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龍舟賽是指初始階段的龍舟比賽,從時間上看大致在先秦時期。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在水中捕魚和渡河比賽,特別是在逃命,拯救生命和洪水中的水戰鬥。
紀念性的龍舟賽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人周初地方風俗》是記載端午節賽龍舟的最早文獻,說明三國時期“賽龍舟”已成風氣。《賽龍舟》是最早的紀念屈原的文獻,是梁朝吳郡、唐代宗谷、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實錄》中寫道:“屈原五月觀日,去汨羅,土人追至洞庭,湖上船小,得不到幫助。他唱道,“我怎樣才能渡過這個湖?”所以,鬥鼓歸來,賽將上亭,代代相傳,是壹場賽車的戲碼。其車快,歌響,水陸,觀眾如雲,郡縣直。從此,端午節賽龍舟就統壹在了“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龍舟賽形成於上世紀七九十年代,其發展可以追溯到1976年舉辦的香港龍舟邀請賽。從此,賽龍舟成為了壹項現代運動,熱潮席卷了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基本上是壹項競技運動。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汨羅江邊,趕去賽龍舟。超過60萬人參加了競賽、交易會和聚會活動。後來,湖南省汨羅市方便在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大小不壹,輻手數量不壹。壹般都是狹長的,有頭飾龍頭,船尾有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都和龍燈的頭差不多,姿勢也不壹樣。壹般是木雕,彩繪(也有紙或紗做的)。龍尾多以整木和鱗片雕刻而成。龍舟上除了龍頭龍尾,還有鑼鼓、旗幟或船身畫等裝飾。古代的龍舟也是華麗的,如龍池賽圖,其中龍舟的龍頭高,巨大,雕刻精美,龍尾高而卷曲,龍身有數層雙檐的亭臺樓閣。如果是寫實的話,可以證明古代龍舟的美。在壹些地區,龍舟仍然有古老的習俗。
龍舟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及郊區龍舟長33米,路上100人,橈手80人左右。南寧龍舟20多米長,每艘船大概五六十人。湖南省汨羅市龍舟長16-22米,24-48人抓手。福建福州龍船18m長,32人抓手。比賽是在規定的距離內同時起航,到達終點依次決定名次。中國各民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漢族的龍舟比賽大多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船長壹般20-30米,每艘船30名左右水手。苗族每年5月24日至27日端午節舉行。長約20m,寬約1m。它是由三棵又直又粗的杉木,挖成槽型,綁在壹起。中間有壹艘母船,兩邊有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壹名長者擔任鼓手,壹名兒童化裝成婦女擔任鼓手。比賽中,壹聽到炮聲,水手們就跟著鑼鼓聲劃槳前進。
傣族賽龍舟是在傣族歷六七月(清明節後10天左右)的“潑水節”舉行。每艘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向導。比賽時,壹人敲鑼指揮,水手們按照鑼的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性參與這項活動。
苗族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端午節舉行龍舟賽,慶祝龍舟賽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長約20m,寬1m,由三棵直而粗的杉樹挖成凹槽,捆綁在壹起而成。每艘船有38名水手,其中壹名是鼓手,壹名是鼓手。比賽中,壹聽到炮聲,水手們就跟著鑼鼓聲劃槳前進。
關於正式的賽龍舟,唐代詩人張劍鋒的《賽龍舟》生動地寫出了賽龍舟的壯麗景色。戰鼓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起,落下如飛劍,戰鼓雷鳴;終點線用五顏六色的桿子標出;龍船正在快速接近目標。現代龍舟賽基本相同,只是規則稍微嚴格了壹點。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銅仁市(碧江區)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2009年,銅仁市(現碧江區)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2011年,銅仁龍舟競渡作為壹項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舟基地位於明樂園,依錦江而建,風景如畫,既展示了錦江景區的山水魅力,又作為展示當地龍舟文化的載體,以“端午體驗、端午養生文化”等主題活動傳承龍舟文化,吸引遊客,打造新的旅遊體驗項目。遊客可以隨時在這裏體驗端午節的樂趣,並參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端午節活動,如包粽子、織彩繩、端午節、劃龍舟、端午節潑水節等。
歷年端午節,大明邊城景區都舉辦過多次大型的全國性龍舟比賽,如中國龍舟大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等。此外,每年的銅仁端午節也有著豐富的群眾基礎。每年比賽期間,全國各地的龍舟愛好者都會來到大明邊城景區觀看龍舟比賽。
龍舟基地所在地:貴州銅仁市(碧江區)。大明邊城景區。
到達路線:
1.大明邊城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市碧江區(水晶亭),距銅仁市火車站3公裏,距銅仁高速公路出口(南)2.5公裏,距銅仁鳳凰機場20公裏,距湖南鳳凰古城(高速)50公裏,到達景區十分方便。
2.乘車路線:銅仁市區有觀光線1,直達大明邊城景區(票價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