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行動者基本傾向的區別對行動者基本傾向的抽象理解形成了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經濟學和管理學有不同的派別,經濟學和管理學不同派別之間對人性假設的理解也不壹致,但這種不同的發言只是相似,但兩個學科之間有很大的差異。(1)經濟學的人性假設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考慮規則的合理性。只能從最壹般的行為來分析,所以假設人是經濟人,理性人,或者是機會主義的人。經濟人的行為決策從自己的經濟利益出發,通過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使自己的凈收益最大化。當然,我們說的最大化,都是指在壹定條件下盡可能大,而不是無窮大,也就是說最大化是壹個有條件的極值。理性人的基本傾向與經濟人相同,只是把經濟利益擴展到綜合利益和長遠利益。比如暫時的付出是為了長遠的利益還是心理和聲望的滿足。但經濟學也認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是普遍等價的,是可計量的、可比較的、客觀的,因此是衡量交易對象和人(勞動商品)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尺度。因此,綜合利益的基礎當然是經濟利益,其衡量尺度也是多用途的市場交易價值。因此。經濟學的行為是理性行為,理性行為是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經濟人假設特別有利於借助可計量的貨幣進行定量分析或建模,但經濟人假設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學的目標,而不是為了計量和建模,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建模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也挖掘了人是經濟的假設,這壹點可以證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人性假設,但隱含著經濟人假設。因為馬克思把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把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築的決定因素,把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貪婪作為其理論前提。毫無疑問,馬克思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但這壹前提在分析抽象規律和資本主義行為特征時更為強調;但在分析勞動者的行為特征時,則較少強調。新制度經濟學仍然認為人們的特征是追求經濟利益,但他們對搭便車者行為的合理性持批評態度。他們認為人只有有限理性,卻認為人是投機取巧的,總想搭便車。機會主義不僅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試圖通過詭計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雖然不是所有的演員都是明顯的機會主義者,但很難確定誰的機會主義更少。顯然,新制度經濟學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時,強調了對經濟利益及其手段的追求。從行為者的基本傾向來看,這與經濟人假設沒有太大區別。(二)管理管理中的人性假設以激發人的積極性和提高組織效率為目的,必須兼顧大多數人的壹般行為和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因為少數特殊行為對提高組織效率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堅持經濟人(機會主義)假設,而管理學認為追求經濟利益是人類的壹種基本需求,但屬於人類各種需求中的壹種低級需求。因此,管理中的人性假設早已超越了經濟人假設,出現了復雜人、社會人、管理者等新理論。沿著這個方向,管理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獨立發展。在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人是被當做說話的工具,人總是懶惰的,懶惰的,不負責任的。麥格雷戈稱這種傳統為人性假設的X理論。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得管理學和經濟學中的人性假設壹度為人所知。但沒過多久,梅奧從霍桑的實驗中認識到,人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於是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從不同方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社會人假設發展成為經典而精致的需求模型。當代的管理學派就像壹個叢林,對人性的假設也像壹個叢林。其中,65438年至097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西蒙在其決策理論中闡述了人性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組織中不同層級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管理者。(3)人性假設的差異及其對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影響。經濟人假設簡單易分析,經濟學以此為核心形成公理體系和系統的方法、原理、規律;而社會人和管理者的假設是豐富而復雜的,很難形成壹個公理化的體系。在此基礎上,管理學結合豐富的實踐,形成了許多藝術化、技巧化的方法、原理和定理。兩者各有利弊,但區別很明顯。壹般來說,經濟學類似於“壞人假說”,管理學類似於“好人假說”。當代經濟學和管理學都是觀點不同的學派。但由於經濟學中的人性假設是比較壹致的,所以經濟學原理和實證分析的區別並不大,主要表現在規則學習原理(如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規範分析的應用上。比如經濟學,不同時代有比較權威的教材,非權威的教材也差不多。然而,由於當代管理中人性假設的巨大分歧,幾乎沒有經典或權威的理論,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也沒有權威的教科書。壹個經濟學家曾經說過,兩個經濟學家在壹起討論,就會出現三個經濟學流派。借用這個思路,可以說兩個管理學者壹起講課,至少會有四個管理學院。二、行動者關系的區別(1)經濟學中行動者關系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分工和交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可以將行為者的自利動機轉化為* * *的結果。即實現“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社會”。因此,經濟學中的行動者關系主要體現在市場交易關系中。市場交易的直接目的是雙方都能獲得利益,所以雙方在契約關系上是平等的。經濟學中的人不僅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不太註重分工、崗位職責和個人專長的差異所不可避免地造成的等級和隸屬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行動者的平等。上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壹本教科書明確指出,但卻隱含在《經濟學通論》中。因為經濟人假設對所有人都成立,經濟人不是閉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換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因為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傾向,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度就是他人利益相同的最大化。如果只允許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賺錢,不允許妳盈利,經濟學上就不會有需求和供給的均衡,也不會有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均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顧客就是上帝”等等都是銷售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而使用的營銷策略,因為供需雙方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這些口號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供應取決於需求。事實上,為了達到自己的交易目的,客戶也可以對賣方說些好話(在討債還價的市場上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簡而言之,由於行動者的平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交易雙方可以制定或拒絕對方的條款,也可以采用擡高對方地位或貶低自己地位的策略來達到自己的交易目的。(2)管理中行為主體的關系管理以激發人的積極性和提高組織效率為目的,從根本上尊重人,更重視人的作用。當然,管理科學中的個體(即行為主體,為避免與管理主體混淆,暫時使用個體壹詞)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然而,管理層必須考慮組織中不同層次和個人的職能。有的人分為領導者,有的人分為執行者,同壹個人在不同的場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人應該被看作是“專精、能力高低、地位不同”的不同個體。管理中的人雖然人格平等,但地位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是指高與低的區別,而是指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區別,以及對組織的職能和貢獻的區別。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個體差異。管理科學的壹個基本原則是區分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其中,人不僅是管理主體的核心,也是管理額的核心。雖然同壹個行動者在不同的場合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在同壹個管理過程中,具體行動者所扮演的角色是有明顯區別的。這意味著管理科學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無論是行政管理還是企業管理,非管理都是U型、M型、H型,科層制仍然是管理組織的基本形式。官僚制中不同職位所要求的能力和性格特征有很大差異,這就決定了管理科學中人的差異是明顯的。勞倫斯·彼得對官僚機構中人與人之間的差序關系做了精彩的分析,甚至說他創立了壹門新的學科——層級學。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序關系並不是管理學中明確提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差序關系確實是管理學中隱含的前提。正因為管理學裏的人都是秩序感差的人,所以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特別強調員工要有敬業精神,要“幹壹份工作,愛壹份工作”。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不平等體驗會挫傷人的積極性,所以管理層也非常重視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為員工營造平等的氛圍,防止員工因為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產生不平等感,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三、總結和補充說明經濟學註重設計合理的遊戲規則和開發制度資源,所以經濟學假設人是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人,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平等的。因為經濟學對人的假設是簡化的、壹致的,所以經濟理論是系統的、科學的、統壹的。管理註重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力資源,所以管理假設人是具有多種需求的復雜的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有差別的。由於管理中對人的假設豐富多樣,所以管理是多變的、藝術的、多樣的。當然,理論抽象的區別並不意味著實際應用的區別。相反,正如在工業生產中物理和化學原理的應用是交織在壹起的,在實際應用中經濟學和管理學原理也是交織在壹起的。盡管如此,還是有必要從理論上澄清兩者的區別。了解兩個學科的區別,有助於互相學習,互相提高,也有助於兩個學科的交叉或邊緣學科的研究。
上一篇:淺析古代印度法律與宗教的關系下一篇:音樂節海報背景——音樂節海報的設計原則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