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闡述漢語作為第壹語言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區別。

闡述漢語作為第壹語言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區別。

漢語是漢族使用的語言,是中國的主要語言。我們中國從小就學習漢語,這種漢語教學就是把漢語作為第壹語言的教學。對於外國人來說,漢語不是他們的母語。教外國人學漢語就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由於漢語的習慣,中國學者把對外漢語教學稱為“對外漢語教學”。無論是作為第壹語言,還是作為第二語言,我們要教的都是漢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但是,由於教學對象的不同,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異同:

壹,教學對象

漢語作為第壹語言教學,針對的是從出生起就被中國語言和文化包圍的中國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第壹天就有聽覺反應,對語音尤其敏感。兩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分辨不同人的聲音和同壹個人的不同語調。換句話說,我們的教學對象從出生開始就在聽漢語。到壹歲,孩子進入語言發育期,開始在沒有專業語言老師的情況下說簡單的話。到了三歲,壹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到了五六歲,妳就能熟練地說話,表達自己的感情,甚至能掌握各種復雜抽象的規則。進入小學後,開始正式的語文學習。換句話說,作為漢語教學的第壹語言,其教學目標已經掌握了漢語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具備了熟練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然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對象卻是壹個零起點。學生連中文都沒接觸過,需要從語音和口語學起。而且他們大多已經過了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接受新語言的速度不如孩子快。

我們的教學環境也不壹樣。作為第壹語言的漢語教學有著獨特的教學環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上,家人的對話或陌生人的詢問都可能成為語言教學的有效素材。相比之下,對外漢語教學就遠沒有那麽幸運了,更何況漢語本身比拼音更難學,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面臨很多困難。

二,教學的本質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邢先生有這樣的概括:“作為壹門學科,‘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兩個屬性和三個要素,以漢語為主體,以對外漢語教學為目的。語文是學科的本體屬性,是學科構成的第壹要素。對外漢語教學是壹門學科的應用屬性,“外語”是第二要素,“教學”是第三要素。這兩種屬性和三種要素的相互制約形成了學科的內在機制,並將其編織成自己的體系。”(邢,1996)對外漢語教學以漢語為主,這是學科的本體屬性,與對外漢語作為第壹語言教學是壹致的。

但兩者有本質區別——對外漢語教學屬於“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屬於“語言學教學”。語言和語言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是壹種交際工具,教語言就是讓學習者掌握這種工具,培養他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言課是技能課,也是工具課。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規律、功能等語言現象的科學,而語言學的教學就是教授關於語言和語言研究方法的理論知識。語言學課是知識課,也是理論課。二者的本質區別,必然使它們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特點上完全不同。

三,教學目標

以漢語為第壹語言的教學稱為語文,它既有“寫”的成分,又有“寫以載道”的任務。因此,在第壹語言教學中,既要傳授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要註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其最高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而且,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提高中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文化素養;對於大學生和研究生來說,是提高語言分析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從事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能力。

從根本上說,對外漢語教學是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學會用語言交流。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教語言就是培養他們用語言交流的能力。雖然語言教學中也要教授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則,但這是為了讓學習者掌握語言,並用語言進行交際。

第四,教學內容

把漢語作為第壹語言進行教學,首先是把漢語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對相關語言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這屬於語言學的範疇。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是語言理論、語言知識和研究方法,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

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內容是語言要素、語用規則、語言技能、交際技能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也就是說,它的教學內容從語音和字母開始,從最基本的語言技能的培養開始,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句型、段落和課文、聽、說、讀、寫技能、理解和表達技能,以及對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了解。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方法

無論是作為第壹語言還是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教學方法都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兩者都經歷了壹個從傳授知識到培養能力的轉變過程。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方法方面,啟發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和學生的平等參與越來越多。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而教師主要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趨向於主動和任務導向。

但這兩者是不同的。比如語音學,作為第壹語言教學,可以多看幾遍。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發音,我們可能需要畫圖來表示舌頭的位置。再者,漢語無論是第壹語言教學還是第二語言教學都非常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安排閱讀時間。

六、教學特點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劉勰在《對外漢語教學導論》中有詳細闡述:(1)目標是培養漢語交際能力——不是讓已經具備漢語使用能力的母語者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化知識,而是讓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掌握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2)以技能訓練為中心,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語言作為壹種技能和能力,只有通過實踐和練習才能掌握。

(3)著眼於基礎階段——語言學習,打牢基礎最重要;基礎階段的學習者總是最多的,最能體現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

(4)在語言對比的基礎上——通過漢語和學習者母語的對比,確定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分析和糾正學習者的錯誤。

(5)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語言教學本身就應該包含在目的語中成功交際所必需的文化內容。

(6)集中強化教學——相對而言,課程更集中,課時更多,內容更強化,進度更快,班級規模更小。

漢語作為第壹語言,教學重點是教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和故事情節,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

綜上所述,漢語作為第壹語言教學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都是漢語教學,但它們在教學對象、教學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特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該了解這些差異,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思考,不斷推進我國的漢語教學事業!

  • 上一篇:記譜法的發展是怎樣的?
  • 下一篇:誰擁有世界十大瓷磚品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