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趙州橋的建築結構

趙州橋的建築結構

這座橋是壹座空心圓弧石拱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巨型石拱橋。趙州橋是最早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龍興寺菩薩壹起被河北民間稱為“華北四寶”。

該橋長50.82米,跨度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大橋的設計完全符合科學原理,施工工藝更是別出心裁。唐朝的張說它“造得奇,人不知其所以然”。這座橋的特點是:

1.全橋只有壹個大拱門,長37.4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而是像弓壹樣,所以大拱上面的路面沒有陡坡,方便車馬上下。

第二,大拱門的兩肩上有兩個小拱門。這是壹個很有創意的設計,既節省了石頭,減輕了橋梁的重量,又增加了橋洞的水流,減少了河水暴漲時洪水對橋梁的沖擊。同時,在拱上加壹個拱,使橋更加美觀。

三、大拱由28個拱圈組成,就像那麽多形狀相同的拱拼在壹起,做成壹個弧形的橋洞。每個拱圈都可以獨立支撐其上的重量。如果壹個拱圈壞了,其他拱圈不會受影響。

第四,全橋結構對稱,與周圍景物十分協調;橋上的石柱和石板也雕刻精美。唐朝的張坤說,從遠處看這座橋,就像“雲出月初,長虹畫溪”。趙州橋高超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趙州橋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不僅在中國古代橋梁中首屈壹指,而且根據世界上對橋梁的研究,像這樣的敞肩拱橋直到19世紀中葉才在歐洲出現,比中國晚了1200多年。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歷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趙州橋的重量為2800噸,它的基礎只是壹個由五層石頭砌成的高1.56米的橋臺,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

如此淺的橋基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在1933考察時,認為它只是防止水沖刷的金剛墻,而不是承受橋票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了測量券基,我們在北面的券腳下,但河床下約70-81 cm處進行了挖掘,也就是我們在券下發現了平躺的石墻。石* * *共五層,* * *高度為1.58米。每壹層都比上面壹層略高,下面沒有堅實的地基。明明只是用來防水流蝕的金剛墻,而不是承載橋券全部荷載的地基。因為再過30-40厘米就會見水,除非大規模開挖,否則真的不可能到達我們理論推測的大橋基礎位置。”它的結構仍然遵循趙州橋,但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壹側五個,橋上有車輪痕跡和膝蓋痕跡。

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中也有提及。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65,438+0,400多年。經歷了10次洪水,8次戰爭,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3月8日邢臺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只有40多公裏,沒有受到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不管橋梁內部結構如何,只有它才能存在65438+。1963洪水淹至橋拱龍口。據當地老人說,站在橋上可以感覺到橋體在大幅度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立以來已經修復了9次。

(備註:在修復過程中,對歷史年代損壞的造橋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收集,大部分存放在趙州橋風景區的博物館中。)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將以往橋梁建設中使用的實肩拱改為開肩拱,即在大拱兩端設置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距為3.8米,另壹個拱的凈距為2.8米。這種大拱小拱的開肩拱具有優良的技術性能。壹是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少汛期因水量增加洪水對橋梁的影響。古交河汛期水勢大,對橋梁的泄洪能力是壹個考驗。四個小拱門可以分擔部分洪水。根據計算,四個小拱增加了約16%的水域面積,大大減少了洪水對橋梁的影響,提高了橋梁的安全性。

其次,開肩拱與實肩拱相比,可以節省大量的土石方材料,減輕橋身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重700噸,從而減少橋臺和橋基對橋體的豎向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定性。第三,增加了優美的造型,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和小拱構成壹幅完整的畫面,更加輕盈美觀,體現了建築與藝術的完全統壹,第四,根據結構力學理論,開肩拱結構使橋梁在承重時處於有利狀態,可以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建造方法中,壹般長橋往往采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跨度小,坡度平緩,易於建造。但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不利於船只航行,阻礙泄洪;橋墩長期受到水流的沖擊和侵蝕,久而久之很容易坍塌。因此,李春在設計這座橋時,采用了單孔大跨度的形式,河中央不架設橋墩,使得石拱跨度長達37米。這是中國橋梁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

  • 上一篇:記敘文教什麽?怎麽教?
  • 下一篇:如何計算鐵路物流價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