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格局兩極對抗的結束,壹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這是壹場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展望未來的新格局或新秩序,與其說是在預期或既定的格局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不如說是各國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秩序。本文擬從反映世界經濟最直接變化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以把握當前形勢,因勢利導。
縱觀近年來國際貿易的變化,有壹些新的趨勢如下:
1.國際貿易仍在世界經濟的體系和邏輯下不斷演進,並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集中體現。
總的來說,世界經濟體系是在商品經濟原有的市場體系下演進的,即沿著市場化—社會化的道路發展,走社會化—壹體化—國際化—區域集團化的道路。從世界經濟演進的邏輯來看,“跨國思想”可以說是西方發達國家倡導的“新秩序”的核心理論。事實上,二戰後,跨國公司蓬勃發展。他們通過其全球化經營,不僅擴大了市場,而且滲透到生產中,使世界經濟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從國際貿易到國際生產,從世界生產到世界工廠,從而促進了經濟壹體化和國際化。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貨幣、金融、科技和商品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他們以壹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在世界上生產和繁衍,並試圖永遠保持這種關系。
國際貿易受制於世界經濟“跨國思維”的邏輯體系,呈現出以下特征:
1,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日益分離,生產要素可以充分流動。
首先,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服務貿易的增長率多年來壹直高於貨物貿易的增長率。比如1992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而當年的貨物貿易才剛剛超過3.6萬億美元。在1993中,貨物貿易的價值下降了2%,而服務貿易則相反增長了3%。隨著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生效,這壹趨勢將更加不可逆轉。其次,隨著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全球化的進壹步發展,國際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和證券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企業融資越來越多地通過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角從國際銀行貸款變成了證券市場。而且由於科技的發展,世界金融市場構建了24小時全球運行系統,從而為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最後,國際生產合作尤其是高技術研發合作方興未艾,這主要是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的結果。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從貿易層面來看,商品上升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貿易是大趨勢,虛擬經濟迅速擴張(比如金融創新之壹的金融衍生品,目前發展迅速,其衍生資本的“名義價值”已經達到17萬億美元,銀行持有的衍生資本估計價值相當於自有資本的2/3。人民日報1995.12.18陳驍《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由於實體經典
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並不同步,所以摩擦和矛盾在所難免,動蕩將主要發生在波動性高、投機性強的虛擬領域,所以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將不可避免(如6月5438+0994.12.29爆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5.2.25.有233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1995.11.2.日本大和銀行的紀律醜聞)。不僅如此,還可能導致“泡沫經濟”。(比如日本經濟不景氣就是“泡沫經濟”破滅造成的。因此,盡管近年來西方經濟有復蘇的跡象,但整個90年代,世界經濟和貿易仍將以重組、動蕩和低速增長為特征。
2.國際貿易將繼續以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發展。
90年代,受經濟衰退和長期蕭條影響,國際貿易也有所放緩,但仍快於經濟增長。1990的貿易增長率約為6%,是世界經濟的兩倍多。1993年經濟增長率為2.3%,而國際貿易增長率為4%。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3.75%,但世界貿易擴大了9.5%。這說明全球貿易並沒有因為經濟徘徊而低迷,未來依然會比經濟增長更快。壹方面表明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分離傾向,另壹方面也強調了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3.國際貿易的重心從流通轉向國際生產和投資,使國際經濟貿易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主要是跨國公司主體作用的結果。跨國公司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和資本國際化深化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國際化的主要組織形式。目前,跨國公司的總產值已占資本主義世界總產值的1/3,有37000家,加上20多萬家分公司或子公司。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全球銷售額在1993年達到5.5萬億美元。到1993年底,全球累計跨國直接投資達到21250億美元,其中近90%是跨國公司做的,1%的最大跨國公司有全球跨國經營。它控制著50%的國際貿易、80%的工藝開發和30%的國際技術轉讓。它的全球化運作反過來加深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這種國際發展的總體表現是,國際貿易的增長快於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增長;發達國家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快於國際貿易的增長。基於此,西方經濟學家斷言:“在未來,決定世界興衰的將是資本的流動而不是國際貿易。”
4.受“跨國公司”發展變化的影響,國際貿易更多的是部門內貿易和集團內貿易,國際市場日益成為壹個受控的、有組織的市場。國際貿易從比較利益的“互補”變成了“競爭”。
由於跨國公司的滲透和發展,貿易更多地在跨國公司內部或集團之間進行。跨國公司已經控制了世界貿易的50%,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銷售額相當於世界出口額的70%,這還不包括內部貿易額。可以看出,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張,內部貿易也會增加,國際市場也會變得更有組織性。根本原因是跨國公司通過控制多部門的生產結構來爭奪銷售市場,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也使其成為多目標生產經營的綜合體。同時,國際貿易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調節余缺,取長補短”的優勢互補,成為“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妳中有我”的競爭特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資本主義經濟的國際化是以壟斷為基礎的。如果說以前我們只是通過壟斷原材料和銷售市場來獲取豐厚的壟斷利潤,那麽現在它從全球利益的角度出發,有必要也有條件將“世界市場戰略”、“產品多樣化戰略”和“技術轉移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這也導致了貿易的國際化、市場的管理和競爭的統壹。
二是貿易區域集團化趨勢更加明顯,對多邊自由貿易體系形成了嚴峻挑戰,未來貿易格局就是在這種演變背景下出現的。
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主導國際貿易的時期,薩瑟蘭總幹事說,自1986烏拉圭回合開始以來,在GATT登記的區域優惠貿易安排有25個,主要是自由貿易區的形式。目前,幾乎所有關貿總協定締約方都至少參加了壹項優惠貿易安排。這種區域集團化是兩股力量交織在壹起的。壹方面,它是世界經濟壹體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在市場範圍內的必然反映,是走向壹體化市場的必經階段;另壹方面是企業壹體化趨勢的必然體現,即建立壹體化的跨國、區際國際壟斷集團。這兩種趨勢相互交織、相互矛盾,形成了區域集團化的趨勢。因此,區域化是國際貿易內部關系的深化,而不是區域邊界的鞏固。而區域化的集團往往“對內自由,對外保護”,無形中助長了保護主義,強化了人為的主觀性,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約束力。然而,烏拉圭回合通過的限制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決議以及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可能會恢復多邊貿易體制對區域化排他性傾向的約束力。值得指出的是:
1.在世界經濟貿易從舊體系崩潰到新體系建立的過渡時期,國家將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國集團將越來越多地與國家權力相結合,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比如,美國克林頓政府把對外貿易作為“經濟安全”的首要因素,采取強硬的對外貿易政策,煞費苦心地懲罰別人,總是試圖把國內法淩駕於國際法和其他國家法律之上。
2.貿易保護主義仍將是貿易自由化的障礙。雖然烏拉圭回合達成協議,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但大多數國家仍然更熱衷於防禦性和排他性的區域化市場。創建歐洲體本身就是為了與其他地區或國家競爭;美國積極推動的“美加墨貿易協定”也帶有這種色彩。這與各國仍處於調整階段的事實是壹致的。
3.目前已經出現了明確的貿易格局:即以美日歐為中心的區域統壹市場三足鼎立。這些市場多少滲透著地方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資本主義,帶有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
4.跨國公司主導的市場擴張和壟斷市場被國家間的協議市場或區域市場滲透,體現了市場壟斷和國家權力的結合,從而改變了競爭的主體,即公司之間的競爭讓位於國家間有組織的市場之間的競爭。今天,無論哪個國家走向國際市場,都要首先面對區域集團化市場。
5.單邊行動越來越不得人心,將受到限制。美國似乎嗅到了冷戰後保護主義的趨勢,也自以為與國家主導地位的上升趨勢結盟了。所以他們動不了捍衛制裁的大棒,扛不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但他們不知道當今世界是多邊多極的,不是壹個國家說了算的;也不考慮所謂保護主義的含義,保護主義是建立在區域集體化市場基礎上的,壹個國家永遠無法控制貿易和市場;特別是,我不知道多邊貿易體系的普遍性。美國政府官員也承認,如果美國實施制裁,那只能意味著美國的失敗,於是烏拉圭回合協議在美國國會順利通過。
3.受科技革命影響,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全球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基於分工的國際貿易必然會受到它的影響。
二戰後,壹場以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計算機為主體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不僅引起了全球性的調整和變革,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分工。從根本上說,國際分工是各國經濟聯系和依賴的基礎。就國際分工而言,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橫向分工將逐漸取代縱向分工。這可能會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改變按照垂直分工建立起來的南北經貿格局。由於跨國公司內部分工的發展,隨著其擴展,橫向分工將在發達國家更多地發展。未來,由國際分工決定的國際貿易將具有以下特征:
1.南北關系的不平衡將進壹步加劇。這是因為壹方面,傳統垂直分工的差距擴大了,傳統不平等的經貿格局傾斜了。據統計,現在美國出口的42%,西歐國家出口的20%,日本出口的48%,都銷往第三世界和前蘇聯、東方國家。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產品日益重要的銷售市場。另壹方面,垂直分工相對低於水平分工,相應降低了南北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比重,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2.受科技革命的影響,發達國家註重“高、精、尖”的技術產業和內部區域市場的協調,這將促進橫向分工的發展,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進壹步發展,它們的貿易、金融和相互投資將在世界總量中占更大的份額。
4.就總體趨勢而言,與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和政治多元化相適應,國際貿易也將向多邊主義和自由化發展。特別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貿組織的建立,將把世界多邊貿易自由化推向壹個新階段。
鑒於這些變化的總趨勢,這裏有壹些建議:
(1)積極發展市場經濟,壹方面符合當前形勢,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其運行機制。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指導我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掌握它只是時間問題。
(2)要看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分離帶來的泡沫經濟的不利影響,盡快進行對策,協調二者的關系。目前中國經濟存在很多過熱、波動、通脹的因素,都是在虛擬層面上產生的。同時也要註意減少和避免外界因素的影響。
(3)積極發展中國的跨國公司,走產業化、專業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道路。目前中國有中化、中信、首鋼、華潤等跨國公司,但還處於初級水平,跟國外跨國公司不太壹樣。如何加快跨國經營的步伐,是理論界和實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鑒於國際貿易水平的變化,即生產和投資的變化。大力優化環境,引進外資,理順融資渠道,改變傳統借貸方式,鼓勵和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融資。
(5)鑒於國際貿易的多邊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壹方面要積極但謹慎地加入世貿組織,另壹方面也要積極加入壹些區域集團化組織。順應國際貿易內部化的特點,打破內部集團,進入區域市場,以獲得發展貿易的新機遇。總之,我們應該開發多樣化的市場。
鑒於國家在貿易中的作用日益上升,我們還應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手段發展國家關系,促進經貿發展,更好地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繼續貫徹外貿與外交相結合的方針。
(7)把握國際分工的導向,大力發展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改變垂直分工造成的中國的不利地位。同時,我們將繼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逐步與國際接軌。
(八)鑒於服務貿易的上升趨勢,我們應盡快做好準備。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為服務貿易進入國際市場掃清了道路。它與關貿總協定的最大區別在於,壹般義務(最惠國待遇)與具體承諾(市場準入、國民待遇)是分離的,即具體承諾不是自動生效的,必須通過談判達成,因此需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統壹的戰略規劃,才能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