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貴池儺戲的舞臺藝術

貴池儺戲的舞臺藝術

貴池儺戲的舞臺藝術風格以裝飾性和寫意性為主。即以燈籠、對聯、壹桌兩椅、必要的道具和栩栩如生的面具,用簡單粗糙的表演來表達故事,與舞臺上的燭光相得益彰,表現出神奇而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色彩和娛神娛人的節日氣氛。其站臺口的照明從宋明、燈、安全燈發展到蒸汽燈,到60年代逐漸被電燈取代。但臺灣的燭光照明充滿臺燈的形式代代相傳,壹直傳承至今。

(1)化妝

貴池儺戲的演員臉上不化妝,壹直沿襲著戴面具的傳統。跑龍套和壹般插科打諢的角色不戴面具或面具,只穿簡單的服裝。每壹個角色的面部妝容,包括皇冠、頭飾、嘴巴,都展現在面具上,形象生動、逼真、個性化。

面具,俗“臉”,楓楊雕,畫。造型凸凹有致,眼睛和眼角鏤空,方便演員表演時向外看。穿的時候都是用紅色的頭巾或者紅色的布帽裝飾。全套(壹對)面是18(也有19),24,28,36,42。依其數,有十八學者、二十四天界、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龍神、三十六金剛等不同名稱。壹組具有相同編號的面具有不同的被屏蔽字符的名稱。

(2)服裝

貴池儺戲的服飾比較簡單原始,壹般都是明代的。早期的氏族大多用土布做斜排袍,用黃山梔子花染成棕色,或用靛藍染成藍色。後來還用顏色勾勒出圖案,鄉土氣息很濃。後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方劇種的興起,儺戲服飾逐漸受到重視。各宗親都集資購買了壹些類似於普通戲文的服飾,如官服、繡袍、洗手服等。每個角色的服裝都和國劇差不多,只有武生不用依賴。平時不表演時,戲服都封在祠堂的閣樓裏,年初請神儀式後打開。

(3)砌道具

貴池儺戲可分為儺戲和儺舞兩種。劇中用的壹般都是自制的。刀、斧、瓜錘、飲板(羅漢竹制)、鞭子、周沄,以及聖旨、印盒、朝廷、驚堂木、簽筒、折扇、文房四寶等道具。儺舞獻給傘、古錢、球燈、木鳥、弓箭。其中有劍、矛、棍之類的兩種。大的在演出時分別展示在舞臺的左右兩側,插在木架上,上面寫著“肅靜”、“避讓”等字樣,供面罩在巡邏時保護駕駛員;壹般角色表演的小道具多放在帶面具的龍床旁邊或上面。

1、龍床:戴面具的情況是用木板或幾個方桌組合而成。上面罩有桌布;所有氏族的面具都是按照壹定的順序擺放的。表演時壹般放在舞臺後方左側(後臺小的話放在舞臺前方左側)。

2.龍亭:在表演儺戲時,在寺廟裏用來迎接神靈和舉起儺神(面具)的特殊道具。亭形,頂上有寶,下面三層,如寶塔形,越高越小。下層最大的是壹個四周有雕花板的活動方櫃,用於正月十五在廟裏擺放儺神。二樓是龍屋,專門用來放社稷面具和龍印在廟裏。上面有四根金柱子,柱子上有金龍,制作精美,可以拆卸。龍庭的尺寸是:壹樓高79 cm,長89 cm,二樓高56 cm,長69 cm,寬69cm。三樓高86厘米,長50厘米,寬50厘米。

3.《舞傘》中的傘:用竹竿和領帶做成,上面糊紙,傘柄為竹竿,長約1.67米;傘頂扁圓形,頂部用紙覆蓋,畫有蝙蝠圖案;傘頂用紙糊成圓筒,再鑲嵌金色紙條;在周圍垂直貼12層約50厘米的彩紙條(如果是閏年,貼13層)。紙條上分別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吉祥文字。

4.朝廟祭祀儀式的專用“傘”。

(1)“人民傘”:類似於古裝劇舞臺上皇帝用的“人民傘”。它是用五顏六色的綢緞刺繡而成,頂端或紅布上繡有“吉祥五福”的圖案,屏障四周的絲帶上寫有吉祥的文字。

(2)“百代傘”:傘的圍裙上飾有許多繡有綢緞的蓮花花瓣。這些蓮花花瓣是這家的家屬捐贈的。每添壹個男的,捐壹個,荷花花瓣多,表示家業興旺。如果頻譜每60年修訂壹次,就會被替換。

(3)“孝心傘”:將“二十四孝”中24個人物的故事繡在柵欄上,每個人物6個繡像,每個人物4個。

5.舞蹈中的古錢古錢。木制,直徑36厘米,厚1厘米,形似古代銅錢。在外圈裏面;兩岸書風調雨順,利國利民。方孔的外緣和周邊以及文字都用金粉勾勒。它也是用竹棍做成的。

6.滾動燈在跳舞滾動燈。它由寬約0.5厘米的竹條制成,內外兩層呈球形(空心)。竹簽用彩紙貼緊,露出三角孔。外環孔貼有“風調雨順”的彩條;兩個球用細麻繩連接,可以轉動;中間有軸,軸上可以插壹個小鐵釬。表演者跳舞時,內圈可以自掃旋轉,點燃的蠟燭始終朝上。

(4)布景和裝置

貴池儺戲壹般在姓氏宗祠內演唱,舞臺裝置簡單獨特。舞臺前的屋檐上和舞臺內的左、右、後兩側掛著五顏六色、網狀或帶狀的紙彩。兩邊柱子上都貼著對聯,內容因族而異。比如鄉尹村的姚,寫的就是有牛逼,有牛逼。如果妳聽到他的話,如果妳遇到他的人民和福田的祖先,妳會培養妳的子孫。前後間隔豎立壹排木板或竹簾制成的屏風,屏風的左右兩側和頂部分別配有對聯和橫明匾額。對聯為:“制禮遵古法,音韻留遺。”跨批為“故鄉人慶。”畫面中間懸掛著壹個中堂,寬度為1.12m,長度為1.67m,中堂的內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有的人臨摹壹首古詩,有的用精美的紙張紮成三顆星,如賦、陸、壽,有的像劉傑《當禮要》,會根據演出日期的不同寫出針對性的內容。比如正月初七(正月初七)寫今天是什麽日子,人是什麽時候出生的。帶著香來到祠堂,舉著蠟燭拜神。風景依舊好,天氣卻是新的。年復壹年,循古例,慶春。另壹方面,正月十五,寫的是農村沒事過年,鑼鼓響了九天。我很高興今晚月圓,上帝幸福快樂。亮匾兩側的上下門上掛著綠色或紅色的門簾,門簾上方掛著寫有“出將軍”“入相”字樣的扇形亮匾。

表演所必需的壹張桌子和兩把椅子(儺戲叫筆桌和吊椅)放在屏風前壹米左右,蓋上桌蓋和椅套(椅套);椅子壹般是紅色的,桌子不確定,材質有絲綢,布料等等。桌子上有點燃的香爐和燭臺。桌椅的布置壹般是根據劇情需要來處理的。如公審案蓋,劉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掛龍簾,加印盒、簽筒等道具,放在另壹張稍大的桌子上,視為兩層寶座,呈現雄偉景象。壹般情況下,筆臺是不會拆的。在外景的情況下,只增加壹兩個其他的虛擬道具。比如《孟姜女》劇中,城墻換成了兩條板凳,孟姜女站在板凳上展示未完工的城墻;範啟亮站在板凳上,在板凳旁邊支起壹把傘,代表樹。再比如扮演漁、柴、耕、讀四個角色,分別站在四個方向,代表東、南、西、北門。

1、紙色:儺戲用來裝飾舞臺的有網布和絲帶兩種。掛在舞臺前的是壹張網,長4.33米,寬1米。用彩紙剪成條狀,卷成圓筒狀,對角打結成長4.33米、寬67厘米的網狀(或直接用紙條形成),再用長33厘米的薄紙條修剪,形成紙須。用紅紙剪成的棱形或扇形圖案貼在網眼上,並寫有四個醒目的大字,分別是“儺神會”或“驅邪祛疫”(有的寫“* * *慶平安”“慶新年”等。).紙色上還裝了精致的燈,用竹子紮起來,塗上紙糊,用燭光點燃。四個大字分別寫在燈上。講臺和屏風兩側懸掛的是緞帶式紙彩,是用彩紙剪成的長79厘米、寬16.5厘米的紙條,上端50厘米寫各種吉祥文字,下端16.5厘米剪成“福”或“壽”等各種意味深長的圖案。在圖案下剪成六條長13 cm的紙須,寓意“六六大順”。

2.明匾:以木、竹為骨架,用紙糊繪成的明匾,中空,內可點蠟燭。它通常被稱為“亮匾”,有幾種形式,如對聯,水平窗簾和風扇。屏風兩側豎立著對聯亮匾,高1.67米,寬33厘米,厚26厘米;上面安裝的橫匾是壹塊明亮的橫匾,厚26 cm,長1.19 m,高59 cm。扇形亮匾懸掛於上下門上方,對角線長67厘米,厚度26厘米。向前傾斜的。

  • 上一篇:讀國學經典,爭做優雅少年手抄報
  • 下一篇:道教在國外有什麽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