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金融國際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論金融國際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這個問題有點大。妳在寫論文嗎?首先,妳要明確什麽是金融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金融交易、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的國際化。金融國際化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金融國際化是指壹國的金融活動超越其國界,脫離其政府的金融管制,在全球範圍內經營、謀求壹體化、謀求發展的過程。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後是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我認為這裏不同的國家分為三類: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和貧窮國家...當然,這壹般對越發達的越有利,但這是壹把雙刃劍。妳分析的時候要從不同國家的情況入手。如何開始?妳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金融國際化的動機1。金融自由化政策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礎。

20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開始進行壹系列金融體制改革,改變了落後的金融狀況,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開放和自由化。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以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為主的工業化國家相繼實施金融自由化措施,如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推出創新金融工具、放寬市場準入和業務限制等。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變了各國傳統的各種金融抑制或金融監管制度,形成了符合金融國際化要求的新規則。

2.信息革命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消除了各國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金融信息傳遞的時空障礙,為高速、低成本地處理大規模金融交易提供了技術手段。

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全球資金流動和交易結算可以瞬間完成。沒有信息革命帶來的現代技術,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國際化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3.金融創新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多元化的運作載體。

金融國際化需要新體制、新技術、新載體。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各國金融機構為了逃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場,掀起了金融創新的浪潮。

離岸金融市場、跨國銀行、金融產品證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新金融市場、新金融機構、新金融工具不斷湧現,成為金融國際化的有效載體。

金融國際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金融創新的過程,不斷為金融國際化的提升和拓展開辟道路。【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金融交易、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I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有兩層含義:

隨著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國內金融市場向國際投資者開放,國內居民和非居民享受金融市場審批和業務許可的同等待遇;

離岸金融市場,與境內金融市場即在岸市場相比,離岸市場直接面對境外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所在國的國內經濟關系不大。

二。金融交易的國際化

金融交易的國際化是指交易範圍、交易對象、交易活動、交易規範和交易技術的國際化。

隨著外匯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國際金融市場的非中介化趨勢日益明顯。

所謂非中介化,就是銀行不再充當借貸雙方的中介。通過銀行中介的國際借貸逐漸被忽視,國際證券市場開始繁榮起來,成為國際融資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除了傳統的歐洲債券,證券化融資工具還包括各種融資券、公司股票場外上市、存托憑證和金融衍生品。

證券化融資的國際交易量及其增長反映了金融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勢頭。三。金融機構國際化

金融機構國際化包括兩個方面:

1.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機構越來越多,國際化的範圍不斷擴大。

這不僅是指跨國銀行及其海外分支機構的增加,也顯示了符合證券化趨勢的各種直接融資機構的擴張。

2.金融機構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國際化程度提高。

近10年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在全球化戰略的指引下,不斷加大對境外資產的控制力度,同時通過采取跨國收購或跨部門合並的方式,直接擴大海外金融市場份額,形成了日本野村證券這樣的“全球金融超市”、美國美林證券這樣的“巨型零售經紀商店”、所羅門公司這樣的“全球證券交易公司”。

第四,金融監管國際化

隨著金融市場和交易的國際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日益遊離於各國政府的監管之外,國際金融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和經營風險日益加劇。

為了使銀行提高資產效率,規避經營風險,1988國際清算銀行在與12發達國家協商後,公布了《巴塞爾協議》,成為當代全球銀行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國際金融監管也在區域層面展開,如歐盟的銀行咨詢委員會、監管當局聯絡小組等,並取得顯著成效。在證券領域,國際證券委員會不僅致力於確保銀行與非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更加重視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風險管理。【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趨勢1。金融國際化的規模不斷擴大。

在當今各國普遍開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規模不斷擴大。

1980年,全球資本市場金融資產交易總存量為5萬億美元,1992年,這壹存量上升到35萬億美元。

除了絕對規模,全球金融交易相對於國際貿易和世界產值的比重也在上升。

1980 ~ 1992期間,全球外匯、債券、股票交易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8%、11%、10%。同期,全球出口和經合組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分別僅為4%和3%。

二是各國對國際金融的依存度進壹步提高。

國際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資產的跨國持有程度。

包括境外居民持有的境內金融資產和境內居民持有的境外金融資產。

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基本實現了金融市場的開放,允許金融資產跨國經營。

雖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但跨國金融業務帶來的積極影響使它們能夠進壹步開放金融市場,增加對國際金融的依賴。

第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金融國際化中的作用增加。

在金融國際化的各個方面,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發達國家都起著主要作用。全球資本市場融資流量的85%仍集中在發達國家。

然而,隨著亞太地區新興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金融國際化格局開始改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壹些新興發展中國家通過改革金融體系,融入了金融國際化的潮流。特別是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給了金融國際化壹個全球性的支撐。

第四,金融衍生工具日益成為金融國際化的重要陣地。

金融衍生工具是從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衍生出來的金融市場。它利用融資融券交易的杠桿效應,設計大量以利率、匯率、股價走勢為對象進行交易的金融產品。

這個市場自1983形成以來發展迅速,交易工具超過1200種,全球交易量在1995已經達到20萬億美元。

動詞 (verb的縮寫)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世界銀行的《2003年全球發展融資》報告,外國直接投資連同在國外工作的國內工人的匯款(匯回中國的部分工資)已經超過外國私人貸款,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這種變化與經濟全球化(資本和人員的跨國流動)的加速密切相關,並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個市場不斷吸引著國際熱錢和金融機構涉足其中【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金融國際化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金融市場的國際化使全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

全球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大量的離岸金融市場構成了全球金融網絡,將各國的經濟金融活動緊密聯系在壹起。

24小時不間斷的外匯市場為貨幣交易提供了國際機制,是跨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日益證券化的國際資本市場將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與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機會連接起來,形成了資本有效配置的國際機制。

在國際金融活動中,體制、政策和貨幣的障礙越來越小,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第二,金融交易的國際化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國際化日益顯示出金融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關鍵作用。

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先導,跨國公司的生產壹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更深層次形式。金融國際化不僅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也是跨國生產和壹體化的基礎。

因此,金融國際化在經濟全球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國際化作為金融國際化的核心,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第三,金融服務自由化豐富了貿易自由化的覆蓋面。

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包括三個方面:貿易自由化、生產壹體化和金融國際化。

代表貿易自由化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不僅包括貿易自由化的內容,也包括金融服務自由化的內容。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金融服務貿易總協定》已經達成,建立消除金融服務領域國家障礙的新體制已經提上日程。

可以預見,在國際金融上建立類似於國際貿易的自由體系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下壹個目標。

第四,金融機構的全球化支持生產壹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跨國銀行等跨國金融機構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觀基礎。

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不僅是國際貿易不斷擴大的金融基礎,也是跨國公司全球經營的堅強後盾。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大規模並購與金融機構的全球融資安排能力和國際信貸支持能力直接相關,而這壹輪以強合作為特征的大規模跨國M&A浪潮顯然具有構建壹體化生產網絡的動機。

第五,金融衍生品加大了對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影響。

金融衍生產品自20世紀70年代初問世以來蓬勃發展,成為金融創新推動金融全球化發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品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提供的遠期價格信息在國際投資、生產、貿易和金融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金融衍生品交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避險工具,有利於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從而有助於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同時,金融衍生品作為風險轉移工具,也可能被用作投機工具,從而危及國際金融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轉讓性付款

政府或企業在本年度未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情況下支付的款項。轉移支付是政府和企業支出的壹筆錢,包括養老金、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補貼、農產品價格補貼、公共債務利息等。這筆錢在西方國家是不計入國民生產總值的,因為不是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所以叫轉移支付,有時也叫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分為政府轉移支付和企業轉移支付。(1)政府的轉移支付大部分是福利支出,也就是政府的財政收入通過上述支付返還給我。所以有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付是負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的功能是收入再分配,即把壹部分收入從就業者轉移到失業者,從城鎮居民轉移到農民。(2)企業的轉移支付通常是通過捐贈和贈款進行的,如公司對下屬非營利組織的贈款。因為不是直接用於購買當年的商品和服務,所以這種錢也被認為是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進行的壹些支付並不是從壹部分居民的收入中收取的,如增發貨幣、出售債券以支付福利救濟款等,顯然不具備從壹部分居民轉移到另壹部分居民的特征。但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雖然和上面所說的支付來源不同,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被政府直接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這種支付仍然被視為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是政府預算的組成部分。財政盈余等於稅收余額減去政府商品和服務支出以及轉移支付之和。

個人覺得挺好的

  • 上一篇:職業學校教務處教學工作計劃
  • 下一篇:迷宮的源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