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漢字的記譜法主要用公、上、交、清(和)、正、余、邊公(邊)分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公赤記譜法中,則表示為上、赤、公、範、六、五、壹。而在漢字和漢字旁邊的偏旁部首下面畫斜線(如加“氣”等。)用壹個八度來表示音高。
琴譜是用文字記錄古琴音樂的撥弦方法、演奏技法、句法等。
樂言半字譜中使用的符號大多形似半個漢字,多用於記錄樂言!因此得名!
和弦譜是指譜的壹種,原理類似於今天的吉他指譜。至今失傳!
管色譜是音位譜的壹種,最初可能是管樂器指法符號的演變。
民間人物譜是宮池譜的前身。
十二個音樂名稱被用來記錄壹首曲子的聲音高度的符號。中國用這個來記錄雅樂。在日本和韓國仍廣泛使用。
格譜是由低到高列出的十二律,音圖最右壹行標有“陸璐”字樣,每個格代表壹個半音,每個格從左到右代表壹個相對等長的時間單位。
雅譜是記錄明代祭祀孔子所用音樂的壹種曲譜形式。
曲譜是用之字形線條寫曲子而成的譜。
偏心移位譜是藏傳佛教使用的音樂譜,由畫在七條平行線上的各種曲線組成。
查巴譜是壹種用方塊畫曲線的音樂譜。
鑼鼓是壹種打擊樂器。又稱《宮經》、《鑼鼓譜》、《樂器譜》。魏晉南北朝文字譜
漢代的聲音曲折
唐代減譜與樂言伴譜
明清車譜中國在西周前壹千多年就用《呂子譜》和《宮尚子譜》記錄宮廷祭祀宴飲的音樂(雅樂)。前者借用中國十二法(即壹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的名稱(黃忠、魯大、臺簇、賈忠、古曦、鐘廬、、、、南廬、壹澤、五社、仲英)來記錄音樂。後者用古代的五聲音名(宮、商、角、箏、於)來記錄音樂。
中國漢代寫的《禮記·甩鍋》,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樂。用“口”和“?”而“半”三種音樂人物描述的是玩拋鍋遊戲時兩種鼓的演奏音樂。這是最早的光譜記錄。錄歌的配樂也很早就有了。公元前壹世紀寫的圖書目錄記載了歌曲的樂譜。比如目錄裏有壹本書叫《河南周代七首》,“宋詩”就是“歌詞”。與之相對應的另壹本書叫《河南周代曲曲折折七首》。“曲曲折折”的意思是“宋曲調”。這本《宋調》自然是曲譜。但是它是用什麽方式記錄音樂的呢?因為書早就失傳了,無從得知。
《漢書·藝文誌》中也有“聲曲折”與歌詩配合的記載。這些“音曲折”就是唱歌曲或詩歌時的樂譜。中國民間過去用多種字符譜記錄音樂。如減法譜、半月半字譜、鑼鼓經、二十四字譜等。現存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樂譜是唐代寫的古鋼琴曲《碣石調幽蘭》。據《序》記載,《幽蘭》為六朝秋明(493-590)所傳。其實是壹篇4954個漢字的文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於哪壹個弦、哪壹個位置、哪壹種彈奏方法。說明字譜是隋唐秦人的常用譜。
從漢字記譜法發展到減法記譜法是古琴記譜法的壹個極其重要的創新。這個變化是唐朝的曹柔完成的。具體做法是用減筆畫的筆畫拼出壹些符號,作為左右手彈奏技法在古琴音位上的標記,這是壹種只記音位和彈奏方法,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因指法有標記,故又稱《指譜》,南宋時逐漸定型,沿用至今。它的出現使隋唐以前的大量琴譜得以整理並流傳後世。
宴樂半字譜即宮池譜,是中國傳統民間譜之壹。在樂論方面,宋代就有《顏》音階的記載。《樂言半字譜》起源於唐代,也是壹種基於樂器音位和技法的記譜法。可能以管樂器的指法為標誌(最早發現於敦煌千佛洞,晚唐明宗在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寫了壹部《唐大人樂譜》。作為早期的I級譜,沈括(10311095)和張艷(12481320?)出現在詞源學中。現代的I音階譜直接起源於這個時候。宮池記譜法也是壹種文字的記譜法,是壹種非常重要且應用廣泛的記譜法。正因為如此,才單獨設立壹個板塊來講。
《樂言板字譜》通過宋代流行的《漢字譜》和《宮池譜》,在明清時期基本定型並廣泛使用。但由於流傳地區和時間不同,其記譜法和點名略有不同。在宮-池音階中,何、斯、易、商、池、公、範、劉、吳、乙為卷名,相當於索爾、臘、斯、多、熱、米、法、索爾、臘、斯,較高的八度配以部首“齊”,如“商、池、億”。在低八度的每個字尾加壹個折尾(合成詞除外)。如“範、公、商”。六、五、b的八度唱成四、壹、壹。有兩種文字:正楷和草書。傳統的書寫格式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工字梁右側標有節奏(眼板)符號,強拍(頭板)符號為“、”或”,弱拍(眼、中眼)符號為”。每個句子的結尾都有壹個空格。
宮池譜是我國使用最廣泛的點名譜。點名譜有兩種:“固定點名法”和“初始點名法”。記錄節奏的板(強拍)眼(弱拍)符號也發展得更加完善。調號標有鞏崢調和肖紅調的名字。宋元以後,中國流傳下來的樂譜大多是用宮池記譜法書寫的。其中,器樂作品和歌劇唱腔數量最多。
宮池記譜法在研究和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學習民間音樂方面仍然具有積極而特殊的意義。直到今天,很多老藝術家仍然習慣用宮池記譜法來記錄音樂或演唱。然而,由於記譜法復雜,中國古代壹些有價值的音樂遺產被扭曲和丟失。這些記譜法也逐漸被引入歷史舞臺。“四兒譜”也是音位譜的壹種,用漢字“二、三、四、五、六、七、八”依次表示音階的音高,即“sol、la、do、re、mi、sol、la”;FA和SI用“三”和“三”表示,這是因為它們又壓在LA和MI上,所以LA和MI常被稱為“三”和“六”。
二、三、四、五、六五音中,三、六、五因各種情況而變化,只有二、四(sol、do)不變,所以這種記譜法叫“二四譜”。古代音樂譜對於音樂傳播和信息記錄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歷代的音樂形式中,暗示性大於顯性、含蓄性大於嚴謹性的象形簡筆畫,滲透著中國審美精神的獨特性。先秦美學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實用精神,魏晉佛禪,以及民間的傳承習慣,那種心念耳教,都不同程度的體現在中國古代音樂節奏的記下方式上,旋律簡單到可以記憶。隨著古代文化研究領域的擴大,我們不僅從樂譜的音調和旋律中欣賞傳統,而且從記譜法的方式中審視傳統。
然而,正是這些“暗示多於清晰”、“含蓄多於嚴謹”的象形簡筆畫,嚴重影響了音樂錄制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各種中國古樂都不能像五線譜、簡譜那樣更方便、更真實地記錄音樂,很難普及。
鋒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記譜法不科學、有局限性、不便於推廣、使用不廣泛,是歷史上許多優秀音樂作品流失的主要原因之壹。中國的詩經。《上古十五國風》是壹首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民歌,但由於沒有記錄,其曲調壹直沒有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