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西方哲學家談論幸福的概念。

西方哲學家談論幸福的概念。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總的、基本的看法。基於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學史上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幸福觀,即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

理性主義幸福觀強調理性的作用,主張克制欲望,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幸福。代表人物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

感性幸福觀強調人的自然欲望,貶低理性的作用,主張在感官的快樂體驗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謨克利特、樸容洙、伊壁鳩魯、盧克萊修、霍布斯、愛爾維修、邊沁等人。

馬斯洛在兩派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極大的關註。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表達了理想國的幸福觀。“建設這個國家的目標不是為了某個階級的個人突出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設中,教育和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具有正義的品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健康的心態。

他認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惡劣和最不正義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圖認為幸福是能給予人的終極完美。他研究了四個令人羨慕的東西。是理論之德,謹慎之德,德行之德,實用之術。這些東西令人羨慕,因為它們構成了人類的完美。這些事情本身並不快樂,但是我們做的時候卻覺得快樂。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觀點,也認為快樂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追求者,快樂的人只是人,快樂的人是有氣質的人。當然,幸福也需要靈魂的轉折。雖然真正的幸福只能由少數人獲得,但我們應該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

因為快樂是靈魂的和諧狀態。

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幸福是終極目標。他說:每壹個記憶,每壹個主體或者每壹個思想行為和興趣,都是為了善的目的。只有幸福才能被稱為絕對的最後,我們永遠只會為了幸福而選擇幸福。在亞裏士多德看來,終極目標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就是幸福。

亞裏士多德認為,要理解幸福的本質,首先要回答人的功能。世間萬物都有作用,只有理性是人獨有的。當然,理性有被動和主動兩種。人類的善應該是心靈的道德活動。如果美德不止壹種,那麽人的善應該是與最好的、最完全的美德相壹致的活動,因為最終的善是幸福,所以幸福是心靈的真正活動,是完全的美德。

既然快樂是適合美德的活動,那麽美德是什麽?美德包括理性美德和道德美德。例如,智慧、理解和智慧是理性的美德,慷慨和節制是道德的美德。要快樂,妳必須讓妳的美德符合正義。美德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和行為。

我們做事情要避免過度和過分這兩個極端,要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輕松獲得快樂。在這壹點上,與中國古代先賢的觀點是壹致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所以凡事都有壹個確定度,也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所以如果妳想獲得幸福,妳需要自己去實踐,去行動。只有在美德指導下的理性行為才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只是躺在那裏做白日夢,幸福應該不會到來。

當然,幸福也需要我們做很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幫助,需要有壹定的財富和權利。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幸福指數在壹定程度上與財富正相關,超過壹定量才相關。

亞裏士多德的幸福觀具有崇高的道德性和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利於通過學習和訓練增強人的智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壹些與德行無關的快樂。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對孩子來說不是現實,而是希望。但是我們說饑餓的嬰兒和母親的乳汁不是幸福嗎?給壹個饑餓的人面包,他會感到快樂,不管這個人是否有道德。

所以亞裏士多德教導人們,要做人生中最幸福的人,要遵循什麽原則。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在雅典創建了該學院。他主張人要根據是否有利於身體健康和靈魂來平靜自由地尋求和享受世界的幸福,所以尋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是人的本性。他說,幸福的生活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最高善,我們所有的選擇都是建立在幸福的基礎上的。我們的最高目標是獲得幸福,判斷善的標準是感覺。

當然,快樂是最終目的,不是指放蕩的快樂和肉體的享受,而是指肉體上沒有痛苦,靈魂上沒有騷動。

他認為,壹個人要想幸福,就必須擺脫偏見,學習自然規律,學習哲學。哲學的目標是追求人類的幸福。年輕人和老年人應該學習哲學。

當然,人對鬼和死亡的恐懼可能會降低真正的幸福感。伊壁鳩魯認為,上帝不理會世間具體的事物,人死後靈魂消散,所以人不必害怕鬼神,也就是說,死亡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麽。

伊壁鳩魯還主張把物欲降到最低限度,過簡單的物質生活,以便使人感到安寧和幸福。而且不要嫉妒別人,容易帶來內心的不安。他對幸福的定義奠定了人本主義幸福觀的基礎。

他明確反對極端的享樂主義和放縱,承認理性和美德在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與亞裏士多德是壹致的。

伊壁鳩魯的幸福觀會讓我們得出壹個結論:既然幸福意味著沒有痛苦地活著,那麽活著的意義就只是活著。但我們知道,壹個只活著的人,如果沒有追求,沒有價值,他的創造力和潛力就無法發揮,也就很難獲得存在感,很難看到自己的價值,很難獲得快樂。

在黑暗的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完全被宗教神學所控制,感官上的快樂被視為可恥和罪惡。所以當時邊沁把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衡量壹切善惡的標準。

笛卡爾的哲學經常瓶裝新酒,笛卡爾提到哲學可以“提供獲得無上幸福的方法。”他認為,幸福的生活是符合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正確可靠的判斷基礎上的。

笛卡爾認為幸福不是最好的,但幸福是以最好為前提的,幸福是最好的結果。愉悅不僅是感官的愉悅,也是心靈的滿足。

笛卡爾不贊成幸福的生活是美德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美德的結果或回報。他對幸福的定義是,生活就是幸福,就是擁有壹顆完全滿足和滿足的心。他把能帶來快樂的東西分為兩類。壹種是不依賴於自己的東西,即依賴於身體和外在事物的東西,比如榮譽、財富和健康。另壹種是靠我們自己內心的東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爾認為幸福是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堅定的,唯壹值得追求的東西是不需要外界幫助就能達到的。

黑格爾是哲學中不可回避的壹道坎。想了解哲學,不妨看看自稱哲學“終結者”的黑格爾。

黑格爾最早反對康德的物自體論,認為前人的哲學總是被後人推翻是有壹個根本原因的,因為他們的觀點是靜態的,而我要做的是動態的觀點,是變化的、辯證的。

這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壹個事物有好的壹面,也要看到它不好的壹面,容易形成詭辯。康德的辯證法是對因果的洞察。比如壹個人因為愛而恨,這種恨就代表了愛,壹種憤怒,壹種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情緒,也可以看作是得不到愛的正確的恐懼,而這就是更深的愛。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追求幸福。另壹方面,我們害怕被傷害,害怕壓力,復雜多變的事情,會不斷的影響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同時經歷著壓力、變故和傷害,兩者結合成壹種新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平和而平靜地看待事物。從過去到未來,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幸福感受。

康德認為,幸福是對自身狀態的滿足。只要人們確信幸福的存在,人性中就必然會有對幸福的期待和追求。但是幸福也是壹個不確定的概念。雖然每個人都想要幸福,但人類永遠無法確定。

康德還認為,幸福和道德不能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須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價值。在康德看來,幸福不應該建立在對幸福的追求上,而應該建立在道德的完善上。幸福必須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這促使我們把對幸福的追求寄托在道德的範疇上,道德不僅體現了人的自由,也體現了人的尊嚴。雖然幸福是個人的事,道德是社會的事,但也要把個人和社會有機統壹起來,把自己的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統壹起來,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馬斯洛是壹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認為幸福是需求的滿足。每個人都有基本需求。只有需求得到滿足,人才會有良好健康的狀態,才會滿足各種需求。它是人類壹切行為的動力,是快樂的源泉。人的幸福來源於需求的滿足。沒有需求的滿足,既不會有身體上的幸福,也不會有精神上的幸福。

當然,需求是分層次的,從低到高分為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幸福是在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和升華的過程中實現的。

對於壹個饑餓的人來說,擁有壹片面包就是幸福。對於壹個孤獨的人來說,有幾個親密的朋友是幸福的。對於壹個有很多錢的人來說,用錢幫助有需要的人是幸福的...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很少有人能完成,我們大多數人都在自我實現的路上。想要實現自我,需要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

馬斯洛通過對林肯、傑斐遜、愛因斯坦、羅斯福、斯賓諾莎等傑出人物的研究,總結出自我實現的人所具有的* * *壹樣的品質。

有洞察力,能預知未來。少受願望、欲望、焦慮和恐懼的影響,少受性格的決定,不摻雜主觀願望和偏見。

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

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真情實感,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具有超人的獨立性和獨居的需要。

有自主性和成長動力。

對妳的周圍充滿好奇和感激。

能感受到壹種巔峰體驗。

對人充滿了愛。

有深厚的友誼。

有民主精神,願意向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區分手段和目的,強調目的,手段必須服從目的。

要有創意。

富有哲理和幽默感。

不要標新立異,也不要盲從。

其實西方哲學史上的這兩種快樂,理性上可以稱為完美主義。認為身體最高貴部分的滿足就是幸福,是精神和道德的完善,但並不排斥幸福。另壹派是享樂主義。正如伊壁鳩魯所說,幸福意味著身體上沒有痛苦,靈魂上沒有煩惱。

幸福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壹個現代漢語詞匯。中國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主要取決於他們所談論的人生境界。

道家更接近於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狀態是守護人生的本真狀態。莊子還強調精神的自由,主張與造物主同行,與天地之靈互動的境界。儒家接近完美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狀態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快樂就是幸福。精神生活幸福,物質生活貧窮。

其實相比較而言,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 *的共同點是都是生命,都是重視精神和物質的。

享樂主義者約翰·穆勒也說過,快樂就是幸福,但幸福有質的區別和層次。只有嘗過了,才知道哪種幸福質量更高。

總之,幸福是壹個體現人的價值觀的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上一篇:蒙特梭利金色串珠教案
  • 下一篇:《三國演義》評書目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