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誰了解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

誰了解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

是的,問題比較籠統。讓我給妳出個主意。比如妳可以談談四書五經,孔孟的學術思想,他給後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可以談儒道文化。在這裏,我給大家講壹講“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學術文化。給妳壹磚引玉。漢武帝獨尊儒術。

漢武帝以前,秦朝的統治思想是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字還處於初級階段,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之後,正統儒學已經基本消失。漢初,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所謂黃無為而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儒學是國家的哲學基礎,杜絕其他思想體系的基礎。漢武帝采納了他的想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顯學。此時孔子已經去世壹百多年了。董仲舒在具體政策上發展了道家、陰陽家和儒家思想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成為新的儒家思想。

漢代儒學普及期間,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儒家傾向於用仁政來管理國家,政治家以此為基礎來限制土地的過度集中,建立健全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壹些政策,包括“限民之地,取長補短”,“三綱五常”。

西漢初期,封建統治者大多信奉黃老(春秋時期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西漢吸取秦亡的教訓,針對秦的殘暴統治,從道家的清靜思想出發,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同時,西漢統治者也非常重視儒家對秦暴政的批判,認同儒家倡導的仁政。劉邦最初鄙視儒生,認為儒家思想繁瑣迂腐。但後來,他又征召了壹批有才華的儒生,比如施立,凡是他想要的人,都用他們來為自己爭奪天下的效力。劉邦登基後,讓儒生舒制定了壹套君臣禮儀,從禮儀方面加強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和威嚴。劉邦高興地說:“今天我體會到了做皇帝的高貴滋味!”這時謀士陸賈也向劉邦指出:“如果秦統壹天下後,妳能實行仁義,效法先賢,陛下還會有今天嗎?”他警告劉邦,漢家可以靠“馬上”(指武力)得到,但不能靠“馬上”治理!劉邦很重視陸賈的意見。於是,陸賈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全面總結了秦失天下、漢得天下、上古興亡的原因,前後寫了12篇論文。每壹次陸賈的奏章,都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劉邦死前壹年,甚至用泰獄(牛羊貘祭祀儀式)隆重祭祀孔子。

後來漢文帝時,儒生賈誼反復強調,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為了消除秦朝的影響,他建議修正歷法,改變服飾顏色制度,重新定義官名,提倡禮樂,並提出了“眾人建君”的建議,以削弱諸侯國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景帝在位期間,學儒學的晁錯提出了壹系列鞏固國家、保國家安全的建議,包括鼓勵移民北方以抵禦匈奴的騷擾,利用諸侯王的斷層削弱各王國的實力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儒生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張,與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往往從儒家的仁義觀出發,根據現實政治的需要進行壹些改變,所以能夠被西漢統治者所接受。西漢初期,由於統治者最推崇道家的“無為”思想,反映在政治上,面對當地諸侯國的壯大無所作為,使得諸侯國勢力惡性膨脹,出現了弱支強支的局面,最終導致了景三年(154)的吳楚七國叛亂。叛亂最終被平定,使統治者意識到有必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尋求更有效的理論作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此時法家的暴力統治被秦末農民起義所否定,黃老的“無為”思想也很薄弱,於是封建統治者就把儒家思想作為此時有效的思想武器,利用其“君權神授”、“大壹統”的思想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這是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根本原因。儒家被尊為唯我獨尊,既適應了漢武帝的統治特點,又符合中央集權加強的社會需要,所以可以說這是歷史的必然。另壹方面,漢武帝實行的“獨尊儒術”,實際上是以法治為基礎,把儒法結合起來,即對被統治者進行安撫和壓制。因此,漢武帝宣帝後來斥責太子說:“漢家有自己的制度,這種制度是建立在道教霸權的基礎上的。怎麽可能是純粹的道德教育和周政教?”(1)這充分說明,西漢統治者所謂對儒學的排斥,只是有利於加強封建統治的部分。

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的“大壹統”觀念深入人心。大家都認同團結,認為分裂是暫時的,這對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有積極影響。同時,儒家的許多觀點,如仁、謙、孝、信等,也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倫理觀念。

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專制帝王,在思想文化界首創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和主導地位,使“大壹統”的專制思想定型為主流意識形態和成熟制度。正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礎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壹次因為有了完整的官員升遷制度而得以確立。正是他使大家庭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中壹股堅定而穩定的力量,並使之進壹步延伸,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國家的基礎。

然而,如果我們從另壹個角度來看,漢武帝文誌的武功固然有其進步意義,但其對歷史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專制的“大壹統”思想固然可以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頂峰;雖然大家庭的生活方式確實成為了超穩定社會的基石,但也讓人治政治成為了兩千年來不變的格局;至於漢武帝時代不斷的戰亂和襲擊,甚至已經造成了社會動蕩、民生雕敝的惡劣後果。它的利弊很難說。

有人說“壹個專制的時代必然是壹個嚴酷的時代”,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漢武帝時代。其實在人治的社會裏,壹個國王越成功,他的破壞力往往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連赤生在自己的詩裏寫的:“漢武愛名馬,將軍下西洋。血百萬,70人在等。只要得到它,並唱壹首歌告訴神。”君主“化幹戈為玉帛,覆手為雨”很正常,但“大喜、驕橫、殺戮”對他們來說只是壹個普通的故事。為壹己私欲而戰,皇帝個人的好惡,其實關系到千萬人的生命。所謂“帝怒,葬屍百萬,流血千裏”,就是對皇帝個人行為的最好註腳。漢武帝作為壹代英宗,的確是中國古代最成功的皇帝之壹,但英宗也是凡人。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而瘋狂的心態,從“巫術之禍”的發生,可以看出他晚年的殘忍和喜怒無常——漢武帝這樣的“半偉人”往往出現在人治社會。受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制約,漢武帝的個人行為只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異同。

附: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

以孔丘為創始人的儒家法律思想是以家庭、倫理和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法律體系和思想體系。提倡“禮治”和“德治”,即“人治”儒家人治理論的精髓在於:聖賢決定禮儀;常規體序;法國的第壹個國王是順從人情的。儒家在禮法關系上強調禮治,在德法關系上強調德治,在人法關系上強調人治[1]。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意識形態的壹極。後人僅僅是修修補補,它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主義本質上是儒家思想,它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活,並達到法律的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百家爭鳴的局面,沒有單壹的思維模式,沒有政治法律文化——也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壹脈相承的。為了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地方環境法律思想的法治化與強調以制度和規則約束人的行為的法治觀格格不入。儒家思想是現代司法理念建立的主要思想障礙。這是法治概念的內在缺陷。

或者分析漢代獨尊儒術的利弊,對當今中國有重要意義。

漢朝的統壹是中國思想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壹。春秋戰國以後,中國的哲學、社會、政治、人文思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儒、道、墨、法、陰陽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可以說是“九派流華”,大國風範已經奠定!秦時倚重法家,漢初崇尚道家。不同的學校和派別之間沒有區別。直到漢武帝,儒學才得以獨享尊榮,孔子被奉為千古第壹聖,流傳後世。

其實就思想體系而言,儒家並不比道家優越,只是其積極入世、接受和順應歷史進步的現實態度比其他學派更適合治國。同時,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在當時的所有學派中,只有儒家思想與當時中國的古典學術和歷史知識緊密結合,而這些古籍和經典本身就極具價值,從而使儒家思想成為教育的典範。可以說儒家。

閑話少說,就說漢朝的統壹思想,其正面和負面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思想的統壹鞏固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增強了中國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統壹和民族團結,使中國在經歷了兩千年的發展後,保持了秦漢的基本版圖。無論分裂以何種形式出現,持續多久,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國家的統壹,而這種統壹感幾乎是出於中國人民的天性要求。無論國家相隔多遠,大家都把統壹視為理所當然,大家都把為統壹做貢獻視為壹種榮譽。在分裂與統壹的是非面前,每個人都有無私奉獻的豪情。這種統壹感與當初奠定的“大壹統”思想是壹脈相承的,與中國幾千年的思想統壹是壹脈相承的,與儒家思想教育下形成的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是壹脈相承的。

思想的統壹也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民族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外學者常常驚嘆於中國文化巨大的“同化”效應。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正統政權”、“中原王朝”屢遭侵略。除了元清時期的非漢統治,中國還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等民族爭霸的時代。然而,無論草原文化的規模有多大,最終都被淹沒、融化在了浩瀚的中原傳統文化中。在這裏,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明,真的像壹個博大精深的智者,微笑著讓妳在我懷裏折騰。反正畢竟大家難免會認同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心理,所以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和分裂,但很難從本質上撼動中國。

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簡單來說,首先,儒家占據正統地位,必然會使其他學派的光芒暗淡。久而久之,壹些原本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沒有發揚光大,甚至逐漸消失,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其次,對儒家思想的排他性推崇,使得中國的大部分智者和英雄都將精力投入到弘揚儒家思想上,由此,中國文化呈現出完全凝結的現象。最終儒家思想越來越精煉,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為過於成熟而走向了糜爛和極端保守。所以聞壹多先生說,簡直就是壹潭死水。所以中國繁榮了很長壹段時間,就會走向腐敗,就會受到外來文明的打擊,從而獲得新鮮血液,註入興奮劑,重新煥發光彩,光芒四射。

  • 上一篇:請問中國的神和西方的神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關於調查取證的規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