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戰爭的災難,人民的苦難,讓姜夔感到痛心。但由於其食客助手生涯的局限,雖然他也為此發出或透露出激昂的聲音,但他的悲涼情緒卻表現在大部分的文學和音樂創作中。清遠中,我寫了壹封信,求鄭泰昌雅樂。我壹生都在布料上度過,靠賣文字和幫助朋友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己作曲,字正腔圓。他的作品,如道士白石之歌,以空靈含蓄著稱。三清山
三清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50公裏,距上饒市78公裏。它是懷玉山的主峰。因玉井、余旭、雨花而得名,“三峰高聳,似三清柱坐其頂”,玉井峰為三峰之最,海拔1819.9米,為江西第五高峰,新疆之源。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風景秀麗。有當代詩人陳雲鶴寫的112首三清旅遊的詩,每個景點都贊美這座山。65438+8月0988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9月,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7月8日,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三清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三清山成為中國第七處、江西第壹處世界自然遺產。2011 9月6日,三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裏的貴溪縣。它是道教正統學派的祖庭。東漢中期,正壹派創始人張玲曾在此煉丹。據說“丹成龍虎,山由此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玲第四代傳人張生,三國或西晉時定居龍虎山。此後,張天師的後裔壹直居住在龍虎山,63代人傳承了1900多年。北京時間8月2日2010,龍虎山和龜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風油山
著名的道教名山猶大,位於浮梁縣和婺源縣的交界處。相傳古代常有鳳凰飛來此邀遊,故稱風油山。在山上,有美麗的山峰,茂密的樹木和茂密的巖石。印象最深的是“石林”,是壹個有洞穴的山洞,洞穴之間是相通的。每走到壹個山洞,似乎都沒有路,突然就轉過來了,展現了世界。它精致細膩,擅長蘇州園林的美,沒有人工斧的痕跡,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山頂上有壹個古老的“靜音廟”遺址,是山中二祖王沖修行的地方,現在碎磚和古跡仍隨處可見。如今,壹座新的寺廟建在原來寺廟基座的壹部分上。雖然規模遠不如以前宏大,但香火依舊旺盛,周邊幾個縣市的善男信女每年都在山上祭拜。
桂豐
龜峰,又名龜峰,位於上饒市宜陽縣,西有龍湖,東有三清,北有婺源,南有武義,生活在江西省的土地上。因其“無山無龜無石無龜”,而整個景區猶如壹只昂首挺胸的巨龜。龜峰被譽為“河上龜峰,世所罕見”。2010年8月2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江西龜峰山、龍虎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此,龜峰已成為江西省“雙冠王”景區,其資源價值得到國際組織的高度認可。
靈山
上饒靈山風景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北部,東與玉山縣接壤,西與橫峰縣接壤,北與德興市接壤。靈山因其連綿起伏像壹位江南美人側臥而眠,被世人譽為“睡美人”。2006年6月,靈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160平方公裏。2008年5月,上饒縣啟動靈山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工作,規劃總面積101.5平方公裏。5438年6月至2009年2月,靈山正式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靈山位於上饒市中心旅遊區,自然環境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是道教和佛教的聖地,道書列為世界第33福地。是集度假、休閑、觀光體驗、宗教朝聖為壹體的山嶽型景區。
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於200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60平方公裏。景區位於上饒市上饒縣北部,距上饒市區25公裏,處於上饒市中心旅遊區,三清山、龜峰、龍虎山、武夷山四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間,是四山輻射的交匯點,浙贛電氣化鐵路、滬昆高速、320國道均可到達。
大張山
張達又名“三天王山”,位於皖贛邊界,是婺源的北屏障,屬於黃山余脈的五龍山脈。明代詩人王勛在《登上大山》壹詩中寫道:“清風嶺有眼,鼓榜峰前九州,三百裏外,平分吳楚兩源。”也是“吳楚支源”的屋脊,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河和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群山環繞,群峰林立,森林覆蓋率高達90.7%,高峰海拔800-1600米,主峰鼓尖(六股尖)海拔1629.8米,巍峨雄偉,俯瞰平川,為全縣最高峰。臥龍谷是壹個新開發的山峽,是壹個具有獨特景觀價值和完整原始風貌的高山峽谷景區。是人間美景,是金庸筆下的世外桃源。
五華山
五華山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上饒市婺源縣、黃山市休寧縣交界處,五龍山之上。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壹山延伸至婺源江灣,壹山延伸至休寧。主峰五分峰海拔1618米,寓意“壹路引壹路”。山頂上是高基禪林寺,建於北宋。它是禪宗壹脈的發源地。自古以來,香因真誠的人祈求奇妙的神靈而興盛。山北的虎頭山,因為虎頭泉壹年四季清涼甘甜,辟邪下雨,所以很受歡迎。山腳下的瑤裏古鎮曾是“窯子”,出產的琉璃果子讓景德鎮瓷器名聲大噪;壹條姚河,承載著革命歲月的火熱記憶,也造就了難得的奇觀。因為古代政府禁止紅鯉,所以紅魚在堯河裏成群結隊。
鄱陽湖(在江西省)
鄱陽湖(“Po”,拼音:pó)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北緯28度22分至29度45分之間,東經115度47分,東經116度45分,地跨南昌、新建、進賢、余幹、博陽、都昌、湖口、九江、幸子。贛東北的鄱陽、余幹是湖濱地區,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鄱陽縣,這裏有豐富的濕地景觀和大量的越冬候鳥可供觀賞。
鴛鴦湖
鴛鴦湖位於婺源縣西部富春鎮,京(德鎮)白(沙關)公路西側。距縣城紫陽鎮43公裏;瓷都景德鎮以西41km;南距景區三清山201km;距北方旅遊勝地黃山179公裏。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水庫周邊生態環境良好,吸引了許多鴛鴦在此越冬,於是1986後逐漸更名為鴛鴦湖,1997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湖區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和馬尾松。木本植物有24科185種,占95%以上。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動物在這裏棲息繁衍。據初步統計,湖區共有動物89種,其中哺乳動物17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22種,鳥類50種。鳥類進壹步分為水鳥14種,山鳥36種,尤其是鴛鴦最多時達2000多對,占世界已知野生鴛鴦的2/3。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種)。2009年2月1日,鴛鴦湖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李堯鎮
瑤裏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皖贛三省四縣(安徽省祁門、休寧、婺源、浮梁)交界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交匯處,距景德鎮市區50公裏。瑤裏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瓷之源、茶之鄉、森林之海”。瑤裏,古稱“窯裏”,在唐朝中期,這裏有壹個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著名的瓷窯而得名。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裏”才改名為窯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使用瑤裏公社和瑤裏鄉。1994年8月24日,他們撤鄉設鎮,就是今天的李堯鎮。
江灣鎮
江灣,位於上饒市婺源縣,建於唐朝初年。滕、葉、包、戴等家族居住在江灣轉彎處,逐漸形成了壹個頗具規模的村落。元豐二年,北(1079)小江的第八代始祖姜仇遷居江灣,其後裔成為豪門。該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三省堂、敦沖堂、培新堂等徽派古建築,以及東河門、壩井等公共建築,極具歷史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生態旅遊區的壹顆璀璨明珠。江灣被評為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
上清鎮
上清鎮位於貴溪市,隸屬鷹潭市。這是壹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古鎮。方圓面積50多平方公裏,人口近2萬。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水而建。這個古鎮有許多名勝古跡。長約2公裏的上清古街將長青廣場、家廟、天師府、地、天元德藥店、天主教堂等景點連成壹線,形成了壹條極具吸引力的旅遊線路。沿江的吊腳樓、院子港,展現了江南水鄉的建築特色。浣紗村婦,搗衣的姑娘,戲水的孩子,拴在岸邊的漁船,漂浮在水面上的白鴨子,形成了壹道迷人的古鎮景觀,令人賞心悅目。鎮東有上清宮、東嶽宮,東北有南宋四大書院之壹的香山書院,還有明代宰相夏衍的故鄉桂洲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十壹軍與中央紅軍過瀘溪河會師的地方。浮梁縣政府舊址
浮梁古縣衙位於浮梁縣老城區。它的建築特點是徽派和江西派的結合。最有特色的是縣衙裏的對聯,涵蓋了封建社會地方官員的處事方法和原則。縣衙旁的紅塔又名西塔,“西塔夕照”是歷史上長江八大名景之壹。歷史文化長廊,由平鋪的瓷磚砌成,長312米,鋪設青花瓷板216塊。本文概述了浮梁概況,以及源遠流長的官文化、瓷文化、茶文化,記錄了1300多年來的浮梁軼事和浮梁作為瓷都源頭的發展過程。千年瓷壇:這是壹部經典的陶瓷史詩,展現了“瓷都之源”的縮影,是古代浮梁勞動任用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象征。景區內有拍攝古裝照片、參觀官廳、開城門等項目。同時,每年還有“神壇”、“千婚萬愛”等活動。
樂平古戲臺
樂平古戲臺是指樂平市保留下來的大量古戲臺,主要用於表演贛劇。樂平市有400多座古戲樓。以磚木結構建築為主,可分為院臺、廟臺、行會臺、祖臺、萬年臺五大類,其中以祖臺、萬年臺最為常見。無論是哪種戲臺,格局都是壹樣的:傳統磚木結構,正面拱形,從三樓到五樓不等。屋頂中央插有方形彩繪戟,部分方形彩繪戟插在彩繪瓷寶頂上。屋頂兩端飾以造型精美的鳳尾魚,正面上方有極直的飛檐,檐下掛有風鈴和鐵馬。舞臺天花板的中央是壹口華麗的藻井。舞臺上幾乎所有的木質構件上都雕刻著精美的浮雕:瓊花瑤草、秦湘瑞壽、遊梁、穗芳、三家梁、墻頭梁,穿插在牌樓各層之間的和,還雕刻了許多戲曲。在這些劇種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魁星點豆》、《九老天宮》、《八仙過海》、《麻姑祝壽》。
天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位於武夷山支脈硯山縣鵝湖山腳下,因山上存在鵝湖而得名。位於原鵝湖寺西側,距河口鎮15km。與吉安白鹿洲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南昌張羽書院齊名,並稱“江西四大書院”。南宋二年(1175),朱、、陸九齡、陸九淵聚於此講學。四子相繼去世,忻州刺史楊建“四賢祠”作為紀念。純狐十年(1250),朝廷將其命名為“文宗書院”。明四年(1453)景泰重修時,稱“鵝湖書院”。歷經800年滄桑,書院依然完好無損,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世界著名書院實物遺存之壹。院內占地8000平方米,有“鵝湖社與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鉛山”等固定陳列展覽。平均每年接待6萬多人次,其中海外專家學者和文化團體1000人。2000年6月,經中共宣傳部批準,“紀念朱子誕辰8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裏召開,反響很大,是上饒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