此設計的結果也不斷推陳出新,每年的作業相比前壹年都有突破。

 比如Ali Rahim的studio,2005、2006年開始都是非常簡單的幾何形體,後來逐漸復雜化,然後又變成超常規的復雜化,隨後不斷又增加出對材料、色彩、質感的要求,同時空間不斷地三維化、復雜化發展。通過五六年的變化,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風格。妳會發現,它是從無到有的壹個過程,實際上在中國就缺少這種環境和土壤。我們在中國的設計課往往是每屆學生面對壹樣的老師、壹樣的設計手法,幾乎是壹種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我們在出去後,經歷過這麽壹場理念的洗禮,有壹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實際上是被打破了,妳會說這個不壹定是這樣,可以完全放開眼光,只要有壹套理論知識就可以完全做自己,或者說去推動自己的壹個想法,或者壹個很關註的點,在國內這是壹個需要提高的地方。

 另外壹點,參數化教學在國內還是有點受歧視的。有很多老師或者比較傳統的教授們認為這是壹種很瘋狂的、無法建構的、沒有理論依托的東西,大家在玩形式,形式是錯的。建築本身最重要的壹個元素不就是形式嗎?壹個客戶拿到壹個方案他肯定先會說好看不好看,然後會說我們面積夠不夠、能用不能用。在國內有壹種對形式的歧視,尤其是傳統的老師,同時這種歧視又是建立在對參數化不夠了解的基礎上的。由於其理論、建構方法研究的缺失,它只剩下了形式,從而被批判,基於這點不得不說我們還有壹段路要走。

 包瑞:這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區別,我們希望從壹件事到另壹件事都是壹步壹步推進的,需要壹個具體的或者是別人都認可的邏輯支持,但是美國人的思維是非線性教育,他會突然間給妳壹些新的想法,或者新的角度,這些都可以融合到我的理論裏。只要提出來,我就可以自己編制出壹個網絡,我覺得我們還是缺乏這麽壹種思維。缺少壹種自己去建立自己邏輯的平臺,就好像總是有壹個邏輯要去學,而不是可以自己去認識,去創造。

 方淳:本身邏輯就是西方社會的東西,美國的教學是他給妳個A,給妳個B,讓妳找他們之間的聯系,或者直接先給壹個結論,然後再去推導。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怎麽樣讓這個東西成立。這種模式有點偏精英式教育,他們吸納各大洲的老師,授業解惑本身就是教育的壹個組成部分。

 周迪峰:美國吸引了各個地方的老師。這些老師是非常自由的,同時可以在好幾個學校教書。他會把他的思維從這個學校傳播到那個學校,然後再吸收壹些東西到另壹個學校。其實我覺得是壹種從點到面再發散出去的過程。在整個教育體制下這種思維的自由度是非常高的,而不是說壹個學校的老師是土著,從這個學校畢業,然後壹代又壹代在這個學校教書,甚至有的時候會建立壹種學校之間堡壘式的東西。比如他們說這些自成體系的東西是非常好的,我們要壹代壹代傳承下去,很難去接受別的新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在國內壹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有很多流派,各自有自己的壹種傳承,但是在國外這樣的情況比較少,因為老師流動性非常強,很少有堡壘式的感覺。

 王偉:我認為教育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應該更多地關註對人格和氣質的培養。壹個優秀的建築系畢業生除了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之外,還應有完善的學習方法和持續的學習熱情、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精益求精和追求創新的精神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知識是個變量,會在從業過程中不斷被遺忘和再學習,但是人格和氣質在大學以後就基本是個常量,並且會伴隨設計師壹生,影響其設計創作的方方面面。

 歐美建築院校在推動建築學發展的過程中壹直處於領先地位。這得益於學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多元性。創新來自於研究和借鑒,多元來自於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眼界。以賓大的研究性設計課為例,其關註的對象涉及生物學、地理學、航空航天領域、汽車制造業等。設計的出發點往往起始於研究其他領域的優勢和長處,從而思考並發掘其對建築學的借鑒意義。在前期研究的幫助下,學生往往思維開闊,創意層出不窮。

 賓大建築系不遺余力地搭建自由開放的學術平臺,為各學科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創造了有利條件。除了研究性設計課之外,學院還創造性地開設了建築和房地產、建築和工業設計等交叉學科輔修學位。學院舉辦的各種論壇和討論會更是吸引了來自全球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建築系師生壹起探討建築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新和多元,是賓大設計學院傳遞給莘莘學子最有價值的精神品質。

 周迪峰:我比較羨慕像王偉這樣本科學的不是建築專業,到賓大之後深造建築的同學。參數化課程對於編程、計算機這種非建築本科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壹點,本科是學理工的學生會體現出他的優勢。建築的本質是多元的,就像我最後壹個學期的導師,他非常有名,是跟庫哈斯同級別的壹個大師,但他是結構出身,並不是壹個建築師,能成為壹個建築大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設計出來的作品在結構上都非常合理,結構上的合理就反映出他在形式上非常合理。這些大師的出現反映出他會把接觸到的不同行業中跟建築不相關的知識都應用到建築裏面。

 我覺得建築其實是比較特別的藝術,它需要審美的知識,又需要建築、構造、物理方面的知識,是與時俱進的、比較理論化的壹門藝術性課程。所以我覺得它對多元性的要求特別高。包括剛才說的沃頓課程就是從經濟學原理上告訴我們做建築的人不能只是天方夜譚地做形式,還必須符合經濟原理。在國內教師是不會主動鼓勵或者提倡來開設壹些多元化的課程的,這可能是土壤或者傳統觀念的影響吧。

 關於出國留學的幾點建議慎重思之,大膽行之

 王偉:大學教育是壹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求學者得到知識技能和人格素質的提升,並且明確自己的奮鬥方向。作為大學教育的壹個分支,海外留學日益升溫。但是由於其地域特殊並且在時間和資金上投入巨大,必須慎重考慮。

 對於計劃出國留學的建築系同學,我建議妳們做好三個功課:

 第壹,廣泛而深入地了解建築這個行業。國內建築學本科教育在對建築行業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遠遠不夠。建築設計所涉及到的工作內容紛繁復雜: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建造,從團隊管理到造價控制,從設計優化到質量監控等。由於建設項目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壹個建築工作者往往只能專職於某壹方面的工作。妳最感興趣的是哪個方面?

 第二,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明確以後的從業方向。建築設計所涉及到的不同工種對於員工的素質各有要求。方案設計需要創造性,造價控制需要邏輯性,團隊管理需要人際交往能力等。妳最適合哪種工作內容?

 第三,研究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特色。北美高校的建築系,在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壹般都風格明顯:有些重視城市環境或歷史保護,有些擅長設計或建造技術的研究,有些關註房地產運營或工程管理等。結合自己的特點和感興趣的從業方向,挑選合適的學校以及合適的學位。

 留學深造是壹個橋梁,用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人格素質,從而得以從壹個更明確的角度,更適合的位置去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只有在了解建築行業,了解自身興趣和長處,並且理性擇校的基礎上,留學深造這個橋梁才能事半功倍地發揮效用。

 以上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的壹些對話,相信對準備赴美國留學深造的學生有壹些啟發,尤其是對於準備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壹手資料,希望學生可以仔細研讀。

更多專業資訊信息請點擊相關鏈接

 建築學培養專業建築人才,主要學習如何設計建築物以及周圍環境。學習內容主要有建築繪圖 ,設計學,建築史,建築理論,工程項目和建築場地規劃,施工工藝和技術,建築專業標準,以及相關文化,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研究等。

 2.是否適合妳

 如果妳喜歡畫圖,攝影,制作模型,各種工藝制作, 喜歡科學,藝術,歷史,喜歡城市,園林。 那麽妳會可能會喜歡建築學專業。如果妳具備以下綜合素質,可以考慮學此專業: 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組織能力,說服影響能力,量化分析能力,素描功底,空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視覺敏感性。

 (略)

?

  • 上一篇:經濟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 下一篇:是誰開啟了任督二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